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小麦
  • 4篇根腐
  • 4篇根腐病
  • 3篇毒素
  • 3篇锈病
  • 3篇抗性
  • 2篇选择育种
  • 2篇育种
  • 2篇歧化酶
  • 2篇小麦根
  • 2篇小麦根腐病
  • 2篇秆锈病
  • 2篇白粉
  • 2篇白粉病
  • 2篇超氧物歧化酶
  • 1篇东北春麦区
  • 1篇氧化物歧化酶
  • 1篇叶锈病
  • 1篇叶组织
  • 1篇栽培

机构

  • 13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湖南农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3篇吴畏
  • 9篇杨家书
  • 9篇吴友三
  • 4篇高必达
  • 3篇姚平
  • 3篇常迺滔
  • 3篇程晖
  • 2篇常乃滔
  • 2篇高增贵
  • 2篇薛应龙
  • 1篇芦丽华
  • 1篇葛泉卿
  • 1篇傅俊范
  • 1篇张宪政
  • 1篇章钰文
  • 1篇张书绅
  • 1篇白景琛
  • 1篇曹淡君
  • 1篇万毅成
  • 1篇吕延军

传媒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植物病理学报
  • 2篇湖南农学院学...
  • 1篇辽宁农业科学
  • 1篇真菌学报

年份

  • 4篇2006
  • 2篇1993
  • 3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 2篇198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远中5号小麦及其变异系对秆锈病抗性机制初探被引量:4
1992年
远中5号小麦对秆锈菌的抗性,是由来源于天兰偃麦草的 EE 或 FF 染色体组所携带的抗病基因,表达为莽草酸—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强,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峰的时间顺序有协同变化。
杨家书吴畏常迺滔高增贵李弋
关键词:小麦秆锈病抗性
小麦长蠕孢菌毒素被引量:19
1989年
小麦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sativum)在21—25℃的Fries溶液中振荡培养时产生的毒素,易引起与病原菌感染小麦类似的特征性病状。培养滤液的浓缩物,经丙酮沉淀,正丁醇-氯仿萃取,二次硅胶柱层析等程序,将毒素部分纯化,毒素的硅胶TLC层析表明,毒素层离组分至少为6种,在紫外灯下和碘蒸气中观察,显蓝紫色光斑和棕黄色斑,它们的Rf值依次为0.12,0.16,0.25,0.36,0.43,0.54,并具有倍半萜类化合物特有的紫外吸收带,它们的最大吸收值(max)分别为270,285,287,290,287,287nm,与国外报道乙醚提取物的紫外吸收特性相近(sommereyns & Closset,1978)。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上述组分均为毒素活性部分,它除能溶于ε为10以上的溶剂外,对热和光稳定,最适pH 4—7,极端pH下,毒素活性被钝化,回调最适pH后,活性仍可恢复,即令高温蒸煮也不丧失活性。毒素对小麦叶组织伤害能力及其活性与温度,毒素浓度和剂量,作用时间的变化呈正相关。
吴畏杨家书常迺滔吴友三薛应龙
关键词:毒素
小麦根腐病成株期品种抗性记载方法的探讨被引量:3
1989年
小麦品种或株期对根腐病的抗病性,宜在小麦灌浆中期,调查记载平均病斑型、感病叶普遍率和平均严重率。应用品种平均严重率和高度抗病品种平均严重率的比值,参照5种不同抗病类型(HR,R、M、S、HS)标准对照品种的平均严重率比值范围,可确定品种的抗病或感病状况。上述参数可作为年度间品种抗病类型分析的依据。
吴畏杨家书常迺滔
关键词:小麦根腐病成株期抗性
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菌的侵染循环被引量:21
1992年
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Speer)可以在我国东北的南部冬麦区以菌丝垫形态潜伏在小麦苗基部叶片和叶鞘上越冬,以混在干燥保存的小麦种子中的闭囊壳越夏。自生麦苗和白粉病的野生寄主在侵染循环中不起作用。小麦白粉菌的毒力频率(Vf)分析表明,公主岭、沈阳、海城、大连和烟台的小麦白粉菌同属于一个群体。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病初发日期和高空天气图分析表明,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病的初侵染菌源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在一定的天气系统控制下,小麦白粉菌的分生孢子随夏初的偏南气流,在700毫巴高度层向北传播,进入东北春麦区。随降雨沉降,并侵染小麦植株。
杨家书葛泉卿吴畏吴友三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白粉菌侵染循环
麦根腐长蠕孢毒素对小麦超氧物歧化酶的影响被引量:2
1993年
感病品种沈免85-14黄化苗用根腐毒素处理6,12,24h 后,相对酶活随毒素浓度升高而明显下降;抗病品种Jup73Atd“S”用中等浓度毒素处理的,除处理3h 之外,其余的相对酶活性均升高.以处理12h 达高峰,处理24h 后高浓度有抑制作用而低浓度有激活作用。旗叶圆片、无细胞提取液和线粒体试验呈现了类似的规律.电泳结果表明,根腐毒素对感病品种黄化苗的3条酶带(a,b,c)均有抑制作用,而对抗病品种Jup73Atd“S”这3条酶带均有激活作用,a,c 带的变化大于b 带.旗叶接菌后3d,Jup73Atd“S”5条带均激活,其中a,b_2,b_3,c 带更明显;中间型品种龙辐3号各带均受抑制,而以b_3带受抑最重.
高必达吴畏程晖吴友三
关键词:小麦根腐病毒素超氧物歧化酶
麦根腐长蠕孢毒素对抗病和感病小麦品种叶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1
1993年
用3种浓度的麦根腐长蠕孢毒素处理小麦5日苗第一叶,引起了显著的超微结构变化,包括细胞壁变形,中胶层分解;质膜内陷,质壁分离;叶绿体和线粒体局部破裂,内部间质电子透明化;叶绿体片层膨胀,排列紊乱,线粒休嵴膨胀,颗粒化甚至空泡化。损害发生得最早最严重的是线粒体嵴。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膜系统受害轻,近细胞壁处有电子密集物沉积。讨论了此毒素的作用位点以及小麦耐毒素的可能机制。
高必达吴畏程晖吴友三
关键词:小麦根腐病
小麦秆锈病产量损失估计模型被引量:2
1992年
通过人工接种在田间造成小麦秆锈菌(Puccinia graminis var.tritici)流行动态不同的小区。系统调查各小区病情及单收考种产量。结果表明,小麦秆锈病对小麦百穗重、千粒重和百穗粒数都有显著影响,尤其对百穗重影响最大。产量损失率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产量损失率最高可达70. 15%。回归估计模型为:(1) L%=-10. 7392+0. 8076x_2(R=0. 9843,SLx=3. 9195) ,(2) L%=-9. 2374+0. 3150x_1+0. 7587x_2(R=0. 9877,SLx=4. 0717,式中 x_1和 x_2分别为小麦开花期病情指数和乳熟期病情指数)。
傅俊范姚平吴畏刘玉涛
关键词:小麦秆锈病
小麦对白粉病慢发抗病特性及其抗病机制研究
吴友三薛应龙杨家书吴畏李舜芳曹淡君
由于小麦白粉病菌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生理小种,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不能持久,寻求抗病性较能持久的具有慢发性抗病特性的小麦品种是当今国内、外植物病理学和育种学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研究结果表明,慢发性抗病特性是:1.普遍率和严重率低...
关键词: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抗病特性抗病机制选择育种
小麦超氧物歧化酶的类型及分布被引量:1
1991年
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研究了5个小麦品种(系)叶、根,线粒体中超氧物歧化酶(SOD)的类型。不同品种黄化苗的叶和根中都可检测出3条酶活带,其中迁移率最低的是锰SOD,活性占总活性的2.20%~7.20%,铜锌SOD有2条带,居中的带活性占71.1%~81.2%,迁移得最快的带占12.5%~23.7%;旗叶中都可检测出5条带,即在相对于黄化苗SOD电泳图谱上居中的酶活区可分辨3条带;线粒体SOD以锰SOD为主,胞浆中能检测出铜锌SOD。c带相对活性与叶绿体含量有关。将旗叶SOD的5条酶带分别指定为a。b_l,b_2,b_3和c带。
高必达吴畏程晖吴友三
关键词:小麦超氧化物歧化酶
春小麦新品种“沈免85”
吴友三张书绅章钰文杨家书吴畏姚平李丽华张华英
1982年以铁春一号为母本,以沈免812964[杂交组合为(IRN68-181×洛夫林13)F1×(加瑞尔×辽春6号)F1]F7为母本,进行有性杂交,经七个世代的温室加代,田间选择和南繁加代,于1985年育成了春小麦新品...
关键词:
关键词:春小麦选择育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