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艳林
- 作品数:12 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孝感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应用研究与疫苗可预防疾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IRF5基因多态性与sICAM1及25(OH)D和新生儿肺部感染的关联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部感染病原菌和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基因多态性、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25羟维生素D[25(OH)D]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孝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肺部感染新生儿临床资料,根据新生儿病情程度将其分为轻症组(48例)、重症组(42例),选取同期于医院分娩、未发生肺部感染的97名新生儿临床资料作为健康对照组,统计肺部感染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分布,比较三组IRF5基因多态性、血清sICAM1、25(OH)D及炎症指标水平.结果 90例肺部感染新生儿共培养分离病原菌9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4株占74.75%,革兰阳性菌25株占25.25%,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健康对照组、轻症组、重症组IRF5 rs2004640基因多态性位点TT基因频率呈升高趋势(P<0.05);IRF5 rs2004640基因多态性位点GG基因频率呈降低趋势(P<0.05);健康对照组、轻症组、重症组血清s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呈升高趋势(P<0.05);血清25(OH)D水平呈降低趋势(P<0.05).结论 新生儿肺部感染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为主,IRF5 rs2004640基因多态性分布与新生儿肺部感染有关,同时肺部感染可引起新生儿血清sI-CAM1 水平升高、血清25(OH)D水平降低.
- 何源杨树杰易海英甘斌唐艳林
-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25羟维生素D炎症指标
- 156例新生儿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调查分析
- 目的 调查分析156例新生儿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的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156例入住孝感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并接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和(或)脐静脉导管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血...
- 何源唐艳林易海英杨树杰
- 母乳性黄疸婴儿免疫功能的临床探讨
- 目的分析和探讨母乳性黄疸婴儿免疫功能状况。方法选取孝感市中心医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诊断为母乳性黄疸患儿53例为研究组,研究组按照黄疸轻重程度分为A组(TBIL>342μmol/L)、B组(256μmol/L<...
- 何源唐艳林易海英汪珍珍杨树杰陆敏
- 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新生儿早期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测定新生儿早期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血清含量,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新生儿的早期免疫功能状况。方法测查并比较45例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分娩新生儿(GDM组),36例健康孕妇分娩的巨大儿(巨大儿组)及40例足月分娩正常体质量新生儿(对照组)12h内空腹静脉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的含量。结果新生儿血清IgG、IgA、IgM、C3和C4水平,GDM组分别为(7.41±1.21)g/L、(0.49±0.18)g/L、(0.30±0.11)g/L、(0.85±0.26)∥L和(0.58±0.64)g/L、巨大儿组分别为(9.60±1.46)g/L和(1.02±0.20)异/L、(0.31±0.12)g/L、(1.11±0.17)g/L和(0.82±0.45)g/L,对照组分别为(9.76±1.31)∥L和(0.98±0.22)∥L、(0.27±0.10)g/L、(1.09±0.19)∥L和(0.79±0.35)∥L,GDM组IgG、IgA、C5和C4水平低于巨大儿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血清IgM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分娩新生儿免疫水平较低、存在感染风险,需要加强监护、防治感染。
- 何源杨树杰唐艳林易海英
-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新生儿巨大儿免疫球蛋白补体
- 早期集束检验对急诊胸痛症状群患者的意义
- 2020年
- 目的探究早期集束检验对急诊胸痛症状群患者的意义。方法将2017年5月-2019年5月的200例急诊胸痛症状群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根据患者病症情况,对其进行分组,将急性冠脉综合征并首份心电图提示缺血的124例患者纳入甲组研究范围,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未并首份心电图提示缺血的42例患者纳入乙组研究范围,将急性冠脉综合征伴不确切胸部疼痛的34患者纳入丙组研究范围,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人员50例纳入丁组研究范围,应用集束检验方式进行检验,分析检验结果。结果经研究,甲组、乙组和丙组的血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胱抑素C均显著高于丁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集束检验法有利于有效鉴别针对急诊胸痛丙组,方便医生快速采取措施对患者病症进行干预。
- 黄晶唐艳林
- 关键词:急诊
- 血清tau蛋白、S100蛋白的表达与早产儿神经损伤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究脑损伤早产儿血清tau蛋白、S100蛋白表达与神经损伤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脑损伤早产儿150例,根据病情分为轻度组51例、中度组55例、重度组44例,同期正常足月新生儿57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tau蛋白、S100蛋白水平,比较各组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分析血清tau蛋白、S100蛋白水平与NBNA评分关系。结果:早产儿脑损伤各组血清tau蛋白、S100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5.58±1.48、0.38±0.13),且重度组(9.23±2.21、1.11±0.33)>中度组(7.92±1.34、0.87±0.18)>轻度组(6.00±0.91、0.66±0.16)(P<0.05)。脑损伤组出生后7d、14d、28d NBNA评分(28.2±1.3分、31.4±1.7分、33.6±3.1分)均低于对照组(37.9±1.1分、31.4±1.7分、39.7±3.5分)(P<0.05)。早产儿脑损伤组血清tau蛋白、S100蛋白水平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P<0.05)。随着时间延长,血清tau蛋白、S100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脑损伤早产儿血清tau蛋白、S100蛋白水平升高,其水平与神经损伤呈正相关,该指标可为早产儿脑损伤诊断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 唐艳林黄晶王锋刘自刚何源
- 关键词:早产儿脑损伤
- 足月小于胎龄儿IGF-1、IGFBP-3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6个月内足月小于胎龄儿体格发育值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对40例足月小于胎龄儿(SGA)及40例适于胎龄儿(AGA)于生后3 d、1个月、6个月时进行血清IGF-1、IGFBP-3水平,同时测量婴儿头围、身长、体重。结果 40例足月小于胎龄儿生后3 d、1个月、6个月时血清中IGF-1、IGFBP-3浓度及体格生长发育值均低于适于胎龄儿(P<0.01)。生后3 d、1个月、6个月时各体格发育值与IGF-1、IGFBP-3浓度呈正相关。结论新生儿体格发育与血清中IGF-1、IGFBP-3浓度有密切关系。足月小于胎龄儿生后6个月IGF-1、IGFBP-3仍存在相对低水平,体格发育落后于正常足月新生儿。小于胎龄儿生后需要合理充分营养以及早期干预治疗。
- 何源唐艳林易海英杨树杰
- 关键词:足月小于胎龄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生长发育
- 一种头部固定设备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头部固定设备,包括底座板、椅座板和靠背板,靠背板的外表面设置有固定机构;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板,固定板的外表面固设有呈倒T字型组合排布的横板与竖板,横板的外表面滑动设置有两根固定杆,两根固定杆的外表面均固...
- 何源唐艳林沈文娟
- 新生儿生后早期外周动脉血气分析评估缺氧损伤的意义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生后早期外周动脉血气分析对于新生儿窒息病情评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足月窒息新生儿为观察组,其中1 min Apgar评分4-7者为轻度窒息组,≤3分者为重度窒息组,同期随机选取无窒息的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各组新生儿均在生后1 h内取右手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比较。将窒息组按外周动脉血气pH值分为〉7.25、7.0-7.25、〈7.0三组,比较各组发生脏器功能受损的比例。结果轻度窒息组98例,重度窒息组24例,对照组86例。各组新生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取血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H值和BE值均高于轻、重度窒息组[pH:(7.38±0.06)比(7.16±0.08)、(7.10±0.09),BE:(-4.1±0.5)mmol/L比(-11.1±4.6)mmol/L、(-14.4±2.6)mmol/L,P〈0.05],轻、重度窒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患儿中,外周动脉血气pH值〉7.25组、7.0~7.25组和〈7.0组发生脏器功能受损的比例分别为53.3%、88.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gar评分的轻重程度不能完全代表窒息的程度,生后1 h内外周动脉血气分析检测是弥补其不足的一项客观指标。
- 何源汪珍珍甘斌唐艳林易海英杨树杰
-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阿普加评分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调查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调查分析新生儿病房156例新生儿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并接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和(或)脐静脉导管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种类和特点。结果 156例患儿中,侵入性操作191例次,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47例次(24.6%),感染发生率为20/1000置管日,导管定植感染率为9.8/1000置管日,局部感染率为4.7/1000置管日,CRBSI为5.5/1000置管日。随着出生体重及胎龄的增加,CRBSI发生率呈下降趋势(P<0.05)。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糖球菌为主(34.0%),其次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1.3%),表皮葡萄球菌(17.0%),肺炎克雷伯杆菌(10.6%),阴沟肠杆菌(6.4%),大肠埃希氏菌(6.4%),白假丝酵母菌(4.3%)。结论通过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血管内导管操作相关感染状况及病原菌的分布,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改善患儿预后。
- 何源唐艳林易海英杨树杰
- 关键词:新生儿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