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麻醉
  • 2篇血栓
  • 2篇血栓形成
  • 2篇硬膜
  • 2篇硬膜外
  • 2篇硬膜外麻醉
  • 2篇深静脉
  • 2篇深静脉血栓
  • 2篇深静脉血栓形...
  • 2篇手术
  • 2篇肿瘤
  • 2篇下肢深静脉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罗哌卡因
  • 2篇静脉
  • 2篇静脉血
  • 2篇静脉血栓
  • 2篇静脉血栓形成

机构

  • 1篇中国石油中心...
  • 1篇廊坊市人民医...

作者

  • 7篇吴为民
  • 5篇李杰
  • 3篇孟翠萍
  • 3篇周玉旺
  • 2篇武梦华
  • 1篇孟二荣
  • 1篇闫卫国
  • 1篇张喜林
  • 1篇陈海玲

传媒

  • 2篇医学综述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华西医学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全身麻醉下机械通气对人体眼内压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机械通气对人体眼内压(10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10月本院入院择期行腹部及下肢手术患者100例,术前检查患者均无心肺肝肾系统异常和眼部疾病史,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加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法。以麻醉机行间歇正压通气(IPPV)或不同压力值的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记录通气前后中心静脉压(CVP)与IOP等指标。【结果IIPPV时,IOP从通气前的(1.8±0.3)kPa升至通气30min后的(1.9±0.3)kPa;PEEP为5cmH20及10CIIIH20时,IOP分别从通气前的(2.0±0.3)kPa升至通气30rain后的(2.6±0.2)kPa和通气前的(2.0±0.4)kPa升至通气30min后的(3.0±0.4)kPa,PEEP较IPPV对IOP造成的影响更大(P〈O.05),CVP与IOP具有正相关性(r=0.81,P〈0.05)。【结论】对青光眼等眼内疾病或眼外伤伴重脏器损伤手术时若需机械通气,最好选用IPPV,如必需用PEEP时,呼气末正压勿大于10cmH2O,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周玉旺李杰孟翠萍吴为民
关键词:眼内压
甲状腺手术中氟比洛芬酯对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氟比洛芬酯对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10例择期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氟比洛芬酯组,每组105例。于切皮前30 min,对照组静脉注入等量生理盐水10mL,氟比洛芬酯组经静脉注入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00 mg。分别记录患者麻醉前10 min(T0)、切皮时(T1)、切皮后10 min(T2)、切除腺体时(T3)以及拔管时(T4)的血流动力学(SBP、DBP、HR)的变化以及术后口述描述评分(VRS)。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氟比洛芬酯组T1-4时SP、DP均降低,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比洛芬酯组离开手术室时无痛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对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且减轻术后疼痛,术后恢复更为舒适。
吴为民陈海玲孟二荣闫卫国张喜林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氟比洛芬酯异丙酚瑞芬太尼
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低位硬膜外麻的应用比较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比较分析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三者在浓度与剂量相同的情况下用于低位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90例拟行下肢或下腹部手术患者,平均分成三组,每组30例患者。第一组:0.5%左旋布比卡因;第二组:0.5%罗哌卡因;第三组:0.5%布比卡因。均行低位硬膜外麻醉,记录各个药物的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感觉阻滞平面上界及麻醉质量、血液流动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注射以后在身体的各项指标、感觉阻滞平面达上界、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在浓度与剂量相同的情况下用于低位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药物药效学相似,都可产生良好的效果。
吴为民
关键词: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低位硬膜外麻醉
国产3%盐酸氯普鲁卡因联合1%罗哌卡因用于下肢手术硬膜外麻醉的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国产3%盐酸氯普鲁卡因联合1%罗哌卡因用于下肢手术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行下肢手术的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5例。观察组注入3%盐酸氯普鲁卡因和1%罗哌卡因各10 m L,对照组分3次注入3%盐酸氯普鲁卡因共20 m L。观察两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减退时间、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运动恢复时间、痛觉恢复时间;记录麻醉后10、20、30 min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以及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两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减退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和运动阻滞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运动恢复时间和痛觉恢复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20 min后观察组MA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3%盐酸氯普鲁卡因联合1%罗哌卡因用于下肢手术硬膜外麻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对血压的影响小。
周玉旺李杰孟翠萍吴为民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盐酸氯普鲁卡因罗哌卡因
术前D-二聚体水平预测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界值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类型之一,主要是由于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受损以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所致,在腹部手术中尤为常见。既往临床研究证实,D-二聚体为临床预测及筛查DVT发生的主流手段,并且将〈500 ng/mL作为临界值。然而,该数值标准针对的患者仅为正常人群,并未考虑包括肿瘤患者在内的特殊人群。
吴为民李杰武梦华
关键词:腹部恶性肿瘤D-二聚体下肢深静脉血栓
小剂量丙泊酚联合输注咪达唑仑、氟哌利多和芬太尼在胃镜检查中的镇静镇痛效果观察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了解小剂量丙泊酚联合输注咪达唑仑、氟哌利多和芬太尼在胃镜检查中的镇静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186例,按入院时间顺序编号,奇数入四药物组,偶数入两药物组,每组93例。四药物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1.5 mg,氟哌利多1 mg,芬太尼0.075 mg,丙泊酚20 mg;两药物组静脉注射芬太尼0.05 mg后缓慢推注丙泊酚1.5 mg/kg。所有患者呈浅睡状态后开始置入胃镜,检查过程中根据患者反应追加芬太尼0.05 mg或丙泊酚10-20 mg。记录丙泊酚应用总量、清醒时间和离院时间,观测检查过程中患者的血压(S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间手术前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药物组与两药物组比较,丙泊酚用量[(33.9±16.9)mg vs(93.3±20.3)mg]、清醒时间[(1.5±0.9)min vs(5.3±3.3)min]、离院时间[(21.5±5.1)min vs(24.1±3.8)min]和不良反应发生率(14例vs 56例)少于两药物组(P〈0.05)。结论小剂量丙泊酚联合输注咪达唑仑、氟哌利多和芬太尼在胃镜检查中的镇静镇痛作用,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周玉旺李杰孟翠萍吴为民
关键词:咪达唑仑氟哌利多芬太尼胃镜检查镇静镇痛
D-二聚体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中的价值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确诊并择期手术治疗的120例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术前24 h和术后1、3、5、10、20d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对于围手术期疑似DVT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诊断确诊,如不能明确诊断则结合静脉造影确诊。结果 120例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20.8%;术前检测D-二聚体用于围手术期是否出现DVT的判断敏感度为96.0%,特异性较为11.6%;术前D-二聚体阳性组围手术期出现DVT的概率显著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2%vs 8.3%,P<0.01)。确诊DVT的25例患者在确诊DVT前23例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例出现一过性下降后突然上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出现DVT的几率越大(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对老年恶性肿瘤患者DVT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对于高龄或术后D-二聚体水平持续后突然升高患者要做好DVT的预防工作。
吴为民李杰武梦华
关键词:D-二聚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老年恶性肿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