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莹

作品数:27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山东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专利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煤系
  • 6篇测井
  • 4篇地质
  • 4篇地质学
  • 4篇煤层
  • 4篇煤地质学
  • 4篇井数据
  • 4篇课程
  • 4篇测井数据
  • 3篇页岩
  • 3篇烧杯
  • 3篇试管
  • 3篇水浴
  • 3篇盆地
  • 3篇锯齿
  • 3篇可调节
  • 3篇教学
  • 3篇固定架
  • 2篇地层
  • 2篇地球化

机构

  • 25篇山东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济南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 1篇中海油研究总...
  • 1篇山东黄金地质...

作者

  • 25篇刘莹
  • 23篇刘海燕
  • 21篇李增学
  • 20篇吕大炜
  • 19篇王东东
  • 18篇王平丽
  • 6篇李莹
  • 4篇余继峰
  • 3篇魏久传
  • 3篇冯婷婷
  • 3篇赵秀丽
  • 3篇庄兴华
  • 2篇赵鲁阳
  • 1篇李莹
  • 1篇常象春
  • 1篇马翔宇
  • 1篇李晓静
  • 1篇刘华
  • 1篇田红
  • 1篇王怀洪

传媒

  • 4篇中国煤炭地质
  • 2篇地球学报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中国地质教育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第四届大学地...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9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0
  • 1篇2009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煤与油页岩共生成矿系统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揭示煤与油页岩共生于同一盆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共生成矿等原理,通过对煤与油页岩共生盆地特征综合分析,提出了煤与油页岩共生成矿系统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指出主要地质要素包括煤与油页岩共生岩系、煤及油页岩层、顶底板岩层以及上覆岩层等静态因素,和构造演化、煤与油页岩共生岩系形成的气候、盆地内的古生物演化与分带(层)、盆地边缘地区古植物的分布、水介质的性质变化(水体分层机制)、聚集及流动等的动态因素,由此确定了二者共存系统的主要地质作用。依据盆地演化史、成矿保存机制和后期的改造作用,将煤与油页岩共生成矿系统划分为4个子系统:成矿作用系统、含矿盆地系统、煤与油页岩(群)系统以及含煤与油页岩区块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反映各种地质因素和地质作用的剖面图、平面图及专门性的技术图件和各种矿产资源的储量数据、演化事件等来描述。
吕大炜李莹刘海燕李增学王东东刘莹王平丽
关键词:成矿系统
一种古地理恢复的优势相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古地理恢复的优势相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系统收集野外露头、钻孔、测井数据资料和实验测试数据,划分各资料点的沉积相和确定作图单位,定量划分各资料点的优势沉积相,绘制优势相岩相古地理图。本发明首先突出作图...
李增学吕大炜王东东王平丽刘海燕刘莹魏久传余继峰
文献传递
煤地质学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
煤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选修课。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和地球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提出,煤地质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完善和开拓,特别是...
李增学刘海燕刘莹吕大炜
关键词: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
多元聚煤理论体系及聚煤模式被引量:24
2015年
煤地质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多种成煤理论相继提出,已进入一个多元化的繁盛阶段。但是,聚煤理论研究中还有很多科学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如海侵(水进)过程中煤的聚积机理、聚煤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板块构造的控煤作用、煤与其共伴生矿产的共生机理以及含煤系统理论等,都与煤聚积、聚煤盆地各种非常规能源矿产资源研究密切相关,而理论研究的滞后也影响了能源矿产资源的预测、评价。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不同聚煤理论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鉴于此,本文在系统、全面的理解各种聚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聚煤理论体系及聚煤模式,认为多元成煤理论体系是以泥炭沼泽堆积样式为中心,盆地水域体制为阐明聚煤作用机制的基本点,其核心思想是阐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成煤机制的交叉、包含,而不是孤立地看一个具体问题,聚煤盆地层序地层不同体系域聚煤差异性为聚煤理论的支撑格架,古植物、古气候、古构造和古地理分析为构建聚煤理论体系的四个基本条件,各种地质因素的相互牵制、多种事件(如突发性水侵事件、构造事件、火山事件等)的影响,聚煤模式的多样性和聚煤作用过程与机制多元性等,构成了多元成煤理论体系的内核,并强调该体系构建的四个统一:聚煤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协同性的统一、独创性与转化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阐明不同聚煤机制及其相互关系。多元聚煤理论不是将不同成煤理论或观点的简单集合,而是深入阐明各种因素的影响、动态与静态交叉机理、各种条件的融合、聚煤盆地内外各种作用的相互牵制与耦合等。
李增学吕大炜王东东刘海燕王平丽刘莹
关键词:聚煤模式聚煤盆地相互作用层序地层
煤系细粒沉积纹层特点及与陆相湖泊细粒沉积对比被引量:2
2020年
煤系细粒纹层与陆相湖泊细粒纹层类型和成因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陆表海盆地煤系细粒沉积主要形成于分流河道间湾、潟湖环境中,主要为灰黑色波状纹层状泥岩、粉砂岩互层岩相,浅灰色微波纹层状含泥粉砂岩相和灰黑色富有机质纹层状泥岩相。纹层多呈束状、波状以及细微平直的水平状。基准面下降时期细粒沉积岩相、纹层比较发育。陆相湖泊细粒沉积主要形成于弱缺氧还原的静水沉积、深水重力流沉积环境,为棕褐色富有机质平直纹层状白云岩相和黑灰色富有机质页状黏土岩相。纹层呈细薄、平直状,且连续性好。基准面下降时细粒沉积岩相中纹层比较发育。煤系细粒沉积与陆相湖泊细粒沉积形成的构造背景是不同的,成煤环境更需要稳定的构造背景,而陆相湖泊则可能相对于成煤环境来说,具有一定的、有规律的弱震荡性和活动性。另外,生物扰动构造发育是煤系细粒中的重要特点,生物活动对纹层的破坏作用是明显的,水动力条件弱且以闭塞滞留环境为主。陆相湖泊细粒沉积中生物扰动构造不发育或很少见到。湖泊尽管是一个独立封闭系统,但是,湖泊的水动力条件的波动性,以及与季节性气候变化相呼应,湖泊水平面可能更具有往复式活动的特点,导致湖泊细粒沉积纹层的多样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刘莹刘海燕赵永福李增学王东东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泥炭沼泽破坏与重建作用对煤型源岩物质形成的控制被引量:5
2022年
煤系及煤层是重要的烃源岩类型,已引起广泛重视。以中国南海琼东南盆地为例,剖析泥炭沼泽破坏、重建作用与煤及陆源海相烃源岩形成的成因关系,归纳了泥炭沼泽破坏作用与泥炭物质形成和聚集的“源-汇系统”的特点。研究认为风暴事件是异地煤和陆源海相烃源岩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南海边缘海盆地泥炭风暴沉积模式。泥炭沼泽破坏和重建作用与泥炭物质的形成、分散及聚集过程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且具有复杂多变性;泥炭沼泽破坏作用使泥炭物质被大部或全部分解或搬运,而重建作用则是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使泥炭沼泽发育的过程得以恢复;风暴事件是南海新生代盆地泥炭沼泽发生破坏作用以及泥炭物质被远距离搬运并沉积于海相环境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风暴潮强烈地侵蚀和扰动滨岸带泥炭沼泽,导致大量泥炭碎屑物质被掀起而卷入海水中,经由风暴重力流和浊流搬运,最终沉积形成含有陆源海相有机质的烃源岩。
李增学刘莹刘莹张功成李晓静王东东尹露生孙瑞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
孤北地区石炭-二叠系煤系气储层物性特征分析
2020年
孤北地区煤系气产量丰富,储层类型多样,是济阳坳陷深层天然气较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基于碎屑岩粒度分析、岩心常规分析、连井剖面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孤北地区储层岩性特征与分布、孔隙度与渗透率、埋深、粒度中值以及煤系气聚集的地质基础等研究,利用济阳坳陷孤北地区孤北古1、孤北古2、孤北古3井等相关资料,阐述孤北地区储层物性特征。结果表明:孤北地区石炭-二叠系平均孔隙度为8.6%,平均渗透率为0.7×10^-3μm^2,为特低孔低渗型储层;主要储集层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奎山段、万山段、下石盒子组,山西组砂岩,其中奎山段储层最优。
穆瑞峰王平丽徐春华赵永福刘海燕刘莹
关键词:石炭-二叠系储层物性
“煤地质学”课程教学与改革被引量:17
2009年
"煤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随着地球科学的现代化,煤地质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完善和开拓,在含煤盆地、含煤层序地层、煤岩学、煤层气地质学等各个研究方向日益深化,逐渐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研究体系,即煤地质学的课程新体系,不仅包括课堂理论教学体系,还包括煤地质学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
李增学刘海燕刘莹王平丽
关键词:煤地质学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改革
一种可调节大小的水浴固定架
一种可调节大小的水浴固定架,包括多个半径能够调节的圆环和多个竖杆,竖杆设置在圆环的圆周上构成圆柱形杯架,竖杆末端向圆柱形杯架外侧弯曲形成支脚,圆环两端设有锯齿部,锯齿部的末端设有弹簧绳扣,圆环两端的锯齿部通过弹簧绳扣活动...
王平丽李增学赵秀丽吕大炜庄兴华刘海燕刘莹王东东李莹冯婷婷
文献传递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成煤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被引量:10
2019年
琼东南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事实证明,煤系及煤层是最重要的生烃源岩。基于琼东南盆地地震资料、钻井岩心及测井资料,在对古近系渐新统含煤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沉积相与地震相的对应关系,识别出琼东南盆地渐新统发育冲积扇-潮坪-潟湖组合、冲积扇-潮坪-滨海组合、冲积扇-海沼沙岭平原-滨海组合等14种沉积组合;依据取心段煤的宏观与微观物理化学性质,判断崖城组煤层形成过程中受海水影响且沉积环境还原性较强,说明煤层形成于近海沼泽环境。基于成煤特征及成煤环境分析,划分出4类成煤沉积体系,分别为扇三角洲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潮坪-潟湖体系和障壁海岸-海沼沙岭平原体系。扇三角洲体系煤层主要发育在扇三角洲平原、废弃朵体、朵体间洼地,煤层较薄,且易发生分叉;辫状河三角洲体系煤层主要发育在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和泛滥平原等地区,煤层薄且不稳定;潮坪-潟湖体系中煤层多发育在潮上坪的沼泽及潮间坪上部的潮道间湾,潮汐三角洲平原以及淤化的潟湖等地区,在多潮道地区,煤层层数多,但厚度较薄,煤层间距大;而在潮道不发育地区,含煤层数较少,但厚度较大,煤层间距较小,煤层结构复杂;障壁海岸-海沼沙岭平原体系煤层主要发育在海岸平原沼泽地区,煤层层数多、但单层厚度小和横向变化较快。
刘莹刘海燕杨海长王东东宋广增吕大炜陈莹李增学
关键词:渐新统琼东南盆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