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来清

作品数:111 被引量:329H指数:9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3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6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7篇解剖学
  • 15篇胎儿
  • 15篇器官
  • 15篇细胞
  • 14篇突触
  • 14篇肌支
  • 12篇淋巴
  • 12篇淋巴管
  • 12篇海马
  • 10篇蛋白
  • 10篇内淋巴
  • 10篇内淋巴管
  • 9篇人体解剖学
  • 9篇教学
  • 8篇阳性
  • 8篇器官内淋巴管
  • 8篇脑梗
  • 7篇形态学
  • 7篇学习记忆
  • 7篇海马结构

机构

  • 81篇暨南大学
  • 31篇佳木斯医学院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佳木斯市妇幼...
  • 3篇广州市中医医...
  • 2篇佳木斯大学附...
  • 2篇佳木斯市传染...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长春职工医科...
  • 1篇北华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泸州医学院
  • 1篇山东医科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附...
  • 1篇扬州医学院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肇庆医学高等...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11篇吕来清
  • 66篇宿宝贵
  • 66篇潘三强
  • 29篇韩辉
  • 24篇王庆林
  • 23篇初国良
  • 8篇寇盛斌
  • 7篇姚君茹
  • 7篇魏志成
  • 5篇周丽丽
  • 5篇杜韵璜
  • 5篇张家珍
  • 5篇黎昭洪
  • 4篇姜淑霞
  • 4篇曹长姝
  • 4篇李仲购
  • 4篇高秀来
  • 4篇王贵洲
  • 4篇张建国
  • 4篇李梦英

传媒

  • 15篇暨南大学学报...
  • 15篇解剖学研究
  • 15篇佳木斯医学院...
  • 13篇解剖学杂志
  • 7篇黑龙江医药科...
  • 7篇局解手术学杂...
  • 6篇中国临床解剖...
  • 3篇解剖学报
  • 3篇广东医学
  • 3篇神经解剖学杂...
  • 3篇解剖科学进展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山东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8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7篇2005
  • 11篇2004
  • 7篇2003
  • 4篇2002
  • 8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 6篇1997
1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猫舌感觉传入神经形成主要类型突触的研究
2005年
目的:研究舌传入神经形成的突触类型及分布规律,探讨舌传入纤维形成的主要类型突触。方法:按传入纤维性质和终止核团,分4个单项组:快适应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组(FA-VS),快适应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组(FA-VP),慢适应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组(SA-VS),慢适应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组(SA-VP);4个复合组:快适应纤维组(FA),慢适应纤维组(SA),三叉神经脊束核组(VS),三叉神经脑桥核组(VP)组。在确定了脑干内的舌传入纤维后进行细胞内注射,电镜连续切片观察,分析突触类型。结果:突触按组成数目分单纯型、中间型和复杂型3种类型。各组中间型突触出现频率最多,组间数据较接近;单纯型和复杂型突触出现频率相对较少,组间数据较分散;FA-VS组单纯型出现频率最多,SA-VP复杂型出现频率最多;各组单纯型突触增、减时其复杂型突触相应减、增。结论:中间型突触为主要类型突触;单纯型和复杂型突触为辅助型突触;单纯型和复杂型突触有完全相反的势态分布;单纯型和复杂型突触也有相应增、减分布规律。
吕来清潘三强郑颖梁耀中谭雪梅陈伟林潘伟祺
关键词:突触三叉神经脊束核
胎儿胫骨生长趋势的研究
1995年
作者研究胎儿胫骨生长趋势,测量了44例3至9月份佳木斯地区胎儿,测量项目包括坐高、胫骨最大长、中部最大径、中部最小径、骨化段长和重量。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平均月增长率19.06%、17.08%、17.87%、19.04%、20.18%和68.54%。各月份增长率差异显著,最大增长率在3—4月份,最小在6—8月份。各月份平均绝对增长值分别40.69、8.30、0.68、0.61、7.24和1.38。本文结果对于研究胎儿胫骨的生长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初国良魏志成韩素云吕来清王庆林赵来友冯义姜淑霞
关键词:胎儿胫骨
博赫达勒克氏先天性膈疝一例
1988年
作者发现博赫达勒克(Bochdalek)氏先天性膈疝一例,现报告如下:女性胎儿,胎龄为6个月。本例为无脑畸形并发脊柱裂。打开胸腹腔,腹膜和胸膜壁层与体后壁连通,二者间没有界线。左侧膈肌大部缺如,腹腔之胃、胰、脾及部分小肠突入胸腔左侧,小肠位于突入脏器的前面突入胸腔之脏器表面有半透明之薄层包膜。由于左侧膈疝的挤压,胸腔脏器已被挤向右侧,纵隔明显右移,心脏紧贴右侧胸壁前方,双肺发育不良,已移至心脏后侧。对博赫达勒克氏先天性膈疝记载的并不多。
金万余王贵洲张家珍杨洪有吕来清
关键词:胸膜腹膜后外侧胸腹腔
慢性肾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磁共振成像观察和超微结构的研究
2004年
目的 研究慢性肾性高血压大鼠脑核磁共振成像 (MRI)的变化和相应部位超微结构的改变。 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用双肾双夹法建立肾性高血压动物模型 ,术后饲养 1 2个月 ,用磁共振成像结合电镜观察大鼠脑组织的变化。 结果  1 正常组大鼠的血压、MRI表现及超微结构未发现异常。 2 慢性肾性高血压模型大鼠血压升高 ;侧脑室旁尾壳核区域T2 WI像上可见明显的条状高信号 ;髓鞘结构松散 ,可见轴突与髓鞘间及髓鞘板层间形成宽大的裂隙 ,部分神经纤维缺失 ,髓鞘脱落。 结论 慢性肾性高血压大鼠脑内出现明显的条状高信号 ,提示脑部神经纤维的病变可能己比较严重。
宿宝贵潘三强吕来清曹长姝韩辉王家有李恒国唐福星
关键词:高血压磁共振成像超微结构
教(学)好人体解剖学重要地是讲(学)好第一堂课被引量:1
2016年
人体解剖学第一堂课,既是一堂普通的课,又是一堂特殊的课,亦一堂关键的课。这第一堂课,应该重点解决人体解剖学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堂课都面对或解决的问题。亦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老师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即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讲(学)好了,教(学)好人体解剖学胸有成竹、信心百倍。这些问题讲(学)清楚了,第一堂课就成功了。亦等于接下来的每一堂课都成功了、都轻松了。
吕来清潘三强宿宝贵
关键词:人体器官局部解剖学定位法
下眼袋整形术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1995年
随着医学美容事业的飞速发展,要求进行医学整容的人愈来愈多,其中有许多是进行下眼袋整复的.下眼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眶内脂肪、眶隔肠膜、眼轮匝肌及皮肤等退行性交化,造成局部组织松驰而形成的.眼袋的形成因人而异,有的人在30岁左右就形成眼袋,影响美观;而有些老年人形成较大的眼袋,致使下眼睑外翻,这些情况都应及时地进行眼袋整形,恢复容貌美.
郑建金吴双燕张敏吕来清初国良王庆林
关键词:眼袋整形术
坐骨神经肌支自身比例定位研究被引量:1
1994年
采用解剖剥离方法,对32例胎儿及新生儿坐骨神经肌支进行自身比例定位研究。观察结果表明:坐骨神经各肌支以三支型出现率最多;对各肌支分布的区段及进入肌门的位置也进行了观察,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
王庆林吕来清初国良
关键词:坐骨神经出现率新生儿
全文增补中
人体解剖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被引量:2
1999年
人体解剖学是暨南大学第一批省级重点建设课程。本文从解剖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改方向、梯队建设和人积极性的发挥、确定中心工作和选择突破口、教材建设、教学研究等5个方面简述人体解剖学课程建设的经验体会。
宿宝贵沈伟哉吕来清董炘郑达人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课程建设教学媒体
右侧喉不返神经1例及文献回顾被引量:7
2010年
从1996至2008年,我们共解剖了144具尸体,仅在1具成年男尸上发现了右侧喉不返神经的存在,左侧喉返神经的行程是正常的。用游标卡尺测量,右迷走神经的直径为2.45mm,右侧喉不返神经的直径为0.98mm(图1)。喉不返神经位于颈总动脉的后方,在甲状腺侧叶中部的水平从右迷走神经发出,往内下走行,经甲状腺侧叶的深方进入甲状腺的后面,绕过侧叶深部的下缘,在侧叶与食管之间上行,在环甲关节的后方入喉。
潘三强吕来清
关键词:喉不返神经右侧迷走神经喉返神经游标卡尺颈总动脉
戊四唑点燃大鼠模型海马结构蛋白激酶C阳性细胞的变化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利用戊四唑点燃大鼠模型 ,研究癫痫大鼠海马结构蛋白激酶C(PKC)阳性细胞的变化。方法 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 ,模型组大鼠又分为完全点燃组和完全点燃后间歇 2 4h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海马和齿状回PKC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 PKC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齿状回的颗粒层 ,在海马的分布主要在分子层 ,数量较少。点燃组大鼠海马和齿状回PKC阳性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相比 ,均显著增加 (P <0 0 5 ) ;点燃后间歇 2 4h组与对照组相比 ,无显著性变化 (P >0 0 5 )。结论 PKC阳性细胞表达的增加可能在诱导大鼠点燃中起重要的作用。
潘三强宿宝贵吕来清韩辉姚君茹
关键词:戊四唑蛋白激酶C海马齿状回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