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玉岗

作品数:13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市胸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房颤
  • 10篇心房
  • 10篇消融
  • 9篇导管
  • 9篇导管消融
  • 9篇心房颤动
  • 6篇静脉
  • 5篇肺静脉
  • 4篇房性
  • 4篇持续性
  • 3篇电隔离
  • 3篇心脏
  • 3篇消融术
  • 3篇肺静脉电隔离
  • 3篇复发
  • 2篇导管消融术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心血管
  • 2篇血管

机构

  • 12篇上海市胸科医...
  • 1篇北京医院
  • 1篇连云港市第一...

作者

  • 13篇刘玉岗
  • 13篇姜伟峰
  • 12篇刘旭
  • 10篇周立
  • 10篇谭红伟
  • 9篇杨国澍
  • 9篇王新华
  • 9篇施海峰
  • 7篇王远龙
  • 5篇韩冰
  • 4篇李峥
  • 2篇顾佳宁
  • 1篇张献玲
  • 1篇徐楷
  • 1篇张晓栋
  • 1篇赵亮
  • 1篇吴绍辉
  • 1篇宋和鉴
  • 1篇施惠华
  • 1篇王远龙

传媒

  • 4篇中国介入心脏...
  • 4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 1篇求医问药(下...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并发症变迁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分析本中心不同阶段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演变特征。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12月共有2260例房颤患者在本中心接受导管消融,包括男性1265例,女性995例;阵发性房颤1449例,慢性房颤811例。消融术式为三维标测系统指引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对于慢性房颤附加碎裂电位消融。分为三个时间段(2004—2006年、2007年、2008年)统计并发症发生和诊治情况。结果共发生并发症61例(占2.70%),其中心脏压塞11例,血栓栓塞18例,肺静脉狭窄14例,血管穿刺并发症18例。2004—2006年心脏压塞5例(2例外科修补),脑栓塞3例(1例肌力减退),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肺静脉狭窄6例,血管穿刺并发症6例;2007年心脏压塞4例(2例外科修补),脑栓塞3例(1例死亡、2例肌力减退),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肺静脉狭窄4例,血管穿刺并发症5例;2008年心脏压塞2例(内科保守),脑栓塞7例(5例肌力减退),肠系膜动脉栓塞3例,肺静脉狭窄4例,血管穿刺并发症7例(1例血胸、1例股动静脉瘘,外科修补)。三个阶段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比2.6%比2.8%,P=0.93),2008年心脏压塞发生率(0.2%)较2004—2006年阶段(0.6%)和2007年阶段(0.6%)下降,P=0.5;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1.0%)高于2004—2006年阶段(0.5%)和2007年阶段(0.6%),P=0.2。肺静脉狭窄和血管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亦无显著变化。结论房颤导管消融总体安全性较好,虽然经验增加,但主要并发症并没有减少。
王新华刘旭施海峰谭红伟施惠华周立姜伟峰杨国澍王远龙刘玉岗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并发症肺静脉
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电复律或二次消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比较早期直流电复律治疗与早期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证据,并对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早期消融电生理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121例首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房性心动过速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早期电复律69例,早期二次消融52例,平均随访(11±5)个月,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手术组二次手术电生理特点。结果 69例早期复律患者平均随访(11±5)个月,14例维持窦性心律。52例手术患者平均随访(10±4)个月,24例维持窦性心律,早期手术组成功率较早期复律组高(46.2%比20.3%,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大小及治疗手段是房颤二次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电生理检查发现,52例早期手术患者中,33例(63%)有肺静脉电位恢复。左上肺静脉电位恢复最多,为16支。其余肺静脉电位恢复情况分别为:左下肺静脉14支;右上肺静脉12支;右下肺静脉10支。结论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进行早期二次消融成功率较早期电复律高。肺静脉电位恢复是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的常见现象。
刘玉岗刘旭谭红伟姜伟峰王远龙李峥周立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复发电抗休克
结合左心耳电位快速鉴别二尖瓣环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2011年
目的探讨结合左心耳电位快速鉴别二尖瓣环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348例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患者中发生大折返房速时,将环状标测电极置于左心耳内,消融导管置于左心房前壁,根据冠状静脉窦、左心耳和左心房前壁电位的激动模式初步判断大折返房速的机制,然后在Carto系统指导下进行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明确折返机制,评价结合左心耳和冠状静脉窦电位快速鉴别诊断二尖瓣环折返的准确性和特异性。结果40例房颤患者消融过程中共发生经Carto系统激动标测及拖带验证明确诊断的53种大折返房速,其中24种二尖瓣折返、19种三尖瓣折返和10种房顶依赖的折返。24种二尖瓣折返中,8种为冠状静脉窦近端领先的逆钟向折返,均表现为冠状静脉窦近端.中间.远端一左心耳(CSP—CSM—CSD-LAA)的激动模式,16种是冠状静脉窦远端领先的顺钟向折返,均表现为左心耳一冠状静脉窦远端一中间一近端(LAA—CSD—CSM—CSP)的激动模式。与Car-to指导的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出的折返环相比,用CSP·CSM-CSD—IJAA或LAA—CSD—CSM—CSP的激动模式判断二尖瓣折返性房速总体敏感性100%,特异性75%,结合左心房前壁电位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特异性。结论结合左心耳电位的快速标测是鉴别二尖瓣环折返性房速的有效方法。
施海峰王新华谭红伟姜伟峰周立顾佳宁王远龙杨国澍刘玉岗刘旭
关键词:房性心动过速折返
肺静脉前庭重构与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后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的关系
2010年
目的分析肺静脉前庭重构与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CPVI)后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因房颤行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再次消融患者359例(阵发性房颤180例,持续性房颤179例)。LASSO环状电极标测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情况,在Carto系统引导下行补点消融。利用CARTO系统自带软件测量左右肺静脉前庭面积。结果 35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导管射频消融。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有144例(80%)电传导恢复,其中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占45例(31.25%),2支占58例(40.28%),3支占24例(16.67%),4支恢复占17例(11.81%)。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155例(86.59%)电传导恢复,其中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占24例(15.48%),2支占72例(46.45%),3支占17例(10.97%),4支占42例(27.1%)。阵发性房颤左肺静脉前庭面积(6.15±0.65)cm2,右肺静脉前庭面积(7.95±2.24)cm2。持续性房颤左肺静脉前庭面积(10.48±1.00)cm2,右肺静脉前庭面积(11.4±2.16)cm2。统计学分析提示阵发性房颤CPVI术后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持续性房颤(P=0.001),而持续性房颤4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阵发性房颤(P=0.001)。阵发性房颤左、右肺静脉前庭面积均小于持续性房颤(P<0.001,P=0.022)。结论持续性房颤肺静脉前庭重构程度高于阵发性房颤,因此持续性房颤电隔离术后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阵发性房颤。
杨国澍刘旭王新华施海峰谭红伟周立韩冰姜伟峰李峥王远龙刘玉岗
关键词:心房颤动肺静脉导管消融术
慢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碎裂电位消融和线性消融的比较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评价环肺静脉隔离(CPVI)基础上采用心房碎裂电位(CFAEs)消融或(和)线性(Linear)消融进行心房基质改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病例,房颤病程2.5±2.3年,左房内径42.4±4.5 mm。根据消融术式改进分为三组CPVI+CFAEs、CPVI+linear和CPVI+CFAEs+Linear组。比较消融术中房颤终止比例及随访疗效。结果三组消融总时间有显著性差异(160±14 min vs 178±9 min vs 241±8min,P<0.01)。CPVI+CFAEs组终止房颤/转变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比例(52.7%)显著高于CPVI+Line-ar组(18.4%),但低于CPVI+CFAEs+Linear组(73.1%)。术后3.1±1.2个月,三组二次消融比例47.3%、51%、38.5%,P=0.43。术后平均随访9.5±1.8个月,三组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例数分别为39例(70.9%)、33例(67.3%)和41例(78.8%),P=0.41(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比例25.6%、24.2%和22%,P=0.96)。结论 CP-VI基础上CFAEs消融的房颤终止比例高于单纯线性消融,但低于联合应用CFAEs消融和Linear消融。尽管如此,三组术后二次消融比例和随访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
王新华刘旭施海峰谭红伟姜伟峰王远龙杨国澍刘玉岗周立
关键词:电生理学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射频电流碎裂电位线性消融
永存左上腔静脉起源心房颤动消融致延迟性心脏压塞一例被引量:1
2010年
王新华刘旭施海峰谭红伟韩冰姜伟峰周立杨国澍刘玉岗王远龙
关键词:永存左上腔静脉延迟性心脏压塞心房颤动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心脏结构异常房性心律失常
已达到消融终点的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已达到消融终点的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达到消融终点的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256例,消融终点定义为双侧肺静脉电隔离,二尖瓣峡部和左心房顶部线性消融双向阻断且碎裂电位消失。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房颤复发组(n=43)和无复发组(n=213)。通过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探讨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过(19.5±3.6)个月随访,与无复发组相比,房颤复发组患者右心房内径较大,为(53.31±6.55)mm 对(48.74±5.87)mm;房颤持续时间较长,为(81.83±45.75)个月对(53.16±40.23)个月;左心房内径较大,为(49.85±6.82)mm 对(46.77±5.83)mm,P 均<0.01。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增大(OR=1.01,95%CI:1.01~1.28,P <0.05),右心房内径增大(OR=2.85,95%CI:1.15~7.03,P <0.05)、房颤持续时间延长(OR=1.01,95%CI:1.01~1.02,P <0.05)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除左心房内径和房颤持续时间外,右心房内径增大也是已达到消融终点的长程持续性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吴绍辉赵亮姜伟峰王远龙刘玉岗周立张晓栋徐楷刘旭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右心房
30例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患者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经导管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30例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的持续性房颤进行导管消融治疗,在三维标测CARTO指导下先进行环肺静脉前庭消融,再进行碎裂电位消融,再消融房顶线和二尖瓣峡部线。与同期无器质性心脏病持续性房颤52例对比。结果:二组并发症包括心包填塞、脑栓塞、肺静脉狭窄、肠系膜动脉栓塞、气胸、血气胸、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都无统计学差异;消融后房速及窦律的维持都无统计学的差异。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是安全有效的。
宋和鉴刘玉岗姜伟峰
关键词: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安全性有效性
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随访结果与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已成为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是环肺静脉电隔离术需要克服的一个难关.本研究的目的 是明确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效果以及影响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因素,以提高消融术成功率,预防复发.方法 232例两次行房颤射频消融的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Lasso环状电极导管标测,明确其心房-肺静脉电位恢复部位,并在CartoTM系统指导下予以消融.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房颤病史、体重指数、左心房内径、左心房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各合并症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关系.结果 232例第2次消融术病例术中标测示44例次(19.0%)无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且术中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部位(Gap)多存在于左肺静脉前上部65例次(28%)、前下部49例次(21.1%)、右肺静脉后上部59例次(25.4%)及后下部61例次(26.3%).年龄是房颤消融术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且性别、房颤病史、体重指数、左心房内径、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VEF恢复组与未恢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环肺静脉隔离术后,经长时间随访有约80%的患者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并且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存在易恢复区,多集中于左肺静脉前上部、前下部、右肺静脉后上部及后下部.年龄是房颤消融术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姜伟峰刘旭王新华施海峰谭红伟周立杨国澍刘玉岗李峥
关键词:心房颤动肺静脉
心房颤动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性早搏的三维标测和消融
2010年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频发房性早搏(房早)的分布特点和评价消融的效果.方法 21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1.2±8.7)岁.平均距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隔离术(2.3±1.1)个月.经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平均房早个数为(12110±375)个.肺静脉起源房早予以再次补点隔离肺静脉,其他部位房早采用三维激动标测和消融.消融术后随访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消融效果.结果 肺静脉电位恢复2例,均为房早起源部位(左上肺静脉1例,左下肺静脉1例),补点隔离肺静脉后房早消失.余19例无肺静脉电位恢复,其中起源于左心房右后上壁2例、后下壁4例,左心房顶部4例、左心房左前上壁2例,冠状静脉窦口1例,界嵴中部2例,高右心房间隔2例,高右心房后上壁1例,三尖瓣环6点位置1例.消融后共使18例(85.7%)房早消失.消融术后随访(11.7±4.2)个月,17例(81.0%)无房早复发.结论 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早分布离散,主要起源于左心房(66.7%),但多与肺静脉电位无关,其次为起源于右心房.三维标测和消融疗效良好.
王新华刘旭施海峰谭红伟韩冰姜伟峰周立杨国澍刘玉岗张献玲
关键词:心房颤动肺静脉导管消融房性早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