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衍鹏

作品数:10 被引量:13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6篇盆地
  • 3篇四川盆地
  • 3篇古隆起
  • 2篇地质
  • 2篇须家河组
  • 2篇旋回
  • 2篇前陆
  • 2篇前陆盆地
  • 2篇临清坳陷
  • 2篇临清坳陷东部
  • 2篇陆盆
  • 1篇大油气田
  • 1篇地质构造
  • 1篇盐岩
  • 1篇扬子北缘
  • 1篇油气
  • 1篇油气田
  • 1篇原型盆地
  • 1篇中二叠统
  • 1篇三叠

机构

  • 10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青岛海洋地质...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10篇孙衍鹏
  • 8篇何登发
  • 4篇张运波
  • 4篇王明健
  • 3篇张训华
  • 3篇李文涛
  • 1篇余正伟
  • 1篇樊春
  • 1篇李浩武
  • 1篇李英强
  • 1篇文竹
  • 1篇席怡
  • 1篇王根厚
  • 1篇贺鸿冰
  • 1篇苏艳
  • 1篇张宁宁

传媒

  • 2篇地质科学
  • 2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大庆石油学院...
  • 1篇地质学报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2012年全...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米苍山东河地质大剖面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及其对上扬子北部陆内俯冲机制的约束被引量:6
2013年
米苍山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受秦岭造山带由北向南挤压作用的影响,构造变形特征复杂,深入研究米苍山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对陆内造山作用以及山前冲断带油气勘探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米苍山地区的野外地质考察,对地表产状进行详细观测,建立了米苍山地区东河地表地质大剖面,并且利用等倾角区划与轴面分析,对东河剖面进行构造解析,建立了米苍山造山带构造几何学模型,通过构造楔模型分析了米苍山扇形隆升机制,通过不整合面分析,对四川盆地北部米苍山构造变形时间进行了研究。米苍山南缘基底发育4个构造楔,是影响米苍山南部地层抬升的主要原因,其顶部滑脱层为震旦系,底部滑脱层为元古界变质岩,前缘单斜带由嘉陵江—雷口坡组膏岩层作为滑脱层产生的反冲断层控制,寒武系滑脱层与震旦系滑脱层共同影响了大两会背斜的形成,而米苍山北缘则发育单个构造楔,其顶部滑脱层为震旦系,元古界变质岩为底部滑脱层;通过对米苍山地区不整合面研究,米苍山造山带自中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印支期与燕山期两次大规模的隆升。因此,米苍山前表现为多期次多层滑脱的构造特征。
文竹何登发樊春李英强孙衍鹏贺鸿冰
关键词:滑脱层构造楔不整合面
四川盆地北部剑阁古隆起的厘定及其基本特征被引量:21
2013年
古隆起成因机制及其演化的分析,可为探讨大陆陆内构造变形提供基础,古隆起也是重要油气勘探领域之一。地震剖面、钻井资料和野外露头等证据揭示,四川盆地北部须家河组上部地层缺失并非周边造山作用剥蚀形成,而是古隆起活动造成,本文称之为剑阁古隆起,对其进行厘定和描述。通过分析地震剖面和连井剖面的年代地层格架,并结合Bischke曲线分析法,确定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历史。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古隆起成因。剑阁古隆起相对高部位的边界近似为须家河组缺失尖灭线,分布在江油—剑阁—广元—旺苍一带。它于晚三叠世须三期开始形成,主要发育期为须四期到须六期,持续到早侏罗世后衰亡,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形成—演化—衰亡的隆起旋回,持续大约21Ma,造成约350m的地层沉积间断,后期改造使古隆起初始形态不复存在。剑阁古隆起的形成受控于勉略洋盆的关闭,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晚三叠世扬子地块北缘前陆盆地的前隆部分,它的发现对分析扬子地块北缘构造演化和川北地区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孙衍鹏何登发
关键词:四川盆地古隆起须家河组前陆盆地
临清坳陷东部构造演化及对上古生界烃源岩生烃的控制作用被引量:4
2012年
目前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形势良好,在上古生界陆续发现多个煤成气气田,但在盆地西南部的临清坳陷东部尚未有大的勘探突破。为提高天然气勘探效率,从构造演化方面入手,结合埋藏史和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结果,对研究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生烃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的构造演化主要受华北板块与其周围板块的相互运动及其运动方式所控制,三叠纪以来经历了5期演化过程;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成熟演化主要受构造演化所控制,共经历了5次生烃作用,以喜马拉雅早中期和喜马拉雅晚期2次生烃作用最强,并且与圈闭形成时间匹配良好,生成的油气能得到有效的保存。
王明健张训华张运波何登发孙衍鹏李文涛
关键词: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生烃作用
四川盆地北部剑阁古隆起的发现及其成因机制的初步分析
通过对四川盆地北部地震剖面、钻井资料和野外露头的研究,笔者首次提出剑阁古隆起的概念,认为川北地区须家河组上部地层的缺失并非周围造山作用形成的剥蚀,而是由于剑阁古隆起活动造成的。 对剑阁古隆起成因机制的初步分析表明,剑阁古...
孙衍鹏何登发
关键词:四川盆地地质构造沉积环境
文献传递
克拉通演化的超大陆背景与克拉通盆地的成因机制被引量:4
2014年
研究表明克拉通的形成与超大陆的汇聚和裂解有着重要关系。本文对近年来超大陆重建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对比,对克拉通发展与超大陆事件的关系做出了总结。前人对超大陆的研究表明,其形成与地幔动力有直接联系,地幔柱重组的旋回导致了超大陆的旋回。Phillips and Bunge(2007)在前人三维球体地幔对流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大陆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周期性的超大陆旋回只发生在理想模型中,而Senshu et al.(2009)对代表陆壳的英云闪长岩一奥长花岗岩—花岗岩(TTG)地壳进行了研究,提出随着俯冲的TTG地壳产热速率的下降,超大陆旋回的周期随之变长;更有许多学者指出,历史上哥伦比亚超大陆存在时间明显较长,因此超大陆的旋回并不具有周期性。对近年来不同学者提出的哥伦比亚、罗迪尼亚、冈瓦纳、潘基亚4个超大陆新的重建证据进行分析,大致确定出上述4个超大陆的形成时间、格局及演化过程。此外,对华北、东欧、西伯利亚、亚马孙、刚果、西非6个克拉通各自的演化进行分析,也显示出克拉通演化与超大陆汇聚及裂解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得出克拉通演化与超大陆旋回有关,且确定出克拉通演化的4个超大陆旋回。本文最后讨论了克拉通盆地的成因机制以及3种端元类型,并将盆地的发育与超大陆演化的巨旋回相联系。
席怡何登发孙衍鹏苏艳
关键词:超大陆旋回罗迪尼亚冈瓦纳克拉通盆地
全球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70
2014年
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是以碳酸盐岩为主要储层的一类油气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世界上共发现了1021个大型油气田,其中碳酸盐岩大油气田321个。运用统计分析、资源评价、沉积学等方法理论分析了其中226个主要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地理位置、层系分布、储层规模与埋深及圈闭类型等。分析表明,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分布于波斯湾盆地、墨西哥湾盆地、锡尔特盆地、滨里海盆地、美国阿拉斯加北坡、二叠盆地、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其中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上古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类型主要为生物礁类、颗粒滩类、白云岩类和不整合与风化壳类,通常规模较大,埋深一般小于3000m,埋深较大的主要为白云岩和超压石灰岩。通过对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分布特征和成藏研究,发现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现今地理位置与垂向分布受控于碳酸盐岩的平面与地层分布,古气候、古纬度控制了烃源岩的生成和碳酸盐岩的发育,古构造及其演化控制了碳酸盐岩的储层规模及油气富集程度,沉积成岩作用控制了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储集性能,有利的生储盖配置是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形成的关键。
张宁宁何登发孙衍鹏李浩武
关键词:碳酸盐岩储层大油气田古气候
四川盆地北部剑阁古隆起的厘定、成因及演化
古隆起成因机制及其演化的分析,可为探讨大陆陆内构造变形提供基础,古隆起也是重要油气勘探领域之一。本文利用四川盆地北部最新的地震剖面及钻井资料,并结合野外资料等证据,首次提出该区晚三叠世发育一个古隆起,古隆起大致以剑阁为中...
孙衍鹏
关键词:须家河组
文献传递
临清拗陷东部构造样式及其形成演化被引量:7
2012年
临清拗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构造体制多次转变,盆地演化及构造特征复杂,发育多种类型的构造样式.以盆地分析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全区的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总结研究区的构造样式类型,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探讨构造演化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临清拗陷东部构造样式可分为挤压、伸展和反转3种,其中,挤压构造样式以叠瓦逆冲为主,伸展构造样式分为掀斜断块、滑动断阶和重力背形3种,反转构造样式分为正反转和负反转2种.研究区在地质历史上构造活动剧烈,经历印支运动和燕山晚期运动的强烈挤压、燕山早期运动的弱挤压作用以及燕山中期和喜山早期的强烈拉张,不同类型的构造样式由不同的构造运动所形成;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主要受构造演化所控制,主要发育4种油气藏类型.该研究将对研究区上古生界煤成气勘探提供指导作用.
王明健张训华何登发张运波孙衍鹏李文涛
关键词:构造样式成藏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米兰科维奇旋回及高频层序被引量:16
2013年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形成于中二叠世中晚期。通过分析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露头剖面岩性特征、对比广元上寺长江沟露头剖面碳氧同位素变化趋势与沉积层序发育特征,将茅口组划分为2个可全盆地追踪的Ⅱ型三级层序,并分析了茅口组三级层序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对钻穿中二叠统茅口组典型井的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曲线开展频谱分析,识别出多种具有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的高频旋回,并计算出茅口组沉积的平均速率及沉积时限等相关参数。最后,采用数字滤波消除掉其他次要旋回因素的影响而仅保留与主控因素相关的旋回信息,建立茅口组的高频层序划分方案。结果表明,茅口组三级层序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受控于构造升降及全球海平面变化;茅口组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明显,其中长偏心率旋回(413.0 ka)和短偏心率旋回(123.0 ka)分别是形成四级层序(准层序组)和五级层序(准层序)的主控因素,与之对应的平均旋回厚度在龙17井区分别为13.44m和4.31m,在安平1井区分别为16.03m和4.68m;茅口组大约发育15个四级层序,其发育时限大约为6.11Ma;根据构造背景曲线和长偏心率旋回曲线的叠加曲线划分高频层序,其高频层序界面更加接近实际地层的发育情况。
张运波王根厚余正伟赵宗举王明健孙衍鹏
关键词: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米兰科维奇旋回高频层序频谱分析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剥蚀量恢复与原型盆地被引量:11
2012年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本次研究对临清坳陷东部自晚侏罗世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恢复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地层剥蚀量和原始地层厚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同一时期的断裂系统图,对盆地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地层剥蚀程度的强弱主要受燕山晚期运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的控制,剥蚀厚度呈NE向大小相间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展布方向为NNE向,地层展布主要受断层控制,厚度中心均位于断层上盘。
王明健张训华张运波何登发孙衍鹏李文涛
关键词:临清坳陷剥蚀量原型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