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艳婷
- 作品数:20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工业)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兽用烟酸阿莫西林可溶性粉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为提高阿莫西林溶解度,选用阿莫西林和烟酸通过混合法制备烟酸阿莫西林可溶性粉,以水溶液澄清度、水中溶解度及外观均匀度为评价指标对混合时间、配料比进行筛选,优选制备工艺,并通过长期稳定性试验,确定烟酸阿莫西林可溶性粉的有效期。结果表明:阿莫西林和烟酸以1∶Y2混合30 min制得的烟酸阿莫西林可溶性粉,性质稳定,色泽均匀,水溶液澄清,水中溶解度达1.40 g/100 mL。遮光、密封保存24个月,外观性状、色泽无明显改变;pH值由3.50增加至3.72,增加0.22,在《中国兽药典》规定的范围(3.55.5)内。含水量由3.0%增加至4.0%,增加1个百分点,在《中国兽药典》规定的范围(小于5%)内;阿莫西林含量由56.10%下降至52.51%,下降3.59个百分点,未下降到原始量的90%(50.49%)。说明烟酸阿莫西林可溶性粉制备工艺科学合理、简单易行,产品质量稳定,有效期暂定2年。
- 孟冬霞刘晓东武果桃武果桃闫益波闫益波任杰卫顺生赵娟夏艳婷
- 关键词:溶解度有效期
- 兽用烟酸阿莫西林可溶性粉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试验被引量:2
- 2018年
- 为观察烟酸阿莫西林可溶性粉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疗效,将162头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Hps)发病猪随机分为9组,每组18头,分别为烟酸阿莫西林混饮高剂量组、烟酸阿莫西林混饮中剂量组、烟酸阿莫西林混饮低剂量组、烟酸阿莫西林肌肉注射高剂量组、烟酸阿莫西林肌肉注射中剂量组、烟酸阿莫西林肌肉注射低剂量组、氨苄西林混饮组、氨苄西林肌肉注射组、感染对照组,另取18头健康猪作为健康对照组,进行为期5 d的治疗试验,统计死亡率、有效率及治愈率,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肌肉注射的治疗效果优于混饮给药。经过5 d的治疗,烟酸阿莫西林治疗组死亡率混饮时达16.7%~22.2%、肌肉注射时达5.6%~16.7%,有效率混饮时达77.8%~83.3%、肌肉注射时达83.3%~94.4%,治愈率混饮时达61.1%~72.2%、肌肉注射时达77.8%~94.4%;氨苄西林混饮给药时死亡率达16.7%、有效率达83.3%、治愈率达66.7%,肌肉注射时死亡率达5.6%、有效率达94.4%、治愈率达83.3%;临床治疗时,建议选用氨苄西林或烟酸阿莫西林肌肉注射,1 d 2次,连用5 d,烟酸阿莫西林的剂量以15~20 mg/kg体重为宜。对于受副猪嗜血杆菌病威胁的猪群,可混饮给药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 孟冬霞刘晓东武果桃武果桃任杰卫顺生赵娟赵娟
- 关键词:副猪嗜血杆菌有效率
- 自制中药颗粒剂对腹泻仔猪小肠黏膜病理结构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为了研究自制中药复方颗粒剂对腹泻仔猪小肠黏膜组织结构和营养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用人工感染大肠埃希菌引起腹泻的28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仔猪36头,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抗生素治疗组在饮水中添加盐酸林可霉素2.0 m L/头饮水,2次/d,连续5 d;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在饮水中添加2.0 g/头饮水,2次/d,连续5 d。分别于用药后14 d时,每组每个重复随机抽取1头屠宰,无菌采集小肠黏膜,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观测小肠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其余仔猪继续饲养14 d,采用内源指示剂法进行消化试验。结果显示,小肠黏膜组织结构: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小肠黏膜除有少量出血外,未发现明显病理变化。抗生素治疗组小肠黏膜脱落,有广泛充血、出血;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大量以淋巴细胞杯状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微绒毛排列紊乱、脱落;细胞受损严重,线粒体等细胞器结构异常。养分消化率:对于有机物质、磷的消化率,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对钙的消化率为57.10%,显著高于抗生素治疗组(56.10%),并与健康仔猪组(57.40%)差异不显著。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对粗蛋白质的消化率为79.30%,显著高于抗生素治疗组(78.50%),并与健康仔猪组(79.20%)差异不显著。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对粗纤维的消化率为48.30%,极显著高于抗生素治疗组(46.10%),并与健康仔猪组(48.20%)差异不显著。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对粗脂肪的消化率为63.40%,极显著高于抗生素治疗组(62.10%),并与健康仔猪组(63.60%)差异不显著。结论:抗生素治疗仔猪腹泻造成小肠黏膜明显的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而中药治疗有利于仔猪小肠黏膜组织结构的修复,并能显著提高小肠的养分消化率。为防治仔猪腹泻、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提供依据。
- 赵娟陈剑波王志俊刘一飞吴苏君杨忠夏艳婷赵敏
- 关键词:中药仔猪小肠黏膜养分消化率
- 饲喂病死生猪肉引起犬伪狂犬病的诊治
- 2020年
- 伪狂犬病又称狂痒病、猪疱疹病毒病、奥其基氏病、阿捷申氏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犬、猫、猪、牛、羊、兔等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的特征为发热、奇痒(猪除外),脑脊髓炎和神经炎的症状,人也可感染,但一般不发生死亡。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发展,猪伪狂犬病在养猪业中流行严重,常常引起大批猪死亡。2019年11月期间,在太原某郊区一些养犬人士为了减少饲养成本,将猪场死猪肉生喂犬后引起犬发热、大量流涎、剧痒,造成犬大批死亡,经临床诊断及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犬伪狂犬病,现报道如下。
- 武守艳刘文俊杨丽华董春光韩文儒夏艳婷韩一超
- 关键词:伪狂犬病病毒猪伪狂犬病饲养成本脑脊髓炎
- 一种便携式乳制品检测机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乳制品检测机,包括检测箱,所述检测箱上端开口,检测箱上端开口处通过合页固定安装一盖板,检测箱内部固定安装一倾斜的挡板,挡板的长度小于检测箱的长度,挡板的表面上布满一根以上的金属丝,挡板的开口端上...
- 赵瑞生韩一超詹海杰张喜忠陈剑波武守艳王树华韩陆婵夏艳婷冯继勇马虎平
- 文献传递
- 特×藏×寒杂种绵羊横交试验与生产性能测定被引量:2
- 2019年
- 为研究特克塞尔羊、欧拉藏羊、小尾寒羊杂交后代横交固定效果,选择(特×藏×寒)F_2杂交母羊15只与F_2杂交公羊配种作为试验Ⅰ组(横交组合■F_2×♀F_2)、F_3杂交母羊(♀F_2×■特)15只与F_2杂交公羊配种作为试验Ⅱ组(横交组合■F_2×♀F_3)、F_2杂交母羊15只与F_3杂交公羊配种作为试验Ⅲ组(横交组合■F_3×♀F_2)、小尾寒羊母羊15只与小尾寒羊公羊本交作为对照组(小尾寒羊×小尾寒羊)进行横交固定试验,并对横交母羊产羔率和横交后代羔羊体重、体尺、产肉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试验Ⅲ组羔羊成活率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6月龄羔羊的平均体重极显著高于小尾寒羊组(P<0.01),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和Ⅱ组(P<0.05);6月龄羔羊的胸宽、胸深极显著高于小尾寒羊组(P<0.01),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和Ⅱ组(P<0.05);6月龄羔羊屠宰后的屠宰率、净肉重、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P<0.05)和小尾寒羊组(P<0.05)。说明3种横交组合以■F_3×♀F_2组合效果最佳,其次为■F_2×♀F_3组合和■F2×♀F2组合。
- 王志武孙锐锋李俊赵鹏郭宏宇夏艳婷
- 关键词:横交固定产羔率屠宰率
- 绵羊缪勒线虫病的诊断与防治被引量:3
- 2017年
- 羊肺线虫病由网尾科或原圆科的线虫寄生于羊的肺部所引起。主要症状是咳嗽、呼吸困难等,尤其是羊被驱赶时和夜间休息时最为明显。此病分布广泛,不仅造成部分羔羊和成年羊夏秋季节线虫性肺炎,羊只发育障碍,畜产品数量和质量下降,而且成为大批羊只春乏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给畜牧业经济带来较大损失。
- 孟冬霞刘晓东马政禹马凌汉马凌汉
- 关键词:线虫病缪勒畜牧业经济成年羊绵羊发育障碍
- 奶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PCR检测方法被引量:4
- 2016年
- 针对引起奶牛乳腺炎的3种主要病原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单一细菌PCR扩增条件的优化、特异性和敏感性研究,确立了对这3种病原菌特异、敏感、快速的PCR鉴定和检测方法,为进一步建立奶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多重PCR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
- 武守艳韩一超陈剑波杨丽华董春光韩文儒夏艳婷
- 关键词:奶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PCR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
- 猪、鸡免疫程序被引量:1
- 2005年
- 猪、鸡的免疫程序,本栏曾作过介绍。但鉴于目前工厂化养猪、养鸡的蓬勃兴起,以及出现一些以往未曾流行的新疫情,特约请著名兽医学专家夏式阶等针对现状,较系统地介绍了猪、鸡生产中易遇到的多种疫病的免疫方案。
- 夏式阶夏艳婷
- 关键词:免疫程序免疫接种
- 多重PCR与细菌培养法检测牛乳中病原菌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为了验证所建立的多重PCR法检测奶牛乳腺炎的灵敏性,应用所建立的多重PCR法与传统细菌培养法对临床型乳腺炎(54份)和隐性乳腺炎(145份)共计199份乳样进行了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检测,检测结果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检测,多重PCR法的灵敏性显著高于细菌培养法(P<0.05),而对无乳链球菌的检测,两种方法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所建立的多重PCR法灵敏性高于细菌培养法。
- 武守艳董春光韩文儒杨丽华陈剑波赵瑞生夏艳婷韩一超
- 关键词:乳房炎多重PCR细菌培养法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