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洋 作品数:32 被引量:170 H指数:7 供职机构: 承德市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Giemsa染色法标记脑组织凋亡细胞的可行性验证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验证Giemsa染色法标记脑组织凋亡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立体定位仪于大鼠尾壳核注入Ⅶ型胶原酶建立脑出血模型,回笼饲养3天后灌注取脑,对大鼠脑组织切片进行Giemsa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的对比实验。结果 Giemsa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效果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表明Giemsa染色法可以较好的标记出脑组织凋亡细胞。结论 Giemsa染色法可以较好较便捷的标记出脑组织凋亡细胞,可作为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荧光等标记凋亡细胞实验的预观察实验。 刘海洋 韩金利 孙征 张海宇 王登科 秦毅关键词:GIEMSA染色 细胞凋亡 免疫组化染色 脑组织 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对42例行心肺复苏心脏骤停患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 2018年 心搏骤停具有突发性,预后差,且发生人群有年轻化趋势的特点。经复苏后自主循环的建立仅是心肺复苏术后复杂而漫长的治疗过程的开始,虽然呼吸与循环支持、脑复苏治疗等方面进展迅速,但最终仍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存活出院^[1]。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导致复苏后的高死亡率,有研究指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由炎症反应、凝血活化、纤溶抑制相互作用形成的级联反应过程^[2]。因此凝血功能障碍是影响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原因之一。 孙建利 陈治国 关亚男 姜润东 檀立端 杜金龙 刘海洋 付丽君关键词:连续性血液净化 醒脑静注射液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炎症因子 血清可溶性ST2 NT-proBNP的联合检测在CPR患者近期临床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的患者给予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后血清可溶性ST2(soluble ST2,s ST2)、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NT-pro BNP)在不同时间水平的变化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60例CPR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CPR后即刻、24h、48~72h的血清s ST2水平,根据血清s ST2升高时间分为3组,A组:CPR后即刻、24h、48~72h血清s ST2水平一直小于200ug/L,B组:CPR后24h、48~72h血清s ST2水平持续升高,且一直大于200ug/L;C组:CPR后24h、48~72h s ST2水平持续升高,但48~72h较24h时降低。同时检测每个时间点血清NT-pro BNP的水平。三组患者分别随访CPR后6个月死亡情况。结果:s ST2和NT-pro BNP具有交互作用(P<0.05)。s ST2高表达组(>200ug/L)、NT-pro BNP高表达组(>400pg/m L)患者死亡率均高于s ST2、NT-pro BNP低表达组(P<0.05)。B组死亡率明显大于A组和C组(P<0.05),A组死亡率低于C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组和C组患者随访6个月的生存率高于B组(P<0.05),A组患者和C组患者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结论:血清sST2、NT-proBNP联合检测有望成为预测CPR患者近期预后的很好的指标。 武丽珠 于海侠 刘海洋 刘跃会 张文博关键词:心肺复苏 NT-PROBNP 红花注射液对试验大鼠脑出血灶周围凋亡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观察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对大鼠脑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脑出血后6h红花治疗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各组均于72h后处死。用Ⅶ型胶原酶脑内注入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并对线粒体进行体视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神经元超微结构观察,模型组神经元超微结构严重破坏,各细胞器溶解,胞质空化,胞核崩解;红花治疗组神经元超微结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好转,线粒体肿胀减轻,线粒体膜结构完整,细胞质均匀,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结构也趋于正常。神经元线粒体视学分析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神经元线粒体的数量明显增多(P〈0.01);线粒体体积减小,肿胀明显减轻(P〈0.01)。结论红花注射液能减轻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障碍,减少大鼠脑出血灶周围神经元的凋亡。 吴玉强 张海宇 刘敏 刘海洋关键词:脑出血 凋亡 红花 早期血糖不稳定指数及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早期血糖不稳定指数(GLI)及乳酸清除率(LCR)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承德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8d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高脂血症史、高血压史,入院时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降钙素原(PCT)、首次血乳酸水平、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首次血糖(BGadm)、24h平均血糖(BGmean)、早期GLI、入EICU6h?LCR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早期GLI和6hLCR对感染性休克患者28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7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28d死亡41例,存活31例.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PCT、Bgadm、Bgmean、早期GLI均明显升高〔APACHEⅡ评分(分):31.56±2.52比21.97±1.74,SOFA评分(分):12.40±4.68比10.20±4.03,PCT(μg/L):14.24±1.67比5.73±1.72,Bgadm(mmol/L):11.68±2.71比7.76±0.97,Bgmean(mmol/L):12.35±2.41比7.79±0.88,早期GLI(mmol2·L^-2·h^-1·L^-1):23.28±6.51比18.03±7.21,均P<0.05〕,6h?LCR明显下降〔(20.35±11.97)%比(26.48±12.48)%,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早期GLI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0,95%可信区间(95%CI)为0.718~0.921,P<0.001,敏感度为82.5%,特异度为98.2%;6h?LCR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AUC为0.251,95%CI为0.140~0.362,P=0.036,敏感度为53.7%,特异度为3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GLI为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1.345,95%CI为1.025~1.764,P=0.032〕.结论早期GLI能够较好地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为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海洋 高君武关键词:感染性休克 乳酸清除率 预后 姜黄素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NF-κB/IL-6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氧化应激能力及骨组织NF-κB、TNF-α、IL-6的影响,探讨其防治骨质疏松机制。方法:采用切除雌性大鼠双侧卵巢法复制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将60只动物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己烯雌酚组(50ug/kg)及姜黄素高、中、低剂量组(200mg/kg、100mg/kg、50mg/kg),均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12w,末次给药后24h,取大鼠血清检测ALP、Ca^(2+)、Mg^(2+)、SOD、MDA、GSH-Px及T-AOC等指标变化,取一侧股骨进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定,取另一侧股骨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骨组织NF-κB、TNF-α、IL-6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去势骨质疏松模型组大鼠比较,姜黄素200、100mg/kg可增加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升高血清Mg^(2+)、Ca^(2+)、SOD、GSH-Px及T-AOC含量,降低骨质疏松大鼠血清ALP、MDA含量,使骨组织NF-κB、TNF-α、IL-6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姜黄素50mg/kg可使骨质疏松大鼠血清ALP含量下降,SOD活性升高。结论:姜黄素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及调控NF-κB/IL-6信号通路有关。 刘海洋 王雪莲 曹刚 刘丽君 崔路 王登科 李军平关键词:姜黄素 骨质疏松 氧化应激 NF-ΚB IL-6 血清可溶性ST2水平变化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血清可溶性ST2(sST2)、N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60例CPR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CPR后即刻、24 h、48~72 h的血清sST2水平,根据血清sST2在不同时间点水平分为3组,A组(sST2低水平组):CPR后即刻、24 h、48~72 h血清sST2水平一直<200μg/L;B组(sST2高水平组):CPR后即刻、24 h、48~72 h血清sST2水平持续升高,且一直>200μg/L;C组(sST2升高下降组):CPR后即刻和24 h血清sST2水平升高,但48~72 h较24 h时降低。同时检测3个时间点血清NT-proBNP的水平。分别随访3组患者CPR后6个月死亡情况。结果:血清NT-proBNP水平随着sST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高于B组(P<0.01),A组和C组6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6个月生存率较C组低(P<0.01)。结论:血清sST2、NT-proBNP联合检测对患者的近期临床预后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刘海洋 于海侠 武丽珠 刘跃会 张文博关键词:心肺复苏 近期预后 成年大鼠脑出血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2012年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脑出血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探讨脑出血后神经前体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腹腔注射标记增殖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海马齿状回Br-du、神经元核抗原(Neu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均有少量BrdU阳性细胞,脑出血后大鼠各时间段的BrdU阳性细胞均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增加,7d组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28d组仍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正常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可见少量BrdU/NeuN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脑出血后双标阳性细胞数较正常组增加。结论:脑出血后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明显,且可以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 文玉军 王登科 孙征 刘海洋 张莲香 王效军 秦毅关键词:脑出血 齿状回 神经前体细胞 黄芪甲苷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及灶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探讨黄芪甲苷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及出血灶周围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本研究应用脑立体定位仪将肝素化Ⅶ型胶原酶注入大鼠尾壳核建立脑出血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出血组、出血对照组和黄芪甲苷治疗组。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脑组织... 秦毅 刘海洋 韩金利 马全瑞 冯利强 张莲香黄芪对大鼠脑出血灶周围神经元Caspase-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与比较黄芪甲苷和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脑出血灶周围神经元Caspase-3阳性细胞数和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芪注射液组、黄芪甲苷组。用药组于造模型后0h腹腔注射用药,继之每隔24h注射一次;正常组和模型组注射相应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1、2、3、7d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来观察Caspase-3阳性细胞数和Caspase-3 mRNA表达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黄芪注射液组、黄芪甲苷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和Caspase-3 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黄芪甲苷和黄芪注射液的2、3、7d组分别与同时间点模型组比较,Caspase-3阳性细胞数和Caspase-3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黄芪甲苷和黄芪注射液的7d组分别与各自的3d组比较,Caspase-3阳性细胞数和Caspase-3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黄芪注射液3、7d组相比,黄芪甲苷同时间点组的Caspase-3阳性细胞数和Caspase-3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Caspase-3 mRNA与Caspase-3阳性细胞数呈正相关(r=0.97,P<0.05)。结论黄芪甲苷和黄芪注射液可能是通过降低Caspase-3 mRNA转录,减少Caspase-3蛋白表达,抑制大鼠脑出血灶周围神经元凋亡;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对出血灶周围神经元凋亡的抑制作用更强;黄芪甲苷对大鼠脑出血灶周围神经元凋亡的抑制作用不如黄芪注射液。 韩金利 刘广辉 刘海洋 梁亮 孙蕊 李红兵 王效军 秦毅关键词:黄芪甲苷 黄芪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