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丽曼

作品数:8 被引量:14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暴雨
  • 2篇低涡
  • 2篇同化
  • 2篇强降水
  • 2篇极端暴雨
  • 2篇急流
  • 2篇降水
  • 2篇触发
  • 2篇触发机制
  • 1篇低空
  • 1篇低空急流
  • 1篇低压
  • 1篇地面辐合线
  • 1篇地形
  • 1篇短时强降水
  • 1篇对流性
  • 1篇对流性暴雨
  • 1篇多尺度
  • 1篇多尺度特征
  • 1篇云迹风资料

机构

  • 6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河南省气象科...
  • 1篇河南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8篇崔丽曼
  • 5篇苏爱芳
  • 2篇吕晓娜
  • 1篇陈海山
  • 1篇梁俊平
  • 1篇林琳
  • 1篇鲁坦
  • 1篇张宇星
  • 1篇沈桐立
  • 1篇徐文明
  • 1篇张宁
  • 1篇王春晓
  • 1篇王君
  • 1篇贺哲
  • 1篇刘超
  • 1篇李周

传媒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2篇暴雨灾害
  • 1篇气象
  • 1篇干旱气象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2010年河南两次大暴雨过程中的低涡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6—19日河南省连续发生的两次大暴雨过程(分别简称"7.17"过程和"7.19"过程)及其低涡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7.17"过程中低涡发展于黄淮西部,而"7.19"过程中低涡为源于四川盆地并在河南境内发展加强的西南涡;副热带高压边缘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扩散南下的冷空气相互作用,有利于中尺度低涡形成和发展;远距离台风及副热带高压外围偏南暖湿气流北上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水汽;涡旋中心东南侧的窄带回波造成了暴雨、龙卷等强对流天气,其北侧的东北气流入流区也是强降水集中区域;两次过程能量锋区特征明显,"7.17"过程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对流不稳定条件下,雨强大,而"7.19"过程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弱的对流不稳定或中性大气环境中,雨强(1 h)相对较弱;强的低层辐合与高空辐散耦合的动力结构有利于低涡和垂直上升运动发展,也加强了水汽辐合抬升;涡度收支诊断表明,两次过程中低涡均处于旺盛发展阶段,散度项和扭转项是黄淮地区中低层低涡发展的重要因子。
苏爱芳崔丽曼徐文明林琳
关键词:暴雨低涡涡度收支
云迹风资料同化的比较试验
当前,数值天气预报在天气预报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值天气预报水平决定天气预报准确率。由于常规站点分布稀疏,观测时次有限,使数值天气预报水平的提高存在一定的露难。随着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雷达、卫星等菲常规资料作为常规资料...
崔丽曼
关键词:伴随同化直接同化云迹风资料均方差数值天气预报
文献传递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被引量:65
2021年
2021年7月18日08时—22日08时(北京时),受黄淮低涡外围东风急流影响,郑州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天气,并造成严重山体滑坡、泥石流、城市内涝及人员伤亡。利用探空、地面自动站和雷达拼图产品等基本观测数据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天气表现出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极强、累积降水量罕见等极端性特征。此次极端大暴雨的形成原因复杂,但就初步分析结果看,大气环流形势稳定、水汽和能量充足、地形作用明显以及对流系统不断向郑州地区积聚、合并及停滞是基本成因。本文旨在分析此次极端暴雨洪涝灾害性过程的基本观测现象,为深入开展此次严重致灾性罕见极端暴雨的机理及可预报性研究提供参考。
苏爱芳吕晓娜吕晓娜李周崔丽曼栗晗
关键词:低涡
2016年河南省一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被引量:15
2020年
基于Himawari-8卫星资料、雷达监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和常规观测资料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6月5日河南省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触发条件及对流系统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冷涡背景下,高空冷平流配合低层暖脊发展、对流有效位能值激增,为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条件,地面辐合线、冷池是触发机制。河南省西南部位于高能区、不同温湿性质气团交绥区,中高层干冷空气侵入、中层以下干绝热递减率为风雹天气提供了可能;河南省中部、河南省南部位于大气可降水量大值区,深厚的湿层、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有利于产生强降水。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抽吸作用导致豫西南上升运动强盛,雷暴高压产生的变压风增强了动力抬升,中小尺度动力辐合促使强对流回波发展。风雹天气产生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前侧云顶亮温梯度大值区,强降水出现在云顶亮温低值中心附近。雷达产品分析表明,强回波悬垂、三体散射与快速移动的弓形回波、阵风锋和后侧入流急流对提前预警冰雹、雷暴大风有很好的指示意义。925 hPa 12 h显著增温区、对流有效位能高值区和冷池出流与暖空气交绥区是强对流发展的潜势区,湿球温度0℃层高度与冰雹关系密切。
崔丽曼苏爱芳苏爱芳王春晓张宇星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机制弓形回波
2002年6月14—15日暴雨的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被引量:9
2009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2年6月14—15日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模式MM5对暴雨过程进行云迹风资料的同化模拟。诊断分析表明:高空急流的动量下传、高低空急流的适宜配置所产生的动力场的耦合作用,为此次大范围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此次暴雨过程充足稳定的水汽主要源自印度洋。对同化效果进行检验说明:两个时次的云迹风资料同化模拟与一个时次的云迹风资料同化模拟相比,前者更进一步地改善风场、温度场和高度场,使得物理量场和降水场的预报更加接近实况。
沈桐立崔丽曼陈海山
关键词:强降水同化
豫北一次局地雹暴天气的预警特征和触发机制被引量:28
2012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雷达、卫星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11日豫北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特征和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局地强对流天气是在东北冷涡背景下产生的,高低层中尺度影响系统(槽、切变线和大风速轴)交汇处右侧为强对流发生潜势区。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前,CAPE较大,0—6 km垂直风切变达到中等偏强,有利于超级单体的形成和发展。高空冷平流南侵、低层暖平流北上,有利于大气对流不稳定度进一步加大。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在东北冷涡槽底后部形成,其发展演变对局地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有参考意义。强对流回波经历了细胞状、带状发展期和块状减弱期。回波带南侧形成的超级单体造成了局地强风雹天气,冰雹发生时伴有"三体散射"现象。冷空气和地面辐合线是强对流天气的主要触发机制,其中地面辐合线还对强对流系统的组织形式具有重要作用。
苏爱芳梁俊平崔丽曼刘超
关键词:局地冰雹地面辐合线触发机制
豫北“21·7”极端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4
2022年
利用探空、地面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产品,对2021年7月17—22日豫北地区的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极端暴雨过程具有强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极端及地形影响明显等特征。极端暴雨过程发生于稳定的大尺度天气形势下,在日本海高压西伸及台风烟花(2106号)、查帕卡(2107号)西北行背景下,黄淮低涡外围加强北上的东南急流/偏南急流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异常充足的水汽、能量条件,对流层中低层暖湿平流强迫、叠加地形影响的强动力辐合抬升作用及低空弱冷空气扩散南下是形成强降水的重要条件,而大气“强-弱-强-弱”的对流不稳定层结特征转化说明强降水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互补的物理机制。不同阶段极端短时强降水(小时降水量≥50 mm)对流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发展演变特征不同,但从雷达回波的垂直分布来看,系统均具有“低质心”特征,质心强度≥55 dBz且≥50 dBz强回波垂直伸展至5~8 km、持续时间1 h以上。强降水对流系统在太行山前30 km左右范围内的后向发展特征明显,一方面与地面西行偏东风/东北风在太行山绕流作用下形成的地形辐合线不断南伸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强降水冷池效应促使山前偏北风进一步发展南下有关。
苏爱芳席乐吕晓娜吕晓娜张宁
关键词:极端暴雨低空急流地形
河南省一次副高边缘对流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被引量:9
2020年
利用多元观测和探测资料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诊断2019年8月1日河南省一次分散性对流暴雨过程。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与西风槽携带的冷空气在河南上空交汇,高空急流的强大动力作用等,是本次暴雨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2)过程发生前700、850 hPa系统呈前倾结构,郑州站CAPE值达1717.8 J·kg^-1,850 hPa与500 hPa温差大于27℃、850 hPa比湿大于14 g·kg^-1;(3)700 hPa低涡和切变线、850 hPa切变线及地面弱冷空气是触发对流的中α尺度系统;出流边界、地面辐合线及中β尺度低压是触发对流的中β尺度系统;(4)当出流边界远离雷暴母体并移速较快时不易触发对流,但若与另一出流边界或中尺度辐合线、中尺度低压等相结合时,则易触发新的对流;(5)后向传播的新生单体在引导气流作用下不断向下游移动,易产生列车效应,利于暴雨发生;(6)基于诊断分析结果归纳出此次对流暴雨的天气概念模型。
贺哲王君栗晗王君崔丽曼
关键词:对流性暴雨列车效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