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武

作品数:21 被引量:141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直肠
  • 18篇肠癌
  • 15篇直肠癌
  • 10篇结直肠
  • 9篇结直肠癌
  • 8篇肿瘤
  • 7篇直肠肿瘤
  • 7篇肠肿瘤
  • 6篇癌患者
  • 5篇遗传性
  • 5篇直肠癌患者
  • 4篇结直肠肿瘤
  • 3篇术前
  • 3篇免疫
  • 3篇结直肠癌患者
  • 3篇化疗
  • 3篇肝转移
  • 3篇MRI
  • 2篇单抗
  • 2篇预后

机构

  • 21篇中山大学
  • 1篇湖南环境生物...

作者

  • 21篇姜武
  • 12篇丁培荣
  • 11篇潘志忠
  • 8篇吴晓丹
  • 7篇万德森
  • 6篇卢震海
  • 6篇伍小军
  • 5篇王福龙
  • 5篇陈功
  • 5篇李力人
  • 5篇张荣欣
  • 4篇李立
  • 4篇孔令亨
  • 3篇郑美春
  • 3篇李宇红
  • 3篇元云飞
  • 3篇田丽
  • 3篇崔春艳
  • 3篇林俊忠
  • 3篇彭健宏

传媒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护理管理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护理学报
  • 1篇结直肠肛门外...
  • 1篇中华肝脏外科...
  • 1篇第十七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6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61例直肠胃肠间质瘤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61例直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病理标本进行复核;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分别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61例直肠GIST患者中,男42例,女19例,中位年龄59岁。18例(29.5%)为术前活检确诊为GIST;46例首次病理诊断为GIST,另15例(24.6%,15/61;其中14例原诊断为平滑肌瘤或肉瘤,1例诊为神经鞘膜瘤)经复核病理标本后修正为GIST。肿瘤位于腹膜反折以上12例(19.7%),反折以下49例(80.3%)。经手术治疗52例.其中扩大切除术(同时作淋巴结清扫或联合脏器切除)21例,局部切除术(肿瘤剔除或直肠壁部分切除)31例。11例术前予以伊马替尼400mg/d新辅助治疗,41例患者术后或活检诊断后以伊马替尼治疗,其中25例为术后复发姑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55(6~391)月,52例手术者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8.0%、95.6%、86.0%和73.7%;扩大切除术组5年生存率为82.6%,局部切除术组则为77.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存率仅与复发转移相关(辟0.03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各项因素均与术后生存率无关(均P〉0.05)。但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治疗者的3年生存率优于未服药者(82.7%比71.4%)。结论直肠GIST多见于直肠下段。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的核心,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伊马替尼有助于改善复发转移患者的预后。
伍小军姜武张荣欣丁培荣陈功卢震海李力人方淯靖王福龙孔令亨林俊忠潘志忠万德森
关键词:外科手术伊马替尼预后
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脏及腹膜后淋巴结寡转移患者MDT诊治报道被引量:4
2017年
本文介绍1例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脏及腹膜后淋巴结寡转移患者的多学科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经过。患者就诊时为直肠癌伴有同时性的肝转移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病灶属于潜在可切除目标。经过积极的全身治疗后,患者接受切除原发肿瘤以及髂血管旁转移淋巴结的手术。术后反复多次出现疾病的寡进展,通过有效的全身治疗以及多次有效的局部治疗获得长期的生存。该病例诊治经验提示,MDT制度可以给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并帮助患者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对于符合寡转移的患者,有效的全身治疗配合有效的局部治疗往往能带来最大的生存获益,而有效的局部治疗包括但不局限于手术治疗。
张荣欣蒋新华李宇红李立曾智帆高远红顾仰葵元云飞潘志忠万德森丁培荣卢震海伍小军王福龙姜武李聪周文灏范文华张惠忠李安华李力人陈功
关键词:淋巴转移
大肠癌患者家族史筛检策略的制定及实施效果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索有效、可行的大肠癌患者家族史筛检策略。方法制定筛检表格、专人筛检及优化问诊策略等方式,采取与常规病历对照的方法,分析本筛检策略的应用效果。结果通过应用本筛检策略,大肠癌患者肿瘤家族史的筛检阳性率提高了85.4%,比常规方法多检出患癌家族成员99人次,其中胃肠肿瘤亲属40人次。结论通过应用有效的筛检策略能有效提高大肠癌患者家族史筛检阳性率,为遗传性肠癌的精准治疗提供前提条件。
吴晓丹姜武邓杨丁培荣潘志忠
关键词:遗传性大肠癌家族史
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免疫组化结果误判与对策被引量:14
2019年
背景结直肠癌错配修复(MMR)状态可以指导肿瘤筛查和治疗决策,目前已成为病理检测的常规内容。目的探讨MMR蛋白免疫组化结果判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诊并进行MMR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的结直肠腺癌患者,共3357例。回顾性分析其MMR蛋白免疫组化检测报告,并进行再评估,筛选其中判读不规范和存在争议的病例,总结并重读MMR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结果共发现103例患者的判读结果表述存在争议,主要为以下几种类型:(1)以百分数形式描述免疫组化结果,如MLH1(80%+)等,共计25例患者;(2)以半定量形式描述免疫组化结果,即表述为弱+、局灶+、部分+、个别+等半定量形式,共计65例患者的75个染色指标;(3)免疫组化结果模糊表述为+/-,共计13例患者的14个染色指标。再次阅片判读,重读结果如下:(1)25例以百分数形式描述的免疫组化结果,重读结果均为染色阳性。(2)75个以半定量形式描述的免疫组化结果,重读后69个指标为染色阳性,5个指标显示染色阴性,1个指标仍无法判定(肿瘤组织缺失,无法重染复核)。(3)14个免疫组化结果模糊表述为+/-的指标,重读后13个指标为染色阳性,1个指标为染色阴性。3例4个MMR蛋白染色结果均为阴性的患者,经重新切片染色后,1例4个MMR蛋白均染色阳性;1例为MSH6蛋白染色阴性;1例为MLH1、PMS2蛋白成对染色阴性。结论MMR蛋白免疫组化结果判读存在争议的原因主要在于以百分数形式描述、以半定量形式描述、模糊表述为+/-以及4个MMR蛋白染色结果均为阴性等情况,应注意MMR蛋白免疫组化结果只有阴性和阳性,且极少存在4个蛋白全部表达缺失,复核有疑问的染色结果有助于提高判读准确性。
姜武凌逸虹吴晓丹蔡木炎张惠忠林育珠丁培荣潘志忠万德森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腺癌
儿童及青少年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其早期诊治率及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肠癌患儿的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总结分析儿童/青少年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本组15例肠癌患儿,男8例,女7例,年龄7~20岁。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血便53%(8/15);6例行根治性肠癌手术,6例行姑息性肿物切除术,3例行肠镜活检术;8例患儿接受了术后化疗。15例患儿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结论儿童/青少年结直肠癌发病率低,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最基本保证,综合治疗(根治性手术后辅助化疗)是目前疗效较好的治疗手段。
范文华王福龙伍小军卢震海陈功丁培荣孔令亨林俊忠张荣欣姜武潘志忠万德森李力人
关键词: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
生物反馈训练对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训练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肛门直肠功能恢复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109例拟接受术前放化疗、直肠前切除术和预防性造口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盆底肌锻炼组和生物反馈训练组,并采用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进行16个月共6次纵向追踪,同时采用中文版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MSKCC)肠道功能问卷评价患者的肠道功能.结果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和肛管高压带5个指标变化的主效应为时间(P>0.05);在干预结束时,生物反馈训练组患者直肠初始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和肠道功能总分分别为(32.71±5.00)ml、(74.26±8.30)ml、(188.40±12.68)ml、(5.69±1.18)ml/kPa、(68.09±6.38)分.生物反馈训练组患者直肠初始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和肠道功能总分在治疗后的各个测量时间点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F=7.691~26.826,P<0.05);生物反馈训练组患者直肠初始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和肠道功能总分在根治术后1个月、造口回纳术围手术期及造口回纳术后3个月时显著高于盆底肌锻炼组(F=3.589~4.152,P<0.05).结论生物反馈训练能显著改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感觉指标,促进其肠道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吴晓丹姜武梁卫弟郑美春
关键词:生物反馈训练保肛术回肠造口术肠道功能
造口回纳围手术期管理及手术时机选择被引量:3
2019年
据估计,2018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将有180.4万例,死亡病例达到86.2万例,约占癌症总发病和死亡例数的1/10。在各种癌症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位居第三位,死亡率则位居第二位[1]。根治性切除术仍是目前直肠癌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开展、吻合器的不断改良,直肠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在低位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该术式的优点是根治性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了肛门括约肌,有利于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但术中低位吻合、术前放化疗与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密切相关,因此,行LAR的患者往往需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术,以减少因吻合口愈合不良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降低患者二次手术的概率和吻合口漏相关的病死率[2-3]。
邰奕姜武卢震海
关键词:回肠造口术围手术期管理手术时机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直肠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
胃肠间质瘤分子分型的临床实践价值被引量:9
2014年
随着分子靶向治疗在胃肠间质瘤(GIST)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GIST中的分子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GIST患者的药效反应和预后与其本身的基因改变,即分子分型密切相关。借助分子分型,将肿瘤生物学行为相似的患者归为同一组别,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可能会成为今后GIST临床实践的重要模式。
潘志忠伍小军姜武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KIT基因分子分型
重复肝切除治疗复发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习惯改变,我国结直肠癌患者日渐增多,死亡率已位居恶性肿瘤的第5位[1].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的主要死因,未经诊治的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约6~12个月[2-3],化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可以延长中位生存期至12 ~24个月[4-5].通过以外科切除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58%[6-8].手术切除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长期生存意义重大,但肝切除术后的高复发率制约了患者进一步生存获益,超过50%的患者在术后2年内复发,其中约1/3局限于肝脏[9].
姜武万德森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肝切除术后复发性中位生存期分子靶向药物
Lynch综合征筛查及治疗研究进展
2022年
家族遗传性结直肠癌是一类由于基因胚系变异导致的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Lynch综合征,也被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近年来随着对基因组认识的加深,研究显示Lynch综合征临床表型和治疗靶点均有别于散发型结直肠癌。本文将从Lynch综合征筛查策略、类Lynch综合征再定义,以及Lynch综合征免疫治疗和化学预防等方面综述其研究进展。
姜武梅伟健丁培荣
关键词:LYNCH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免疫治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