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春来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防灾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篇地震
  • 3篇震源
  • 3篇震源机制
  • 2篇地震前
  • 2篇断层
  • 2篇应力
  • 2篇应力变化
  • 2篇余震
  • 2篇震前
  • 1篇弹性介质
  • 1篇地震带
  • 1篇地震断层
  • 1篇地震活动
  • 1篇地震活动特征
  • 1篇地震活动性
  • 1篇地震平静
  • 1篇地震破裂
  • 1篇地震前后
  • 1篇地震前兆
  • 1篇地震区

机构

  • 6篇防灾科技学院

作者

  • 6篇吕春来
  • 6篇万永革
  • 2篇李洁波
  • 1篇尚丹
  • 1篇王星辉

传媒

  • 6篇世界地震译丛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孔隙弹性介质中的震后流体流与库仑应力变化被引量:1
2006年
一般认为地震序列的发生意味着不同断层段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每次位错产生的同震应力的传递则是这种相互作用最显著的成分。然而,一个地震系列中各个后续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却表明,同震应力尚不足以单独引发其他的地震。我们研究了同震应力场可能诱发孔隙流体流,改变了所在区域的孔隙压力分布情况。鉴于地壳在很多地区都是一种流体饱和介质,故将地壳视为一种孔隙弹性固体。由于孔隙物质所表现的应力场依赖于时间,所以我们将验证这种性质能否解释余震的触发。我们考察了一些现有的半无限平面断层的解析方法。对可渗透的和不可渗透的位错面均作了考虑。我们将孔隙弹性介质的解法与孔隙介质的解法作了对比,计算了变形与流体扩散之间的耦合效应。结果发现主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在某些区域初始时可能表现为负值,但尔后随着孔隙流体的重新分布而变为正值。这种变化意义重大。如果地壳确如我们所假定的表现为一种各向同性、充满流体的孔隙弹性介质的话,那么,通过孔隙流体扩散的库仑应力触发作用则很可能是余震产生的重要机制,余震发生的范围分别为长约2.5个断层长度,宽约0.5个断层长度。这个范围小于以前模型的预测值,以前的这些模型都忽略了弹性变形和孔隙流体扩散之间的力学相互作用。对于典型的孔隙结构,流体流引起的应力变化在主震发生后约一年内会有很大程度的衰减。
A. PiomboG. MartinelliM. Dragoni尚丹王星辉万永革吕春来
关键词:弹性介质库仑应力流体流震后触发作用
用大量余震震源机制估计2000年鸟取县西部地震区域的应力场被引量:1
2007年
根据大量震源机制估计了2000年鸟取县西部地震(MW=6.6)前后的区域应力场。为约束主震前的应力场,我们比较了主震产生的静态应力变化与主震后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在余震区的北部和中部,推测主震前的偏应力量值太大,不会受到静态应力变化的影响。主震前的最大主应力轴的方向与构造应力场一致。而在余震区南部,主震滑动较大的地区及其周围,发现由于静态应力变化较大,主震后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在断层南端附近,静态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与余震的P轴方位角一致,推测主震前的偏应力量值小到足以受到静态应力变化(5MPa)影响的地步。断层南端原有余震断层面的强度可能特别弱。发现主震前的应力场在小于主震断层长度的尺度上是不均匀的。
Y. YukutakeY. IioH. KataoT. Shibutani万永革吕春来
关键词:区域应力场地震区域震源机制余震应力变化
2011年日本东北近海地震震源上方的位移被引量:1
2011年
2011年3月11日,一次大的板间地震(Mw9.0)发生在日本东北宫城县附近的板块交界处。根据余震分布推测的震源区为约500km长、200km宽的近海区(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2011)。各种不同的研究正在围绕着理解该地震发生的震源机制展开。
M.SatoT.IshikawaN.UjiharaS.YoshidaM.FujitaM.MochizukiA.Asada万永革吕春来
关键词:地震震源同震位移余震分布震源机制
2003年台湾成功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
2009年
通过计算Z值的标准正态偏差及古登堡—里克特关系中的b值,研究了2003年台湾成功地震(Mw=6.8)之前台湾地区地震活动性图像的变化。在成功地震震源周围的Z值分布中可以识别出地震活动的Mogi环形变化。在成功地震之前的震源区附近还明显看到b值的下降。相对较低的地震活动速率和b值的下降可能是整个地震活动中与平静相联系并使得成功地震前主震区域中等事件活动加强的前兆现象。
Y. M. WuC. C. ChenL. ZhaoC.H. Chang李洁波万永革吕春来
关键词:地震地震活动性地震平静B值地震前兆
2002年迪纳利断层地震前后的应力
2007年
根据2002年迪纳利断层地震前后的主应力方向及应力变化,采用一种新方法得到了沿该地震破裂的断层在空间上平均的绝对偏应力张量。应力是在沿迪纳利断层在3个区域估计的,其中一个区域还包括苏西特纳冰川断层,一个区域沿托茨昌达断层。估计的地震前分解到地震破裂断层上的空间平均剪切应力约为1MPa到约4MPa。得到的所有这些区域地震后沿断层的剪切应力几乎为零(0±1MPa)。这些结果表明:沿走向数十千米的平均偏应力水平较低,地震时的应力下降较为完全。
R. L. WessonO. S. Boyd万永革吕春来
关键词:应力变化地震前断层地震破裂主应力方向
由精确震源机制推断的日本海岸地震带的局部应力集中:板内地震断层应力积累过程的意义
2009年
在日本西南的板内地区发现了最大主应力轴(σ1)方位角的空间变化。根据大量精确震源机制进行应力反演推测,沿日本海岸地震带的σ1轴方位角取向为N110°E~N130°E,而在周边地区几乎为东西方向,即N90°E~N100°E。沿南海海沟内陆板块的地壳浅部广泛观测到东西方向的最大水平压应力。然而,在该地震带上仅观测到WNW—ESE方向的最大水平应力。用该地震带之下下地壳中的无震断层或延性断层带的形变解释了该地震带内及其周围应力场的这种空间变化。
R.KawanishiY.IioY.YukutakeT.ShibutaniH.Katao李洁波万永革吕春来
关键词:地震断层震源机制地震带板内海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