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廷勇

作品数:24 被引量:4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下丘
  • 5篇下丘脑
  • 4篇神经元
  • 4篇海马
  • 4篇海马结构
  • 4篇大鼠海马
  • 4篇大鼠海马结构
  • 3篇外侧膝状体
  • 3篇膝状体
  • 3篇弓状核
  • 3篇发育
  • 2篇兴奋性
  • 2篇兴奋性氨基酸
  • 2篇医学教育
  • 2篇神经纤维
  • 2篇视前区
  • 2篇衰老
  • 2篇衰老性变化
  • 2篇体感
  • 2篇突触

机构

  • 18篇中山医科大学
  • 5篇中山大学
  • 4篇暨南大学
  • 4篇郧阳医学院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太和医院
  • 1篇空军医学高等...

作者

  • 24篇唐廷勇
  • 8篇汪华侨
  • 7篇席刚明
  • 5篇周丽华
  • 4篇潘三强
  • 3篇叶天雄
  • 3篇邝国璧
  • 3篇范华燕
  • 3篇张振弘
  • 3篇颜焱华
  • 3篇刘正生
  • 2篇冯鉴强
  • 2篇阮奕文
  • 1篇张恩健
  • 1篇林必澄
  • 1篇吴孟欣
  • 1篇冯正巩
  • 1篇郭力伟
  • 1篇陈子琏
  • 1篇牛松青

传媒

  • 7篇广东解剖学通...
  • 3篇解剖学杂志
  • 2篇西北医学教育
  • 2篇解剖科学进展
  • 2篇暨南大学学报...
  • 2篇四川解剖学杂...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郧阳医学院学...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吉林医药学院...

年份

  • 1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 4篇1997
  • 4篇1996
  • 3篇1995
  • 1篇1994
  • 2篇1993
  • 2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8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出生后大鼠海马结构的发育被引量:5
2000年
目的:定量观察出生后大鼠海马结构锥体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的发育。方法:用体视学原理定量分析。结果;阿蒙角锥体层,尤其是CA1区,其细胞层数逐渐减少。数密度、面数密度和体密度逐渐下降,平均体积逐渐增大。齿状回内臂逐渐延长,至 P14天接近成年水平。内外臂的细胞层数逐渐增加,至 P90天仍有增加趋势。在 CA1、CA3、CA4区的锥体层和齿状四颗粒层中,数密度,面数密度和体密度按大小排序为:颗粒层>CA1>CA3>CA4锥体层。平均体积为:CA3>CA4>CA1锥体层>颗粒层。结论:出生后锥体层细胞数量逐渐减少,颗粒层细胞数量逐渐赠加,成年后趋于恒定。
席刚明汪华侨唐廷勇周丽华阮弈文
关键词:海马结构发育
β—内啡肽能神经纤维在大鼠视前区的分布特征及超微结构
1997年
用免疫组化光镜和电镜技术对大鼠视前区β-内啡肽能神经纤维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内侧视前区β-内啡肽能神经纤维密度为(3.63±0.22)μm/100μm2,外侧视前区为(1.74±0.21)μm/1002μm2,两者差别有显著性(P<0.01);(2)在视前区,阳性纤维见于无髓纤维。阳性轴突与免疫反应阴性终末之间形成轴-棘或轴-树突触,突触前、后膜比较对称。从形态学上提示β-内啡肽在视前区的功能部位为内侧视前区,β-内啡肽的抑制功能与其突触类型有关。
潘三强汪华侨唐廷勇唐廷勇
关键词:Β-内啡肽视前区神经纤维超微结构
“五·七分流”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被引量:1
1996年
中山医科大学自1988年以来,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采取"五·七分流"的办学模式。这一模式引入了竞争和激励机制,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实践,说明这一模式能确保培养任务的完成,学生各方面能力有所提高。"五·七分流"模式的实施,对不断完善七年制办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刘正生冯鉴强唐廷勇
关键词:办学模式
猫大脑皮质体感Ⅰ区与Ⅱ区联系的形态学研究
1992年
实验将HRP溶液分别注入猫大脑皮质体感Ⅰ区(SⅠ)的头面区(n=4)、前肢区(n=3)、躯干区(n=3)和后肢区(n=4)等的皮质内。观察大脑皮质体感Ⅰ区与体感Ⅰ区(SⅡ)的纤维联系。结果显示,SⅠ与同侧SⅡ、对侧SⅠ和SⅡ均存在着双向的纤维联系。这种皮质-皮质联系大多为同型的(即投射仅限于两个具有同样的体感代表区之间)。同时,也存在少量异型的联系。从SⅡ投射到同侧SⅠ的(SⅡ-SⅠ)联络神经元、从SⅠ投射到对侧SⅠ的(SⅠ-SⅠ)和从SⅡ投射到对侧SⅠ的(SⅡ-SⅠ)连合(胼胝体)神经元多分布于皮质Ⅵ层,其次为Ⅲ层。SⅠ与同侧丘脑的板内核、腹后核和后核也存在纤维联系。研究资料表明,SⅠ与SⅡ间及它们与丘脑间存在着双向的纤维联系,因此,两区之间的联系存在两条径路,即直接的皮质-皮质通路和间接的皮质-丘脑一皮质通路。
唐廷勇张振弘张恩健李永俭
关键词:大脑皮质辣根过氧化酶形态学
猫丘脑向大脑皮质躯体感觉Ⅱ区的投射——WGA-HRP结合电生理的定位研究
1994年
用电生理定位的方法,在24只猫确定大脑皮质躯体感觉Ⅱ区(SⅡ)内各受区的位置,将4%浓度WGA-HRP液分别注入SⅡ的前肢区、后肢区、头面区、躯干区,结果标记细胞分别出现于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内侧亚区(VPLm)的腹外侧部;腹后外侧核外侧亚区(VPL1)的腹外侧部及全部;VPLm的下半部周边区;散在于VPLm区。
牛松青唐廷勇许实光
关键词:丘脑
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胶质细胞的年龄性变化被引量:3
1995年
对青年、中年和老年大鼠下丘脑弓状核进行细胞计数和电镜观察显示;老年大鼠神经元数显著减少而神经胶质细胞数增加,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呈卫星化状态增多,表面下复合器形成增加;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不同程度增生且部分发生异常改变:胞浆内脂褐素显著增加,体积增大,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变性和出现致密体等,胶质细胞突起伸长增多常包绕一些变性终未形成髓鞘样结构,上述结果表明;老年大鼠弓状核胶质细胞在数量、形态和结构上已发生增龄性变化,这可能是老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的形态学基础之一.
汪华侨唐廷勇
关键词:弓状核神经胶质细胞年龄性变化
大鼠海马结构中兴奋性氨基酸神经元的发育被引量:5
1999年
目的:研究胚胎时期大鼠海马结构中谷氨酸和门冬氨酸神经元的分布及发育规律。方法: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对E14、E16、E18、E22天大鼠胚胎海马结构中谷氨酸和门冬氨酸神经元的发育情况进行观察。结果:E14天,在海马神经上皮内谷氨酸和门冬氨酸能前体细胞散在分布;E16天,随着丛状层的出现,成熟的谷氨酸和门冬氨酸神经元迁入其内;E18天,阿蒙角神经上皮增厚,阳性前体细胞增多,CA1锥体层刚出现即分布有阳性细胞;齿状回区分布有形态各异的阳性细胞;E22天,阿蒙角形态基本形成,各层均分布有阳性细胞,以锥体层最多;齿状回外臂颗粒层已经形成,内臂刚开始出现,此时阳性神经元呈单层排列,门区仍存在大量形态各异的阳性细胞,而分子层相对稀少。两种神经元的平均灰度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胚胎时期海马神经上皮中即存在向海马结构中分化的兴奋性氨基酸前体细胞,随着其层次结构出现,这些前体细胞不断分化、迁移并定居于各层之中,尤以锥体层和颗粒层最多。
席刚明汪华侨唐廷勇周丽华阮奕文范华燕叶天雄
关键词:海马结构谷氨酸发育
胚胎时期大鼠海马结构的发育被引量:6
1999年
为研究胚胎时期大鼠海马结构的发育状况,用浸泡固定、石蜡切片、混合尼氏染色方法,观察了E14、E16、E18、E22天大鼠胚胎海马结构的发育过程。结果:E14天基本上能区分出海马原基。E16天海马原基背侧与下托部神经上皮延续,腹侧与隔区神经上皮及脉络丛基质相连续;此时海马原基可区分出3部分,即背侧的阿蒙角神经上皮,其下的原始齿状回神经上皮,腹侧的伞部胶质上皮。E18天海马裂形成,将阿蒙角神经上皮与齿状回生发基质区分开来;CA1区锥体层和海马伞开始出现,齿状回外臂和门也开始形成并第一次见向齿状回迁移的细胞。E22天海马裂消失,阿蒙角分子层与齿状回分子层贴在一起;CA1区锥体层增厚,CA3区锥体层出现并穿透门区;阿蒙角神经上皮变成单层结构,中间层变薄,仍见大量逗留的锥体细胞,海马槽形成;齿状回外臂轮廓出现,颗粒细胞呈单层排列,内臂起始部开始形成;CA3区中间层周围及个部附近见大量的细胞正朝门区迁移。研究表明:出生前阿蒙角CA1、CA3区锥体层已经形成,齿状回外臂的轮廓已形成,内臂刚开始出现,其轮廓将于出生后形成。
席刚明汪华侨唐廷勇周丽华阮奕文范华燕叶天雄
关键词:海马结构发育尼氏染色胚胎
大鼠海马结构中细胞发生的时间及其迁移路线被引量:5
1999年
本文详细描述了大鼠海马神经上皮的镶嵌结构、主要细胞发生的部位、分化的时间和迁移途径。锥体细胞产生于阿蒙角神经上皮 ,于出生前分化、迁移完毕 ,并形成阿蒙角的固有轮廓。颗粒细胞分两部分产生 ,出生前仅发生了一小部分 ,主要形成外臂颗粒层。大部分于生后产生 ,形成齿状回颗粒层“V”形轮廓 。
席刚明汪华侨唐廷勇范华燕叶天雄
关键词:海马细胞发生
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的衰老性变化被引量:7
1997年
选用青年、中年和老年雄性大鼠各10只,用形态计量学和体视学方法定量分析弓状核神经元年龄性变化结果发现在老年大鼠弓状核、部分暗型和亮型经元内(?)面内质网排列紊乱、缩短和双层膜间隔增宽,线粒体嵴断裂、肿胀和空泡化,溶酶体、微管和颗粒小泡数减少:与青、中年组比较神经元数(0.01mm)分别丢失37和27核仁平均体积缩小30(?)左右;线粒体体密度和脂褐素数增加,但神经元截面积未发生明显变化:核仁样体出现率减少.结果提示,老年下丘脑弓状核已发生衰老性改变,这可能有与老年期机体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功能变化有关,为研究老年下丘脑神经递质失调提供形态学依据.
汪华侨唐廷勇潘三强
关键词: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衰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