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宁杰远

作品数:136 被引量:833H指数:1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6篇期刊文章
  • 47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5篇天文地球
  • 8篇交通运输工程
  • 5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0篇地震
  • 35篇俯冲
  • 35篇俯冲带
  • 20篇震源
  • 14篇高铁
  • 13篇岩石
  • 13篇数值模拟
  • 13篇橄榄石
  • 13篇值模拟
  • 11篇震源机制
  • 10篇岩石圈
  • 10篇相变
  • 9篇地幔
  • 9篇震源机制解
  • 8篇地壳
  • 8篇深源
  • 8篇深源地震
  • 7篇地震学
  • 7篇应力场
  • 7篇余震

机构

  • 136篇北京大学
  • 14篇中国地震局
  • 10篇中国地震局地...
  • 7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河北省地震局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国家地震局
  • 2篇技术公司
  • 1篇长江大学
  • 1篇美国芝加哥大...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山西省地震局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台湾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数...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136篇宁杰远
  • 40篇臧绍先
  • 19篇王曙光
  • 8篇叶国扬
  • 7篇唐有彩
  • 7篇陈永顺
  • 7篇俞春泉
  • 7篇景志成
  • 7篇魏荣强
  • 6篇陶开
  • 6篇冯永革
  • 6篇崔效锋
  • 6篇陈佳维
  • 6篇楼小挺
  • 5篇刘永刚
  • 5篇胡幸平
  • 4篇周仕勇
  • 4篇张献兵
  • 4篇李春来
  • 4篇王彦宾

传媒

  • 4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8篇北京大学学报...
  • 6篇地震学报
  • 6篇华北地震科学
  • 6篇中国地球物理...
  • 4篇中国科学(D...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岩石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1992年中...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国际太空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地壳构造与地...
  • 1篇2004年重...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 1篇2014年中...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7篇2022
  • 9篇2021
  • 2篇2020
  • 10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13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8篇2007
  • 1篇2005
  • 10篇2004
1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俯冲带穿透670km间断面及负浮力计算中的影响因素
<正>地幔对流模式分为两大类,一是全地幔对流模式:地幔物质自洋脊上升,随洋壳扩散,并随俯冲带通过670km间断面到达下地幔;一是两层地幔对流模式:俯冲带终止于670km间断面,上下地幔没有物质交换,形成上下地幔分离的两个...
宁杰远臧绍先
文献传递
基于三重震相波形非线性反演的俯冲带410-km间断面起伏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利用NECESSArray宽频带地震台阵记录的P波三重震相波形资料,采用遗传算法,对千岛俯冲板块内部及附近410-km间断面的结构进行了非线性反演.其中,选取了发生在俯冲带的发震时刻为2009年10月10日21时24分(GMT时间)震级为M w5.9的地震;其三重震相的射线回折点处射线路径的方向与俯冲板块的走向大致一致,克服了间断面在俯冲板块内部沿俯冲方向起伏剧烈、不易识别的困难,设计以震中为顶点、方位角范围分别为275°~280°、269°~274°、264°~266°的北、中、南三个扇形区域,用于研究410-km间断面逐渐靠近俯冲板块直至处在其中的起伏情况;“先对齐、后反演”的具体计算方案极大地减小了浅部结构不确定性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同时,整体归一化策略充分利用了台阵的振幅信息,有效地加强了对深部结构的约束.反演结果显示,“410-km间断面”在北区抬升了10~20 km,在中区抬升了20~30 km,在南区抬升了60~70 km,与橄榄石-瓦兹利石平衡态相变界面的矿物物理学预测结果一致;其波速跃变在北区为10%,在中区为10%,在南区为7%.扣除了前人在层析成像显示的地震源区及目标区速度异常的影响后,约4%的波速跃变可能由橄榄石-瓦兹利石的相变所产生,与IASP91模型的速度跃变值相当.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俯冲带内部似乎不存在大量的亚稳态橄榄石.基于更多资料并对波形细节进行拟合,可望刻画俯冲板块内部410-km间断面的精细结构,给出关于这一问题的确定性回答.
李嘉琪宁杰远蔡晨鲍铁钊
关键词:非线性反演深源地震
利用新的实验数据进一步确定橄榄石的亚稳性
<正>俯冲海洋岩石层是地球内部一个巨大的构造体系,它在地球动力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已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对它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俯冲带由海洋岩石层在海沟处俯冲到地幔深部而形成,它的主要矿物成分是橄榄石(olivine,...
王曙光宁杰远
文献传递
中国周边板块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国应力场的影响——(Ⅱ)印度板块的影响被引量:27
1992年
本文利用地震资料并结合地质资料,讨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中国周边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国应力场的影响,指出两板块在喜马拉雅山前断裂地区碰撞,碰撞边界向西延续到35°N,74°E附近,其主要挤压方向为NNE,并形成SE方向的物质流动.帕米尔地区有强烈的构造运动,并存在俯冲带形态的构造.在26.5°N,97°E附近,板块边界的走向发生突变,并形成东倾的缅甸山弧俯冲带,但印度板块挤压造成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在安达曼—尼科巴—苏门答腊—爪哇岛弧,印度板块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在中国南海一带形成NNW向或近Ns向的主压应力.
臧绍先吴忠良宁杰远郑斯华
关键词:相互作用应力场
对一类相变体积分数计算公式的修正被引量:4
2007年
考虑了相变过程中生成相晶核的真实形状,对1956年Cahn给出的颗粒边界成核情况下成核长大型相变的相变体积分数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当初始实验数据是成核率、长大率时,两种相变体积分数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差别很大.当初始实验数据是相变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实验点时,两种相变体积分数计算公式所给出的计算结果的差别主要由拟合误差所致.无论从哪种实验数据开始计算,两种不同的计算模型给出的生成相的颗粒大小都存在很大区别,这将影响对俯冲带流变结构的认识.
王曙光叶国扬宁杰远楼小挺刘平江
关键词:相变动力学俯冲带流变性地幔间断面深源地震
日本海俯冲带的热结构及热源的影响
<正>本文首先通过对Goto等(1985)的参数计算公式的修正,并利用最新实验数据,计算出了在不同温度及压力条件下的各种物性参数,为详细计算俯冲带的热结构打下了基础.利用最新地学研究结果,对日本海俯冲带热结构计算的定解条...
宁杰远臧绍先
文献传递
华北地区基于台阵技术的环境噪声面波层析成像
本文利用台阵的特点,通过叠加方法,使得较短的时间记录也可以得到较好的频散曲线。将台站组(台阵中相距最近的几个台)分别与相对较远的同一个台站做互相关,然后进行叠加。因为面波具有频散特性,不能简单地叠加。除非这几个距离很近的...
刘京唐有彩宁杰远
关键词:地震学面波层析成像环境噪声
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的精确定位
了汶川MS8.0地震发生后到2008年8月3日期间,四川、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固定地震台站和应急流动台站共计89个台站记录到的地震资料。共读取了M≥3.5的地震1376个,P波到时共计54525个。经过互相关运算,又得到...
蔡晨宁杰远
关键词:地震定位强余震区域应力场
大陆岩石层对侧向推挤及底部拖曳作用的力学响应
<正>随着板块构造研究的进展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岩石层层间耦合作用越来越被地学界所关注。在真实流变分层结构条件下,大陆岩石层的层间耦合及其在大陆动力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目前人们已经用流变分层的观点定性...
宁杰远臧绍先王曙光魏荣强
文献传递
地壳热导率:测量技术、测量结果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2014年
针对青藏高原下部地壳物质如何产生部分熔融的问题,对测量地壳岩石热扩散率的激光闪光法的测量方法进行分析,认为该方法的测量结果只能给出岩石的晶格热导率。计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仅由热传导因素不能导致该地区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大范围的岩浆活动应该是耗散热、水的参与、放射性物质的富集及下地壳相对低的热导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韩建刚宁杰远周彤
关键词:岩石圈地壳热导率热结构岩浆活动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