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青
- 作品数:13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晚清之“西政”东渐及本土回应——中国现代“政治学”形成的前史研究
- 论文的前三章,致力于从一些目前可把握的层面进入“西政”东渐各阶段的历史语境。其中,第一章将从“西方政治之学”如何在中文世界寻得相应译名入手,探讨其在当时汉语语境下的基本内容。第二章则通过分析晚清以来出现的有关“西方政治之...
- 孙青
- 关键词:西学东渐晚清
- 近代白话通史修撰中的体裁、语言与格式问题——吕思勉《白话本国史》的几个探索被引量:1
- 2021年
- 在中国近代新史学与语体文兴起的脉络中,“白话修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变革取向。近代白话通史的修撰,大体上沿着宋代以来的口语说史与近代新书面语(语体文)创制两个方向前行。1922年完稿的吕思勉著《白话本国史》在白话通史的体裁、语言与格式等修史形式问题上作了有意识的探索,与此前二十多年间的近代白话演史多有区格。作为中国20世纪文学革命与新史学革命的“事中人”,吕思勉始终实践在重建书面语与新通史的第一线,却又与文学革命及史学革命皆保持着相当冷静的距离。他并没有陷于文−白及述−著二元对立的框架内,而是以更为整体的视野去考虑国文、国史的重建问题。他对于“白话文”的追求在于既取其“浅”与宽,又希望保留它与原始史籍的“精神”纽带。其实践方向是包括史钞体裁、新国语文体与新征引格式在内的整体化方案,以求重建近代中国叙史(尤其是通史)的新书面形式。这种探索在当时中西新旧逐渐对立的时代语境中是颇为独特与深刻的。
- 孙青
- 关键词:吕思勉文学革命史钞
- 晚清之“西政”东渐及本土回应
- 以西学知识分科为基础的现代学科体系之确立,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一项重要进程。它不仅决定了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基本格局,更通过学科的叙事方式塑造着人们对于“过去”与“当下”的认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政”东渐成了这...
- 孙青
- 关键词:西学东渐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新”游记汇编与近代中国“空间”表述转变初探
- 2019年
- 引论1914年,莫釐涵青氏编辑《古今游记丛钞》,收录晚清至民初游记8种,由涵青山房石印。同年,正转战于《神州日报》《香艳小品》《太平洋报》等各家报刊的南社成员胡寄尘也编出了《近人游记丛钞》,收录时人游记17种,由上海广益书局出版。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张英编辑的《本国新游记》汇编。
- 孙青
- 关键词:《地学杂志》
- 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以学科术语为中心的讨论被引量:2
- 2007年
- 2006年10月20-22日,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以学科术语为中心的讨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 孙青
- 关键词:学科术语社会科学历史学杂志社
- 清末科举改制中的州县校士馆与新学课艺被引量:1
- 2023年
- 甲午战后,朝野议变科举的呼声日益强烈,在省及州县层面,清廷诏命酌改书院为新式学堂。各地为了安抚和安置因变书院而生计受困的老生员,留出部分书院暂改为“校士馆”。这类过渡性机构以“新学”课艺为考课形式,继续发放膏火养士。新学课艺这种知识表述形式在清末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逐渐固定下来,影响及于民国初年及以后。随着科举改制的推进,清末书院、地方校士馆这类传统的国家知识统制空间也相应发生了近代转型,而转型后的书院、校士馆,又在新学课艺的推广和近代知识的普及与引渡中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
- 孙青
- 关键词:西学东渐
- 魔灯镜影:18-20世纪中国早期幻灯的放映、制作与传播被引量:7
- 2018年
- 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一种早期幻灯机,由来华耶稣会传教士和商人带入中国。到19世纪后,幻灯作为新教传教士"科学传教"的重要工具,遍及中国内地,幻灯演讲和幻灯片也成为表达近代知识的重要载体。在17—19世纪全球知识环流的背景下,这种"西器"在指称、制造、应用、流通等方面都与中国本土旧有资源发生了复杂的互动。来自英国的近代教育技术和程式也因此成为中国内地教会演讲、口岸城市社会公共讲座、学堂科学教学的流行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知识精英聚集的具体形式和发言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从闭门结社转向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影灯演讲",并对"士"向"知识分子"的转变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 孙青
- 关键词:幻灯近代教育知识生产
- 甲午战争阵亡将领官修传稿的制度脉络及其转型
- 2024年
-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在全球范围内被观察、报道与评论的国际战争之一,关于它的历史叙述亦颇具特点:一方面,这些叙述深植于行政文书的流转脉络,几乎与战事的发展相伴而生;另一方面,这些叙述生成的年代,适值中国传统修史形式萌发重大转折,故而体现了近代史学转型的某种特征。与此相应,甲午战争的官方叙史至少在两个方面值得深入追问:其一,各种有关战事的历史叙述是如何在与政治过程密切绾结的不同脉络中形成的?其二,随着晚清民初的政经变动,这类生成于国家军政事务过程的史传文本,又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本文探讨的就是这两个基本问题。
- 孙青
- 关键词:中日甲午战争历史叙述史学转型官修晚清民初行政文书
- 引渡“新知”的特殊津梁--清末射策新学选本初探被引量:7
- 2013年
- 晚清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科举引入西学内容开始,渐次出现大量帮助考生应考的新学选本。这类选本将早前教会及洋务机关在本土逐渐建立起来的"新学"重行剪裁。选择策问、章奏、论述范文等内容,以文摘、书目、类书、政书、名人录、编年体史书,甚至辞书等体裁进行编选,以便读者应付考试,客观上成了短期内将"新知"从"专才"引向广大正途士人的特殊津梁。新思潮推进下的科举改革反过来影响了新知识的再创制。本文从梳理清末新学射策的几种具体场合来厘清士人需求之产生,并在此基础上考察选本在不同阶段的具体形态及生产动因、编纂翻刻与流通使用的情形,并进一步讨论它们由此呈现新知的特殊方式,以期为探讨辛亥前十年本土展开革命、启蒙等一系列话语的具体语境及本土"现代性"产生等问题提供新的基础。
- 孙青
- “西政”与“中学”:西方政治学“影像”在中国的形成被引量:4
- 2005年
- 19世纪末开始,“西政东渐”成为“西学东渐”的重要内容。寻求富强的中国知识精英,逐渐形成了一个关于“西方政治之学”的明确概念。然而,所谓“西方政治之学”的概念在当时的西方并不存在。国人的观念乃是某种建基于自身认识条件的想象图景。本文即着眼于讨论这一“影像”在中文语境中的建立过程及其具体内容,试图从描述“西方政治之学”在汉语中寻求相应表达的经历入手,探讨其在中文语境中的基本内容;同时也考察其在知识分类上与本土资源的遭遇过程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各种因素,并尝试揭示中国立足本土认知“西方政治之学”的背景和前提。
- 孙青
- 关键词:西方政治学影像知识精英本土资源知识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