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睑皮肤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分析
- 王丽丽李永平张文昕刘辉
- 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收治,并送病理科检查的12例小梁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抗青光眼手术情况、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治疗前后的情况及病原学检查结果。结果病理涂片检查及培养的病原体总检出率为66.7%,迟发性眼内炎者真菌检出率为22.2%。使用抗感染药物联合早期前房冲洗注药、经扁平部后段玻璃体切割术及玻璃体内注药可有效控制感染,治疗后所有患者前房积脓消失,房水闪辉阴性。44.4%的迟发性眼内炎患者治疗后视力提高,最佳矫正视力达到0.2。所有患者治疗后眼压均正常。结论对于小梁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取材行病理涂片检查可早期诊断并提高病原体的检出率,经扁平部后段玻璃体切割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预后与发病时视力、病原体种类及其毒力有关。
- 李燕李永平王丽丽柳晓辉丁运刚刘辉
-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感染性眼内炎
- E-cadherin和β-catenin在泪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
- 2010年
- 目的研究E-cadherin及β-catenin在泪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方法选取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泪腺多形性腺瘤的患者11例11眼和腺样囊性癌的患者6例6眼,分别行E-cadherin和β-caten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选取泪腺脱垂患者的泪腺组织6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正常泪腺组织中E-cadherin呈强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膜;而在泪腺多形性腺瘤中E-cadherin呈弱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质。E-cadherin在腺样囊性癌中未见表达。3组中E-cadherin阳性表达的样本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6.492,P=0.000);正常泪腺组E-cadherin阳性表达的样本数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组和腺样囊性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561,P=0.000;U=-3.108,P=0.002),多形性腺瘤组中E-cadherin阳性表达的样本数明显高于腺样囊性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47,P=0.032)。正常泪腺β-catenin细胞膜呈中度或强阳性表达,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中β-catenin的表达较正常泪腺组织表达阳性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样囊性癌组中β-catenin细胞核阳性的比例(33.3%,2/6)较多形性腺瘤组(72.7%,7/11)低。结论 E-cadherin表达的下降是参与泪腺上皮性肿瘤发生及癌变的重要因素,而E-cadherin的进一步下降甚至缺失,以及β-catenin的核转位可能是参与泪腺多形性腺瘤恶性转化的因素之一。
- 刘辉李永平张文忻林健贤
- 关键词:E-CADHERINΒ-CATENIN泪腺上皮性肿瘤核转位
- 原发于眼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原发于眼睑皮肤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中山眼科中心1963年7月到2008年3月收治的12例眼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眼睑皮肤黑色素瘤发病多发生于上睑,发病年龄平均在56.42岁,发病无性别、眼别差异。组织病理学以水平扩散型多见(7例,58.3%),其次为结节型(4例,33.3%),恶性雀斑(1例,8.3%)。按细胞形态分型以上皮样细胞型多见,其次为混合细胞型和梭形细胞型。Breslow厚度平均1.73mm。临床分期以I期多见。免疫组化HMB45,S-100染色均呈阳性表达。有随访资料的3例患者中2例于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眼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肿瘤厚度和有丝分裂指数可作为预后相关指标。免疫组化HMB45、S-100染色有助于诊断。
- 王丽丽李永平张文忻刘辉张平林健贤
- 关键词:黑色素瘤眼睑皮肤
- 内眼手术后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及预后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分析内眼手术后真菌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治疗及预后,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内眼手术后真菌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治疗过程及预后。结果 9例患者中,涂片或病理活检及培养均真菌阳性者4例,单纯真菌培养阳性者2例,单纯病理活检阳性者3例。培养阳性的6例中烟曲霉菌感染者3例,腹孢镰刀菌感染者1例,毛霉菌感染者1例,木贼镰刀菌感染者1例。6例行眼球摘除术;1例拒绝行眼球摘除术出院;1例眼内炎症缓解后出院;1例病情稳定后行硅油填充及取出术,术后视力光感。结论内眼手术后由真菌引起的眼内感染治疗棘手,由曲霉菌属引起者预后不良。
- 柳晓辉李永平丁运刚李燕王丽丽刘辉
- 关键词:内眼手术真菌眼内炎
- CY15-GFP瘤细胞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 李燕李永平栗占荣郑健樑张文忻王丽丽刘辉
- 眼内髓上皮瘤误诊误治临床病理分析
- 李永平刘辉丁运刚张文忻林健贤
- 泪腺多形性腺瘤组织病理学研究被引量:8
- 2011年
- 背景泪腺多形性腺瘤是眼眶部最常见的泪腺上皮性肿瘤,组织学上虽表现为良性,但具有易复发和恶变的特点。其组织学表现呈现多样性,常具有与其他泪腺上皮性肿瘤相同的组织学结构。目的探讨泪腺多形性腺瘤不同病理亚型的组织学特点及其与肿瘤复发的关系,并提高对其组织病理学类型的认识。方法收集1966--2010年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病理室存档的181例泪腺多形性腺瘤的基本临床资料和组织石蜡标本,并重新切片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肿瘤内各组分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与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181例泪腺多形性腺瘤可分为上皮细胞为主型90例(49.7%)、问质丰富型38例(21%)以及中间型(上皮和间质成分比例相当)53例(29.3%)。86.5%的复发泪腺多形性腺瘤为间质丰富型,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类型(χ2=120.896,P=0.000)。在159例有包膜的肿瘤中,138例(86.7%)可见包膜较薄(局部厚度〈20Ixm),尤其在间质丰富型肿瘤中往往有大片的薄包膜区域,间质丰富型包膜内肿瘤卫星灶或芽状突起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类型(χ2=80.715,P=0.000)。肿瘤上皮成分包含立方形、鳞状上皮、浆细胞样、梭形、透明样和基底样细胞,其中立方形细胞最为常见,鳞状细胞次之。上皮细胞排列方式多样,有导管状、囊状、片状实体及小梁网状结构,其中以导管状结构最为常见。肿瘤内的间质成分包括黏液基质、玻璃样变组织、脂肪细胞以及软骨或钙化组织,其中黏液成分最为常见。结论复发性泪腺多形性腺瘤以间质丰富型常见,其包膜受侵犯可能是肿瘤复发的原因之一。掌握泪腺多形性腺瘤上皮及间质成分的多种形态及排列结构,有助于病理医师的正确诊断。
- 刘辉李永平张文忻林健贤
- 关键词:泪腺包膜
- 眼内髓上皮瘤误诊误治临床病理分析
- 李永平刘辉丁运刚张文忻林健贤
- 泪腺多形性腺瘤175例临床病理分析
- 刘辉李永平张文忻林健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