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子强

作品数:25 被引量:165H指数:5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9篇骨折
  • 8篇腰椎
  • 8篇内固定
  • 7篇钢板
  • 6篇椎间盘
  • 5篇腰椎间盘
  • 5篇退行性
  • 4篇粉碎性
  • 4篇粉碎性骨折
  • 3篇腰椎退行性
  • 3篇退行性疾病
  • 3篇疗效
  • 3篇磷酸钙
  • 2篇腰椎间盘退行...
  • 2篇腰椎间盘退行...
  • 2篇腰椎退行性变
  • 2篇远端
  • 2篇植骨
  • 2篇置换术
  • 2篇生物力学

机构

  • 11篇广州市红十字...
  • 11篇暨南大学第四...
  • 4篇暨南大学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作者

  • 25篇周子强
  • 20篇梁伟国
  • 12篇吴劲风
  • 12篇陈志光
  • 10篇陈鸿辉
  • 7篇叶伟雄
  • 6篇叶冬平
  • 6篇李锋生
  • 6篇叶韶辉
  • 3篇莫子丹
  • 3篇张同仁
  • 3篇叶韶晖
  • 2篇李爱国
  • 2篇陈瑞光
  • 2篇王文
  • 2篇叶建东
  • 2篇刘向荣
  • 1篇熊铭知
  • 1篇李斯明
  • 1篇王敏

传媒

  • 5篇中国矫形外科...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硅酸盐通报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第20届中国...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oflex棘突间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初步研究
[目的]对Coflex棘突间动态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应用进行短期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010年4月采用Coflex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病例28例,男性13例,女性15例;...
叶冬平陈志光梁伟国周子强李锋生叶韶辉吴劲风陈鸿辉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变
文献传递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探讨180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术中失误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体会。[方法]分析180例TKA后,16例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处理经验,分析术中失误、各种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探讨术前、术中、术后因素对术后...
张同仁梁伟国李锋生叶韶辉吴劲风周子强
关键词: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并发症
文献传递
棘突间稳定器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棘突间稳定器KMC(Kinetic Medical CO.)治疗腰椎问盘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自2011年5月-2012年7月期间,因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入本科治疗,行棘突问稳定器KMC置人手术的病例资料并进行随访,共有14例纳入研究。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38~78岁,平均(57.0±11.83)岁。手术部位:L2,节段1例,L3A节段3例,L4,节段10例,所有病例均为单节段KMC置入。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标准(ODI)和VAS疼痛评分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的前高、中高和后高及椎间孔高度和宽度,手术节段和上一邻近节段活动度,并按照是否行髓核摘除将病例分为髓核摘除组和非髓核摘除组,分别比较2组患者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结果]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均缓解明显,生活质量提高。患者ODI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的(64.59±13.34)%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17±8.48)%,降低显著(P〈0.01)。VAS疼痛评分由术前的(8.29±1.27)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14±1.03),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和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椎间隙前高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中高、后高以及椎间孔高度、椎间孔宽度较术前增加明显。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手术节段活动度明显变小,且是否行髓核摘除对活动度无明显影响。上-邻近节段活动度则无明显改变。截止到末次随访时为止,未发现内固定移位、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棘突间稳定器KMC能维持手术节段的稳定性,保留相应节段的活动度,安全可行,在腰椎问盘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近期疗效肯定,且对上-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影响小。
姚依村梁伟国吴劲风周子强陈志光叶韶晖李锋生叶冬平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内固定临床疗效
等离子刀间盘消融术联合椎前病灶注射治疗混合型颈椎病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应用等离子刀椎间盘消融术联合术中椎前病灶局部注射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0月~2006年10月采用经皮穿刺等离子刀间盘消融同期椎前病灶(颈前交感神经、钩椎关节、椎动脉前方和椎间孔处)注射组合药液治疗混合型颈椎病26例(53个椎间盘)。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48~81岁,平均58岁。结果:全部病例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及椎前病灶注射顺利,未发生穿刺针管和刀头折断、大出血、大血肿和神经误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诊6~18个月,采用Odom法评定疗效,优:10例,良:14例,可:2例,优良率92.3%。结论:等离子刀颈椎间盘消融术同时对椎间盘外的其它继发病变给予局部药物注射治疗,可以更加有效地消除混合型颈椎病的复杂病理因素。
梁伟国周子强叶韶晖吴劲风叶伟雄王文陈志光
关键词:椎间盘切除术经皮穿刺术颈椎药物注射
脊髓牵拉性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7
2000年
目的 :建立大鼠脊髓牵拉性损伤的模型 ,探讨实验性脊髓牵拉性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双侧椎板切除显露大鼠脊髓的全宽 ,用模拟神经拉钩特制的牵开器由侧方牵拉脊髓 ,实现水平方向上的脊髓牵拉性损伤 ,并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和行为学功能试验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选用不同的牵拉比率 (2 0 %、30 %和40 % )可以稳定地复制出不同程度的牵拉性脊髓损伤 ,其神经电生理的改变与行为学功能的改变有相关性。结论 :此模型的建立对进一步了解牵拉性脊髓损伤的发病机理 。
周子强李佛保陈裕光
关键词:牵拉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运动诱发电位
腰椎滑脱单节段复位固定器的设计与应用
2001年
目的 :研制一种单节段复位内固定器治疗腰椎滑脱症 ,以获得损伤小、复位满意、固定牢靠的优点。方法 :临床应用 2 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 ,随访平均 2年 10个月 ,从临床和放射学进行评定。结果 :术前滑脱Ⅱ度 15例 ,Ⅲ度 5例 ,手术平均复位率 91% ,6个月后复位部分丢失 4例 ,平均丢失率为 9% ,其中断钉 2例 ;疗效良好 18例 ,尚可 2例。无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节段复位内固定器可提供满意的复位固定作用 ,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损伤较小、安装较简便、疗效确切的方法 ;
梁伟国钟志龙关活茂熊铭知莫子丹叶伟雄周子强陈鸿辉
关键词:脊椎滑脱症复位内固定固定器
锁定加压钢板在上肢长管骨干骺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25
2004年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上肢长管骨干骺端粉碎性骨折的效果。 方法 自 2 0 0 2年 3月至 2 0 0 3年 9月 ,选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上肢长管骨干骺端粉碎性骨折 35例。按AO骨折分型 ,其中 11C3型 7例 ,2 1B3型 6例 ,2 3A3型 2例 ,2 3C2型 12例 ,2 3C3型 8例。 结果术后随访 3~ 2 0个月 ,平均 8个月。 35例伤口均Ⅰ期愈合 ,无感染。术后 3~ 4周开始见骨痂生长 ,骨折临床愈合期为 6~ 10周 ,骨折愈合率 10 0 %。功能评定 :肩关节按Constant等标准 ,肘关节按Mayo标准 ,腕关节按NYOH标准 ,优 2 0例 ,良 11例 ,可 3例 ,差 1例 ,优良率为 88%。 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具有钉 -板角度稳定性强和对骨膜血供损伤小的生物学固定优点 ,根据骨折情况可以选择加压机制。
梁伟国陈鸿辉刘向荣陈瑞光叶韶辉吴劲风莫子丹李锋生叶伟雄周子强陈志光黄绍荣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上肢粉碎性骨折手术方法临床分型内固定
自体椎板关节突柱状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通过与同种异体+自体骨融合比较,探讨术中整块切除椎板关节突裁制柱状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8年10月~2011年11月采用术中整块切除椎板关节突裁制柱状植骨块与同种异体+自体骨融合治疗的62例腰椎退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组(椎弓根螺钉固定与自体柱状骨融合,自体柱状骨组)28例,B组(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同种异体+自体骨融合,同种异体+自体骨组)34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大小、住院天数、手术费用、住院总费用等的差异。通过JOA评分、术后1年融合率等指标来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术后随访20~35个月,平均26.3个月。A组与B组手术材料费和住院总费用比较有差异(P<0.05),A组比B组少;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住院天数、术后1年融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较术前比较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未见明显并发症,B组术后有2例伤口周围红肿、白细胞升高及1例脑脊液漏。[结论]通过与同种异体骨+自体骨融合比较,术中整块切除椎板关节突裁制柱状椎体间植骨块作为植骨材料,植骨融合界面大,椎间融合率高,临床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方便、经济和实用的临床技术。
万标林梁伟国王斌周子强吴劲风陈志光
关键词:植骨融合同种异体骨移植腰椎退行性疾病
一种可注射自固化含锶复合胶原磷酸钙骨水泥的结构和性能被引量:5
2009年
背景:骨科学界正致力于磷酸钙骨水泥的改性研究,通过向磷酸钙骨水泥中加入不同的添加剂,包括固化促进剂、增塑剂、抗水/血溶剂、致孔剂、增强剂,或是将生物活性物质或药物复合到磷酸钙骨水泥中,以提高其理化和生物学性能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了解一种新型可注射可降解的磷酸钙骨水泥的理化性能。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试验,于2008-12/2009-05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采用部分结晶的磷酸钙,部分结晶的磷酸锶和二水磷酸氢钙,添加改性淀粉﹑Ⅰ型胶原制备了新型可注射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方法:采用X’PertPro型X射线衍射仪对磷酸钙骨水泥固化体进行相分析。采用HITA2-CHIH-800型透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磷酸钙骨水泥固化体的形貌进行观察。用维卡仪根据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C190203标准进行凝结时间的测试。使用Instron5567型万能电子材料试验机来测试固化样品的抗压强度。用注射器测试材料的可注射性,针头内径为1.6mm。通过浸泡摇动定性测试材料的抗溃散性。主要观察指标:①骨水泥水化产物的相组成和显微结构。②骨水泥的凝固时间、可注射性和抗压强度。③骨水泥的抗溃散性。结果:研究表明该材料具备优良的可注射性能;添加改性淀粉显著的改善了骨水泥的抗溃散性。随着骨水泥液固比的增大,骨水泥的抗压强度下降,当骨水泥的液固比为0.3时,骨水泥的抗压强度为(48.0±2.3)MPa,当骨水泥的液固比为0.6时,骨水泥的抗压强度下降为(21.0±2.5)MPa。骨水泥的水化产物为类骨羟基磷灰石结晶,从X射线衍射图谱还可以看出,因骨水泥的水化不完全,基线水平波动较大,说明了在充分水化的条件下,骨水泥的压缩强度还能进一步提高。结论:制备的可注射含锶复合胶原磷酸钙骨水泥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强度,能满�
叶冬平周子强梁伟国
关键词:可注射性
自固化磷酸钙微球的制备与表征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反相乳液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自固化磷酸钙微球,其粒径范围为100~1000μm,中位径在388~605μm之间,内部有43.4%~66.7%的凝胶孔和微孔.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稳定制备微球的优化工艺参数:搅拌速度150r/min,明胶质量浓度8.0g/mL,油水相体积比10∶1,液固比2.0∶1.文中还研究了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自固化磷酸钙微球的流动性、力学性能、抗崩解性及细胞相容性.结果表明:所制备微球的流动性良好,自然堆积安息角为28.4°~31.6°;微球有良好的韧性,不易破碎,经过充分水化后,微球的抗压性能显著提高;微球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抗崩解性和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叶建东李江波周子强于涛
关键词:自固化磷酸钙微球反相乳液法羟基磷灰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