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立军

作品数:90 被引量:461H指数:11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10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3篇医药卫生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2篇骨折
  • 20篇关节
  • 19篇生物力学
  • 18篇腰椎
  • 15篇有限元
  • 12篇脊柱
  • 10篇三维有限元
  • 9篇下颌
  • 9篇内固定
  • 9篇固定术
  • 8篇胸腰椎
  • 8篇有限元分析
  • 8篇骨折固定
  • 7篇颌关节
  • 7篇颞下
  • 7篇解剖学
  • 7篇骨折固定术
  • 7篇COFLEX
  • 6篇手术
  • 6篇胫骨

机构

  • 41篇温州医学院
  • 41篇温州医科大学
  • 25篇温州医学院附...
  • 7篇南方医科大学
  • 7篇温州医学院附...
  • 6篇义乌市中心医...
  • 4篇温州医学院附...
  • 3篇汕头大学医学...
  • 3篇丽水市中心医...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汕头大学医学...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温州市中心医...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天津医院
  • 1篇卫生部
  • 1篇浙江工贸职业...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90篇吴立军
  • 12篇何登伟
  • 12篇徐华梓
  • 11篇方一鸣
  • 10篇池永龙
  • 10篇陈红卫
  • 9篇王继松
  • 8篇赵钢生
  • 8篇杨国敬
  • 7篇张力成
  • 7篇潘骏
  • 6篇余斌峰
  • 6篇周洋
  • 6篇吴志鹏
  • 6篇严志汉
  • 5篇钟世镇
  • 5篇吴信雷
  • 5篇叶鹏程
  • 5篇陈伟
  • 4篇俞伟杨

传媒

  • 8篇医用生物力学
  • 6篇中华创伤杂志
  • 5篇中国临床解剖...
  • 5篇医学研究杂志
  • 4篇中国生物医学...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国骨伤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浙江创伤外科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2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口腔医学
  • 1篇中医正骨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7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11篇2012
  • 9篇2011
  • 9篇2010
  • 10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Coflex固定下腰椎不同节段后的椎间盘生物力学特性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 :模拟临床术式,经Coflex分别固定下腰椎L4,5、L5S1节段,分析其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盘生物力学的差异性。方法:建立下腰椎及Coflex应用于下腰椎的3组有限元模型(完整下腰椎、Coflex固定腰椎L4,5及L5S1节段)。根据脊柱三柱加载理论,模拟下腰椎直立、前屈和后伸3种生理状态下,比较分析纤维环不同区域的应力大小、椎间隙背侧高度变化及髓核内压水平。结果:在直立和后伸工况下,Coflex分别植入L4,5、L5S1节段,均能减少其手术节段纤维环后区应力,限制椎间隙高度变化,并且降低髓核的应力水平。在后伸工况下,Coflex植入L4,5节段可降低L5S1节段的椎间盘应力水平,但Coflex植入L5S1节段不改变L4,5节段椎间盘应力大小。结论:Coflex固定L4,5、L5S1节段均能减少本手术节段椎间盘负载。另外,Coflex固定L4,5节段,起到降低L5S1节段椎间盘负载的生物力学效果。
吴信雷吴立军郑蓉梅王继松徐华梓周洋吴爱悯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生物力学
基于CT重建和解剖复位的三维数字化虚拟腕关节模型的构建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重建和解剖复位的三维数字化虚拟腕关节模型构建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为开展腕关节生物力学功能研究准备有限元前处理形态学模型和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采集一例中国青年男性志愿者腕关节的高分辨CT图像,以Di...
吴志鹏高伟阳吴立军王继松严志汉陈伟
文献传递
伴前、中柱压缩的隐匿性胸腰椎屈曲牵张型骨折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分析伴前、中柱压缩的胸腰椎屈曲牵张型骨折表现隐匿的原因,并探讨其发生机制、影像学诊断及手术复位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5月-2006年12月收治的屈曲牵张型胸腰椎骨折患者39例,其中伴前、中柱压缩的患者17例,评价影像学检查(X线片、CT和MRI)的诊断价值,所有患者均给予后路手术,术中利用先单纯撑开复位前、中柱再行后方轴向加压复位后柱两步骤复位法进行复位内固定治疗,并评价该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伴前、中柱压缩的患者占全部屈曲牵张骨折患者的43.6%,17例术前有6例误诊为单纯压缩性骨折,各种影像学检查不同程度发现后柱骨性和(或)韧带复合体损伤的阳性结果:X线片8例,CT平扫7例,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11例,MRI17例.17例单纯后路撑开后有8例出现后柱过撑现象,给予后方再加压进行复位后效果较好.结论 伴前、中柱压缩的屈曲牵张型骨折的后柱损伤表现常较隐匿,有一定临床发生率,但容易误诊为单纯压缩性骨折,CT MPR和MRI对诊断有较大帮助.采用先撑开再加压的两步骤复位法效果满意,且比较安全.
何登伟朱烨俞伟杨朱科军任少君吴立军
关键词:胸椎腰椎内固定器
Coflex动态稳定装置在L5/S1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Coflex动态稳定装置在L5/S1退变性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首先在腰椎CT像上测量100例(男女各50例)骶骨发育正常成人S1棘突的解剖参数和Coflex假体的大小,并进行比较。然后于2007年11月~2010年2月对4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椎管减压后棘突间置入Coflex动态稳定装置,按置入节段不同,分为L4/5组和L5/S1组。L4/5组患者25例,年龄33~73岁,平均50.6岁,随访17~39个月,平均25个月;L5/S1组21例,年龄34~65岁,平均48.8岁,随访16~38个月,平均24个月。观察术前和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VAS疼痛评分,手术节段椎体间背侧高度、腹侧高度和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和上相邻节段活动度(ROM)及上相邻节段椎间盘MRI信号Pfirmann分级。结果:男性S1棘突的长、宽、高分别为20.48±5.82mm、14.94±3.56mm、18.78±5.08mm,女性分别为18.81±3.45mm、11.58±2.95mm、17.39±3.72mm;与Coflex假体比较,70例S1棘突能支撑假体,30例S1棘突过短但通过将Coflex假体倒置置入可得到解决。两组患者均成功置入Coflex假体,L5/S1组12例因S1棘突过短而将Coflex假体倒置置入。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ODI及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椎体间腹侧高度、背侧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手术节段ROM均较术前减少(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以上各指标末次随访时的变化程度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L4/5组5例、L5/S1组1例上相邻节段椎间盘MRI信号分级加重1级。结论:在椎管减压后置入Coflex动态稳定装置治疗L5/S1退变性疾病可行且有效。
周洋徐华梓池永龙吴立军杨建生陈一衡
关键词:腰椎退变性疾病L5/S1
腕关节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8年
传统实验生物力学方法存在创伤性及可重复性和可比性差等缺点,在复杂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中逐渐体现出局限性和不足。有限元分析方法可无创伤地对极其复杂的构件结构、形状、载荷和材料力学性能进行重建和力学分析,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组织众多、结构复杂的关节如腕关节的力学研究,成为与实验互动的仿真技术。该文就腕关节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研究作一综述。
吴志鹏高伟阳吴立军
关键词:腕关节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双侧关节突联合棘突间植骨融合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丢失的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技术构建腰椎双侧关节突联合棘突间植骨融合的生物力学新模型,评估其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丢失机制,论证新模型是否比单纯双侧关节突植骨融合模型更具预防矫正丢失的优越性。方法选取青壮年男性人体脊柱标本一具,范围为L1~L2,构建骨折伴有椎间盘严重损伤的有限元力学模型,模拟患者术后内固定取出后的状态,建立双侧关节突联合棘突间植骨融合和单纯双侧关节突植骨融合的两种有限元模型,分析在压缩载荷、前屈与后伸力矩等组合作用下的椎间盘、上下终板、关节突植骨区、棘突间植骨区等的应力和位移。结果在压缩载荷和前屈与后伸力矩作用下,新融合模型的椎间盘竖向压缩位移和应变较原融合模型明显减小约为20%~35%,关节突植骨区应力也较原融合模型减小,减小量约为5.5%~13%,棘突间植骨区承担应力大幅增加,约增加了2.5~12.3倍,后柱承担内力比例明显增加。结论双侧关节突联合棘突间植骨融合后,脊柱承载结构主要由双侧小关节和棘突三点立体承担,后部棘突间植骨形成了新的强化张力带,增加了损伤节段的三维稳定性,有效减轻关节突植骨区应力集中程度,减小受损椎间盘的竖向应变和压缩位移,可预防胸腰椎骨折并伴有椎间盘严重损伤术后矫正丢失。
何登伟吴立军池永龙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生物力学
不同假体设计与安装参数对全髋术后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2012年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假体安装参数、不同头颈直径比和颈干角对假体撞击和髋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分析髋臼杯位相安全范围及杯颈前倾角优化组合。方法建立人工全髋关节三维可视化计算机模型,将同时满足髋关节屈曲≥110°、屈曲90°内旋≥30°、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日常生活活动范围普通标准,而将屈曲≥120°、屈曲90°内旋≥45°、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严格标准,头颈比变化范围为2.00~2.92,股骨假体前倾角变化范围为0°~30°,髋臼假体外展角变化范围为10°~60°,髋臼前倾角变化范围为0°~70°,颈干角设定为130°和135°;计算满足上述两种活动范围,臼杯外展角每变化5°,相应的髋臼假体前倾角安装参数,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头颈比>2.37时,安全范围面积增大明显;严格标准条件下的安全范围比普通标准的小。颈干角130°,普通标准和严格标准活动度下,髋臼杯前倾角(Y)与股骨假体前倾角(X)的关系分别为Y1=-0.8164X1+41.914,Y2=-0.8028X2+47.094;允许的最小髋臼外展角(IAmin)和头颈比(HNR)的关系分别为IAmin'1=168.13HNR1-2.504,IAmin'2=213.79HNR2-2.272;当颈干角从135°移向130°,杯安全范围移向杯前倾角较小的区域,面积也有所减小。结论髋臼杯位相安全范围随着头颈比增大而增大;头颈比>2.37是比较合适的。髋关节活动范围要求越高,臼杯位相安全范围就越小,但可以通过增大头颈比来纠正。允许的最小髋臼外展角随着头颈比增大而变小;杯前倾角与股骨前倾角呈负相关。颈前倾角的增大和颈干角的变小均使得杯安全范围移向杯前倾角较小的区域,杯外展角随着颈干角增大而变小。
李永奖林瑞新张力成杨国敬蔡春元周德彪吴立军
Coflex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装置的临床应用评价附108例中长期随访结果
目的 探讨Coflex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装置的疗效、手术适应证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因退行性腰椎疾病在我院接受Coflex内固定手术108例,单纯髓核摘除后单节段Coflex内...
徐华梓倪文飞周洋池永龙黄其杉王向阳林焱毛方敏吴立军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动态稳定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矫形后距、舟骨畸形的病理及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探索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CF)经矫形后距、舟骨畸形的病理成因与生物力学基础。方法:在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足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的三维模型,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正常足与CCF内侧纵弓的生物力学模型。结果:距骨在胚胎阶段即出现发育不良,距骨、跟骨间重叠不良和跟骨内翻;正常足与异常足第2序列的应力主要集中于第2跖骨与足底腱膜。足弓结构异常、跖筋膜切断都将加剧应力集中程度、增加足弓背屈变形,应力传导导致舟骨、距骨变形。结论:CCF在胚胎发育期即有足的马蹄内翻且畸形程度随生长发育而逐步加重,距骨在胚胎阶段即出现发育不良。距、舟骨继发畸形与经矫形后应力集中、足弓背屈变形有关。
杜世新吴立军贾艳丽吉士俊孙开来
关键词:马蹄内翻足先天性距骨舟骨
关节腔内摩擦系数对颞下颌关节系统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关节腔内摩擦系数对颞下颌关节(TMJ)系统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探讨摩擦系数改变因素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自主建立的颞下颌关节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有限元软件对颞下颌关节系统进行力学分析,观察摩擦系数改变时的关节系统应力分布及大小变化。结果当移位侧关节盘摩擦系数增大时,相应该侧的关节盘、髁突所受应力也随即增大。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关节腔内摩擦系数关系密切,关节紊乱会导致关节摩擦系数增大,摩擦系数增大会促进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展。
赖林锋方一鸣吴立军熊国锋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生物力学分析关节紊乱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