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红

作品数:20 被引量:486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生物量
  • 11篇物量
  • 11篇丰度
  • 8篇底栖动物
  • 7篇小型底栖生物
  • 6篇群落
  • 6篇海洋线虫
  • 4篇自由生活海洋...
  • 2篇大型底栖动物
  • 2篇底栖动物群落
  • 2篇动物群
  • 2篇动物群落
  • 2篇多样性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水团
  • 2篇秋季
  • 2篇全球变化
  • 2篇群落结构
  • 2篇小型底栖动物
  • 2篇冷水团

机构

  • 15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青岛海洋大学
  • 4篇香港大学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20篇周红
  • 13篇张志南
  • 6篇慕芳红
  • 4篇刘晓收
  • 4篇华尔
  • 3篇韩洁
  • 3篇陈海燕
  • 3篇于子山
  • 2篇杨世超
  • 2篇许书会
  • 2篇张凯
  • 1篇田胜艳
  • 1篇王睿照
  • 1篇吴绍渊
  • 1篇孙昕雨
  • 1篇郭玉清
  • 1篇丛冰清
  • 1篇邓可
  • 1篇汪新艳
  • 1篇林岿旋

传媒

  • 7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海洋与湖沼
  • 3篇青岛海洋大学...
  • 2篇生态学报
  • 1篇广西科学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黄海两种生境底栖动物粒径谱的研究
生物粒径谱是一种表示群落结构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反映生态系统的能流状态。粒径谱方法作为一种不依赖分类学的群落研究方法,可以用于比较种属差异极大的群落,并与传统的分类学研究方法有着良好的互补性。底栖生物粒径谱具有保守的峰型...
张志南邓可周红范士亮
关键词: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南黄海
文献传递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为了解渤海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现状,研究其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多样性的分布格局。[方法]依据2008年8月和2009年6月两航次渤海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其物种多样性的辛普森优势度指数(λ)、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Pielou’s均匀度指数(J′)和分类多样性的分类多样性指数(Δ)、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以及各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两航次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或分类实体)270种,隶属于206属,130科,39目,19纲,12门。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λ为0.05,H′为4.80、d为7.35、J′为0.93、Δ为83.84、Δ^+为87.90、Λ^+为343.88。各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中的粉砂-粘土含量、沉积物中值粒径、有机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而水深、盐度和温度等水层环境因子则对其影响较为明显。[结论]渤海海域总体动物多样性较高,其中渤海海域沿岸地区、辽东湾西部、莱州湾西北部等地受扰动和污染严重。将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多样性结合分析,可以更好地反映群落多样性结构。水深、盐度和温度等水层环境对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要大于沉积环境的影响。
刘晓收史书杰周红华尔张志南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
秋季莱州湾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被引量:42
2010年
2006年11月在莱州湾及邻近海域的25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取样调查。运用PRIMER软件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及黄河口邻近海域与渤海中部为2个不同的群落,这2个群落在各类群的丰度、生物量和种类组成上有所不同:渤海中部群落以耳口露齿螺(Ringicula (Ringicula) doliaris)、豆形凯利蛤(Kellia porculus)、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和塞切尔泥钩虾(Eriopisella sechellensis)为优势种类,而湾内群落则以小亮樱蛤(Nitidotellina minuta)、杯尾水虱(Cythura sp.)、中华蜾赢蜚(Corophium sinense)和不倒翁虫为代表。莱州湾西部黄河口外的3个站位构成了不同于湾内其它站位的亚群落,该群落主要以日本强鳞虫(Sthenolepis japonica)、日本倍棘蛇尾(Amphioplus japonicus)、理蛤(Theora lata)和细长涟虫(Iphinoe tenera)为代表。群落结构的这种差异主要与水深、底盐、底温和底氧的变化有关,同时也受到沉积物Chla含量和异质性系数等沉积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海域的水层环境条件主要与水深和离岸的远近有关,而沉积环境条件特别是粒度组成主要受到黄河的影响,自西向东颗粒由细变粗,异质性增加,粉砂-黏土含量下降。沉积环境梯度的变化及其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莱州湾较渤海中部更加明显。与1980年代和90年代相比,莱州湾及渤海中部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总的来说是朝向更小型的多毛类和甲壳类比例增加,而体型较大的棘皮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种类减少的方向发展。
周红华尔张志南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胶州湾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被引量:81
2001年
1995年 5月— 1 996年 1月 ,在胶州湾北部软底水域进行每 2月一次的调查。结果表明 ,小型底栖生物的年平均丰度为 1 .51× 1 0 6ind/m2 ,最高值出现在 95B1和 95B2站 ,分别为 2 .73× 1 0 6 和 2 .75× 1 0 6ind/m2 ,最低值出现在 95B3站 ,数量为 0 .46× 1 0 6ind/m2 。小型底栖生物的年平均生物量为 1 .32 g/m2 (干重 )。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 ,小型生物的数量与以碳和氮表示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969和 - 0 .947(P <0 .0 5)。共鉴定出 1 4个小型生物类群。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占总数量的 86.6% ,底栖桡足类居第 2位 ,占总数量的 5.7%。按生物量 ,海洋线虫 (35.9% )、介形类 (32 .6% )、多毛类 (1 3.7% )和桡足类 (8.3% )共同构成小型动物的优势类群 ,80 %以上的小型生物分布在 0— 2cm以浅表层内。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 。
张志南周红于子山韩洁
关键词:底栖生物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生物量
北黄海冷水团对小型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2011—2014年春夏季和秋冬季于北黄海冷水团及其周边海域进行采样,对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类群组成和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合908专项调查,以多年数据分析探究冷水团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效应。调查海域共鉴定出小型底栖动物20个类群,总丰度中线虫占85%,桡足类占11%,其它类群仅占4%。小型底栖动物在春夏季和秋冬季的平均丰度分别为(961±797)、(679±553)ind/10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 007±753)、(658±401)μg dwt/10cm2。三因素方差分析(three-way ANOVA)和二因素相似性分析(two-way ANOSIM)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在冷水团中心及其周边以及在春夏季和秋冬季之间皆有显著差异。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由桡足类、动吻类和介形类引起。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丰度和生物量与底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底盐呈显著正相关。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与有机碳水平分布规律相反。93%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0~5cm层,桡足类在0~2cm层分布率高于小型底栖动物平均水平。
于青周红张凯米雪张志南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北黄海冷水团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被引量:45
2002年
20 0 0年 6月在南黄海鱼产卵场 18个站位的调查结果表明 ,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 0 .81× 10 6ind· m-2 (± 0 .4 1× 10 6ind· m-2 ) ,平均生物量为 1.2 2 g dwt· m-2 ,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图型大体相似 ,即高的数量值分布在等深线 5 0 m以浅的与海岸线平行的74 94、7994、85 94、11394等站。小型底栖生物数量与 10种环境因子的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 ,丰度与水深呈负相关 (r,- 0 .5 5 5 ,P<0 .0 5 ) ,与 Chl- a呈正相关 (r,0 .4 86 ,P<0 .0 5 ) ;生物量与水深、沉积物中的粘土含量 (% )和水含量 (% )均呈负相关 (r,0 .4 84~ 0 .5 0 0 ,P<0 .0 5 )。共鉴定出 18个小型生物类群 ,线虫是数量占优势的类群 ,平均丰度 0 .6 0× 10 6ind· m-2 (± 0 .36× 10 6ind· m-2 ) ,占总丰度的 73.8% ,其他的重要类群依次为底栖桡足类 (18.7% )、多毛类 (3.1% )、动吻类 (1.6 % )和介形类 (1.1% )。按生物量 ,优势类群依次为多毛类 (占 2 9% )、桡足类 (2 3% )和线虫 (2 0 % )
张志南慕芳红于子山韩洁周红
关键词:小型底栖生物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生物量产卵场
中国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的40年——进展与展望被引量:34
2017年
基于2016年希腊第16届国际小型底栖生物会议资料及我国已有的信息,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我国该领域的主要进展,包括小型底栖生物的方法学、丰度与生物量的分布、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的分类学、入侵植物种对线虫群落的影响、粒径谱和次级生产力、摄食生态学、实验室培养和生活史、环境检测、海洋线虫的分子生物学与系统演化、生态动力学-水层底栖耦合模型以及人才培养。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应着重加强的研究方向。
张志南周红华尔慕芳红刘晓收于子山
关键词:小型底栖生物海洋线虫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
2006年冬季胶州湾及邻近山东半岛南岸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被引量:5
2009年
于2006年12月对胶州湾及邻近山东半岛南岸进行小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915.43±407.58)ind.10 cm-2,平均生物量为(1 007.56±422.71)μg.dwt.10 cm-2,平均生产力为(9 068.03±3 804.43)μg.dwt.10 cm-2.a-1。共鉴定出16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按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占绝对优势,为总丰度的89.70%,其他优势类群依次为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和双壳类;按生物量依次为多毛类38.49%,线虫32.60%,介形类10.31%,桡足类8.84%。
杨世超慕芳红周红陈海燕吴绍渊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
国际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的某些进展被引量:49
2004年
论述了海洋小型底栖生物的定义、历史及当前国际研究的某些最新动态、依据我国目前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今后策略和应着重加强的研究方向。
张志南周红
关键词:小型底栖生物海洋生态全球变化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系统分类学被引量:42
2003年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海洋中最丰富的后生动物 ,它属于小型底栖动物的永久性成员 ,即分选时 ,可通过 0 .5 mm或 1 mm网筛但被 0 .0 31 mm或 0 .0 4 2 mm孔径网筛蓄留的动物 ,本文讨论线虫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 ,与相近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 ,泄腺纲与泄管纲分类系统的由来和演变。海洋线虫属于泄腺纲 ,由 Bremerhaven种名录和 L orenzen确立的分类系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海洋线虫的分类系统仍处在发展和完善中 。
张志南周红
关键词: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系统分类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