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苏

作品数:5 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杂交鳢
  • 4篇乌鳢
  • 4篇斑鳢
  • 3篇杂交
  • 3篇杂交种
  • 1篇摄食
  • 1篇摄食节律
  • 1篇仔鱼
  • 1篇自交
  • 1篇自交后代
  • 1篇核型
  • 1篇后代
  • 1篇高体革鯻
  • 1篇AFLP
  • 1篇AFLP分析
  • 1篇F2

机构

  • 5篇上海海洋大学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5篇刘苏
  • 5篇陈昆慈
  • 5篇朱新平
  • 4篇赵建
  • 4篇李凯彬
  • 4篇潘德博
  • 2篇骆豫江

传媒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2009年中...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高体革鯻仔鱼的摄食特性被引量:1
2010年
对人工养殖条件下高体革鯻(Scortumbarcoo)仔鱼的摄食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水温25.7~28.2℃条件下,对3日龄仔鱼进行开口饵料筛选,发现卤虫无节幼体是高体革鯻仔鱼最好的开口饵料,8日龄仔鱼开始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13日龄仔鱼全部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随着鱼体增长,仔鱼相对最大饱食量也增加。前期仔鱼(7日龄)在自然光照条件下于08:00-10:00、12:00-14:00、18:00-20:00时摄食活跃,尤以18:00-20:00的摄食最活跃,夜晚停止摄食;在持续光照条件下夜晚则有摄食活动;在持续黑暗条件下没有摄食活动。后期仔鱼(24日龄)在自然光照条件下09:00-13:00摄食较为活跃,摄食活动主要集中在白天,夜晚不摄食;在持续光照条件下整个夜晚均有摄食活动;在持续黑暗条件下有明显摄食节律,在10:00-12:00和20:00-22:00均出现摄食高峰,摄食活动对光的依赖性降低。试验结果表明,高体革鯻仔鱼摄食节律明显,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仔鱼摄食与光照有紧密关系。
骆豫江陈昆慈朱新平潘德博李凯彬刘苏
关键词:高体革鯻仔鱼摄食节律
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形态差异分析被引量:24
2011年
运用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对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在体色方面,头顶部、体侧及尾鳍基部,斑鳢与乌鳢的体色斑纹差异明显,杂交鳢偏向于斑鳢。在11项可数性状中,三者腹鳍一致,杂交鳢胸鳍超父本偏离,其他可数性状介于两者之间,平均杂交指数为53.45。对可数性状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斑鳢与乌鳢除胸鳍无差异外,均达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杂交鳢与乌鳢在尾鳍、鳃耙、侧线鳞和侧线下鳞无差异,其他则差异极显著;杂交鳢与斑鳢除尾鳍和鳃耙无差异外,其他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可数性状中背鳍条数、侧线鳞和侧线上鳞可作为初步判断三者所属的指标。对10项可量性状参数计算的杂交指数显示,杂交鳢可量性状偏父本(乌鳢)遗传,其平均杂交指数为73.90。可量性状数据和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三者形态差异明显,杂交鳢在体型上偏向于乌鳢。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公式可以有效区分三者,判别准确率达100%。
刘苏朱新平陈昆慈赵建潘德博李凯彬
关键词:斑鳢乌鳢杂交鳢
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遗传差异的AFLP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本文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斑鳢、乌鳢和杂交鳢(斑鳢(母本)与乌鳢(父本))共85个个体(其中斑鳢、乌鳢各30个,杂交鳢25个)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1对引物组合共检出了459个不同的扩增片段,扩增出的多态谱带数350条,多态性比例为76.25%,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31.8条多态条带。乌鳢与斑鳢种群间存在稳定的、可以简单地借以进行群体鉴别的标记条带169条,其中父本(乌鳢)特异性条带78条,72条能够稳定地遗传给杂交鳢;母本(斑鳢)特异性条带89条,71条能够稳定地遗传给杂交鳢。杂交鳢另外出现了3条非双亲的条带。遗传差异的分子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斑鳢与乌鳢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5161,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相近,分别为0.7189和0.7476,斑鳢与乌鳢之间以及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之间的种群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6615、0.3300和0.2909,即AMOVA分析显示斑鳢、乌鳢和杂交鳢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UPGMA聚类分析显示,在个体间,斑鳢与乌鳢能区分成两大类,杂交鳢则分散于斑鳢和乌鳢种群中;在群体间,杂交鳢首先与乌鳢聚类,然后与斑鳢相聚,表明杂交鳢种群总体上更偏向于父本乌鳢。研究结果表明,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发生混杂的可能性很大,应该对杂交鳢进行隔离养殖。本文结果将为斑鳢、乌鳢和杂交鳢的遗传分析提供实验依据,也为其种质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刘苏朱新平陈昆慈赵建潘德博李凯彬
关键词:斑鳢乌鳢杂交鳢AFLP
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形态差异分析
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框架分析法分析了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的形态差异和判别.对斑鳢、乌鳢和杂交鳢体色的观察发现,斑鳢与乌鳢在头顶部、体侧及尾鳍基部的体色斑纹差异明显,杂交鳢体色偏向于斑鳢.在11项可数性状中,三...
刘苏朱新平陈昆慈赵建骆豫江
关键词:斑鳢乌鳢杂交鳢
杂交鳢(斑鳢♀×乌鳢♂)及其自交后代细胞核型初步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对杂交鳢(斑鳢♀×乌鳢♂)(Channa maculata♀×C.argus♂)及其自交后代的细胞核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杂交鳢染色体数目为2n=45,核型公式为3m+4sm+6st+32t,染色体臂数(NF)为52;杂交鳢自繁后代群体存在两种染色体核型,一是染色体数目为45,核型公式为3m+4sm+6st+32t,NF=52,另一种为染色体数目44,核型公式为2m+4sm+6st+32t,NF=50。经对比分析,在F2群体中,染色体数目为45的核型公式与杂交鳢相似,而染色体数目为44的与杂交鳢相比少了一条中部着丝点的染色体。推测杂交鳢减数分裂可能会产生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3条和22条的两种配子。
刘苏朱新平陈昆慈赵建李凯彬潘德博
关键词:杂交鳢F2核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