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长成

作品数:24 被引量:547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16篇生物学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群落
  • 7篇植被
  • 7篇草原
  • 6篇物种
  • 5篇生活型
  • 4篇植物
  • 4篇区系
  • 4篇群落特征
  • 4篇物种组成
  • 3篇地理成分
  • 3篇植被分类
  • 3篇区系地理
  • 3篇区系地理成分
  • 2篇样地
  • 2篇针茅
  • 2篇针茅草原
  • 2篇植被类型
  • 2篇植被图
  • 2篇植物群
  • 2篇植物群落

机构

  • 24篇中国科学院植...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内蒙古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北京电子科技...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滨州学院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24篇刘长成
  • 24篇郭柯
  • 6篇刘玉国
  • 3篇宋创业
  • 3篇赵海卫
  • 3篇魏雅芬
  • 3篇赵利清
  • 2篇熊莉军
  • 2篇何维明
  • 2篇蔡先立
  • 2篇赵常明
  • 2篇刘永刚
  • 2篇李国庆
  • 1篇程安云
  • 1篇黎廷宇
  • 1篇吴洋洋
  • 1篇王世杰
  • 1篇倪健
  • 1篇刘秀明
  • 1篇李凌浩

传媒

  • 10篇植物生态学报
  • 5篇生物多样性
  • 3篇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广西植物
  • 1篇地球与环境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生物样地建设与监测工作被引量:8
2017年
生长和适应于喀斯特地貌环境的生态系统,即喀斯特生态系统,因人类活动干扰和石漠化进程影响,其结构和功能均发生退化,因此,定位、长期监测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过程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响应,对研究该类特殊生态系统的格局和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观测网络(CERN)仅有的两个喀斯特台站之一,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生物监测总目标是开展喀斯特高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植被生态学(结构、过程、功能)监测与研究,及其退化植被的恢复生态学示范,建立喀斯特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优化模式和范式。本文初步介绍了普定站的生物观测网络,以普定县后寨河流域的天龙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样地作为永久监测样地(主观测场),以陈旗不同干扰方式下的植被恢复样地、赵家田皆伐样地、沙湾主站址退耕样地作为辅助监测样地(辅观测场),以高羊河流域陈家寨坡耕地恢复和滇柏林改造样地作为生态重建示范样地(辅观测场),配合流域内外诸多样地与试验点(站区调查点),可初步定位监测和预测代表性喀斯特森林和灌丛的长期变化与未来发展趋势。
倪健王世杰刘立斌蔡先立程安云彭韬黎廷宇胡刚张忠华周运超郭柯刘长成白晓永刘秀明罗维均张林吴洋洋李梦德郭纯子许海洋钟巧连郭银明杨华妹许鑫杨勇
关键词:生态恢复石漠化
青藏高原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的生态地理特征被引量:6
2017年
高寒荒漠是青藏高原西北部及其周边高地特有的一种荒漠类型,其中,垫状驼绒藜(Ceratoides compacta)高寒荒漠分布范围最广、最为典型。在对其分布区进行数次植被考察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的生态地理特征,包括其分布、群落特征及环境特点。结果表明: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的分布既有高原地带性的特征,又受到局部地形、土壤水分及化学性质的强烈影响而表现出一定隐域性的特点;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群落盖度稀疏且变化较大,植物种类贫乏,菊科、禾本科、十字花科、豆科、藜科植物在其物种组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属的分布区类型多为北温带分布;寒、旱、盐碱、贫瘠是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的四大环境特点,其中干旱既有气候性的干旱,又有生理性的干旱。
赵海卫郭柯郭柯刘长成
关键词:群落特征青藏高原
我国西南喀斯特植物生态适应性与石漠化治理被引量:156
2011年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石漠化问题严重,植被恢复/重建的难度极大。为此,近年来开展了许多基础性研究,以求为石漠化治理提供科技支撑。该文概略介绍了该地区喀斯特生境的特点,回顾和评述了喀斯特生境中植物适应性、植物种群、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方面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并结合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现状,提出了喀斯特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几点期望。
郭柯刘长成董鸣
关键词:干旱胁迫生境异质性
一种计数剪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计数剪刀,其特征在于,该剪刀包括两剪刀头、两剪刀柄、反射式红外计数器、信号处理及显示装置和电源;两所述剪刀头的前端均向上弯曲,两所述剪刀头中部通过一连接件活动连接,两所述剪刀头的后端相应固定连接所述剪刀...
侯东杰郭柯何维明刘长成乔鲜果高趁光王孜
文献传递
贵州省普定县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44
2011年
通过对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群落的调查,研究了植被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被主要处于5个演替阶段,即次生乔木林、乔灌过渡林、藤刺灌丛、稀灌草丛以及火烧干扰后的蕨类植物群落。本次调查共记录到植物365种,隶属89科218属。其中,蕨类植物31种,隶属14科23属;种子植物334种,隶属75科195属。物种分布较多的科主要有蔷薇科、菊科、禾本科、百合科、忍冬科、唇形科、莎草科、樟科、葡萄科和水龙骨科。随着正向演替的推进,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结构趋于复杂化。藤刺灌丛与乔灌过渡林群落层次不明显,次生乔木林分层明显。从藤刺灌丛向次生乔木林演替的过程中,小径级个体所占比例明显降低,高于1.3 m植物的总密度、乔木密度和藤本密度都先升高后降低,而灌木密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对喀斯特地区植被的恢复提出了参考措施。
刘玉国刘长成魏雅芬刘永刚郭柯
关键词:群落结构物种组成演替植被恢复
中国喀斯特植被分类系统被引量:7
2021年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是全球喀斯特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且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区域。喀斯特植被物种组成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植被类型极其丰富。该文对已发表的喀斯特植被类型和近期的调查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依据《中国植被志》的分类原则,在群系尺度上编制了中国喀斯特植被分类系统,包括3个植被型组、13个植被型和554个群系。探讨了喀斯特植被的分类系统与原有分类系统的衔接,并依据相关资料,对喀斯特生境专性群系进行了识别和判定,以期为喀斯特区域的石漠化治理、植被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刘长成王斌郭柯李先琨侯满福刘玉国
关键词:喀斯特植被植被类型植被分类系统群系
植被制图色彩和符号设计原则与全国植被图图例方案
2021年
植被图通常采用不同的颜色并结合符号来区分不同的植被类型,以期更加直观、清晰地将植被类型信息传达给读者。如何通过色彩和符号的合理搭配来区分不同的植被类型是植被制图中的关键步骤,尤其是对于植被类型较丰富的区域,植被图的色彩和符号设计更为复杂。植被图图例系统建立在植被分类系统之上,近10余年来我国的植被分类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最新的植被分类系统基础上,提出一套植被制图色彩和符号设计方案,用以指导当前的植被制图工作。该研究整理了地图学、植被图以及其他专题地图色彩和符号设计的要求,提出了植被制图的色彩和符号设计原则。在最新的植被分类系统基础上,采用颜色三属性(色调、明度、饱和度)及符号的基本视觉变量(形状、尺寸、方向、色彩、密度、亮度)的变化及其组合,依据色彩和符号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象征性等原则,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高级分类单位中的植被亚型,进行了标准化配色和符号设计,旨在为植被制图工作者及新一代1:50万植被图编研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提升植被制图的效率和质量。
贾宁霞郭柯宋创业宋创业
关键词:配色原理植被制图
四种不同生活型植物幼苗对喀斯特生境干旱的生理生态适应性被引量:75
2011年
喀斯特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境干旱是限制该地区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掌握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不同生活型植物对干旱胁迫的适应策略有助于提高植被恢复的成功率。通过人工模拟4种干旱强度,测定叶片水势、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光合色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浓度、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生物量,研究了喀斯特地区4种不同生活型植物幼苗对干旱胁迫的适应策略。这4种植物为常绿灌木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落叶灌木小果蔷薇(Rosa cymosa)、常绿乔木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和落叶乔木圆果化香树(Platycarya longipes)。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4种植物幼苗的叶片水势、光合能力、叶绿素含量、生物量增长、叶重比(LMR)、叶面积比(LAR)和比叶面积(SLA)逐渐下降,而热耗散(NPQ)、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含量比值、丙二醛含量和根重比(RMR)逐渐上升;圆果化香树和猴樟的水分利用效率(An/gs)、渗透调节物质浓度和抗氧化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火棘和小果蔷薇的An/gs、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上升趋势。严重干旱下,火棘和小果蔷薇幼苗的叶片水势和叶绿素含量下降较少,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和生物量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较低的SLA和LAR、较高的NPQ和An/gs以及较高的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保护能力。中度干旱下,猴樟幼苗叶片水势下降很少,LMR和LAR也较高,脯氨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非常高。但在严重干旱下,其叶片水势、LMR、LAR和生物量增长大幅度下降,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光合速率也非常低,渗透调节能力与抗氧化酶活性大幅度下降至正常水平以下。水分好的条件下,圆果化香树幼苗具有较高的RMR以吸收充足的水分,具有较高的LAR和叶绿素含量,保证了生物量的大量积累。然而,干旱胁迫致使其生物�
刘长成刘玉国郭柯
关键词:抗氧化酶生活型石灰岩水分亏缺
中国草原/荒漠植物多样性监测网模式植物群落监测方案被引量:5
2016年
"模式群落"是指能够反映某种植被分类单元基本特征,并可作为准确描述该植被类型"标准"的典型植物群落。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草原/荒漠植物多样性监测网旨在统一监测方法和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在草原/荒漠植被主要群系分布的典型地段建立模式植物群落监测固定样方,定期复查,长期监测草原和荒漠的植物多样性变化。文章强调了典型植物群落监测是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模式群落的概念,介绍了草原/荒漠植物多样性监测网的总体思路和布局,以及主要监测内容、方法、指标和预期产出。
郭柯刘长成潘庆民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监测方法
贵州喀斯特山地5种森林群落的枯落物储量及水文作用被引量:36
2011年
在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山地5种森林类型的4种小生境中进行枯落物储量和持水能力调查,研究枯落物持水过程和不同厚度(2,4,6,10cm4个梯度)枯落物抑制土壤蒸发的作用。结果表明:5种森林类型的枯落物层平均厚度变化在2.7~13.7cm,枯落物总储量在4.9~9.1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范围为1.608~3.445kg·kg-1,其排序为圆果化香-异叶鼠李林>圆果化香-小果蔷薇林和圆果化香-槲栎林>圆果化香-云南鼠刺林>窄叶石栎-云南鼠刺林。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为V=at-b;有枯落物覆盖的土壤蒸发速率远远小于无枯落物覆盖土壤,并随着枯落物厚度递增而递减。5种森林类型枯落物层的土壤蒸发抑制作用有显著差异,窄叶石栎-云南鼠刺林和圆果化香-异叶鼠李林较强,其次为圆果化香-小果蔷薇林,圆果化香-云南鼠刺林和圆果化香-槲栎林较弱。
刘玉国刘长成李国庆魏雅芬刘永刚郭柯
关键词:小生境枯落物储量持水能力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