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永康

作品数:16 被引量:98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苏省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领军人才项目上海市闵行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7篇成像
  • 7篇磁共振
  • 6篇磁共振成像
  • 4篇功能磁共振
  • 3篇静息态
  • 3篇急性
  • 3篇功能磁共振成...
  • 2篇低频振幅
  • 2篇血性
  • 2篇易激综合征
  • 2篇针刺
  • 2篇针刺治疗
  • 2篇缺血
  • 2篇缺血性脑卒中
  • 2篇综合征
  • 2篇卒中
  • 2篇误诊
  • 2篇误诊分析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瘤

机构

  • 16篇江苏省中医院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江苏省肿瘤医...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泰山医学院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作者

  • 16篇刘永康
  • 9篇王中秋
  • 7篇陈晓
  • 3篇李小双
  • 2篇吴明华
  • 2篇崔文静
  • 2篇周浩
  • 2篇戴玲玲
  • 2篇王绍娟
  • 2篇王晨曦
  • 2篇朱丹
  • 1篇潘兆春
  • 1篇袁翠平
  • 1篇吕良靓
  • 1篇司海鹏
  • 1篇周钟珩
  • 1篇刘林祥
  • 1篇孙建华
  • 1篇徐道明
  • 1篇李静

传媒

  • 5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CT与MRI表现及误诊分析
目的 分析肾上腺髓样脂肪瘤(adrenal myelolipoma,AML)CT与MRI表现及漏、误诊情况,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CT及MRI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AML,27例(32个肿块)行CT检...
李小双周浩崔文静陈晓刘永康王晨曦王中秋
关键词:肾上腺髓样脂肪瘤计算机体层成像
轻度脑外伤急性期局部脑区的区域一致性变化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应用区域一致性(ReHo)及低频振荡(ALFF)的方法反映轻度脑外伤(mTBI)后急性期局部脑功能网络连接一致性的变化,研究部分轻度脑创伤患者不同程度的神经心理及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组织精细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通过47例急性期mTBI患者和37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计算ReHo及ALFF,并在两组之间进行双样本t检验。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期mTBI患者出现了左侧颞中回、颞下回、中央前(后)回、舌回的脑功能连接显著性减弱,在右侧海马及海马旁回和左侧辅助运动区出现脑功能连接显著增强(P<0.05,Alpha Sim校正)。结论:区域一致性及低频振荡方法可以为临床评估急性期mTBI脑组织损伤提供客观依据。
王田尧魏春晓刘永康刘军
关键词:轻度脑外伤低频振荡
基于比率低频振幅方法初步探索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潜在神经机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索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潜在的中枢神经机制。方法:纳入27例IBS-D患者,采用调神健脾针法对其连续治疗6周,3次/周,采用严重程度评分(IBS-SSS)和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评价病情及针刺疗效;采用静息态fMRI技术和比率低频振幅(fALFF)方法观察针刺对患者内源性脑活动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内源性脑活动改变与临床症状改善的相关关系。结果:经针刺治疗后,IBS-SSS评分显著降低(t=8.12,P<0.001),IBS-QOL评分明显提高(t=3.42,P<0.01)。治疗后右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前回、右侧辅助运动区和右侧额上回fALFF值显著升高,且左侧中央前回、右侧额上回fALFF值升高与症状改善显著相关。结论:针刺治疗可调节内脏感觉、认知调控脑区的内源性脑活动,并与临床症状改善相关,这可能是针刺治疗IBS-D的潜在神经机制之一。
刘永康方晓堃马凯陈晓李静裴丽霞孙建华王中秋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针刺
基于fMRI技术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默认网络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默认网络(DMN)内功能连接的改变,揭示潜在的疗效机制。方法纳入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行fMRI,同时选取20例健康受试者作对照,比较患者和健康受试DMN内功能连接差异,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量表评分和DMN内功能连接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差异脑区与临床量表评分的相关关系。结果①治疗后患者NIHSS、mRS评分显著降低,BI评分显著升高(P<0.01),中医病类诊断评分显著改善(P<0.01)。②与健康受试相比,治疗前患者DMN内右侧颞上回和右侧楔前叶的功能连接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患者DMN内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比较,患者DMN内右侧后扣带回和右侧楔前叶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P<0.05)。③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的改变与NIHSS、BI评分显著相关(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能通过调节DMN内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从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提高生活质量。
朱丹刘永康厉励吴明华钱斐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功能磁共振成像默认网络
典型、不典型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表现(附13例报告)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总结脑室内、外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室内、外中枢神经细胞瘤MRI表现,观察、分析肿瘤好发性别、年龄,好发部位,肿瘤边界、大小,肿瘤密度及信号特点,囊变、血管流空、强化模式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指标。结果 13例患者平均年龄31.5岁(21~55岁),男(n=7)、女(n=6)发病无明显差异,病变分别位于侧脑室(n=10)、椎管(n=2)、鞍区(n=1),多边界清晰(84.62%,11/13),体积较大,MRI平扫T1WI以等(n=7)或稍低(n=4)信号为主,T2WI以等(n=7)或稍高(n=4)信号为主;11例行DWI均呈稍高或高信号,肿瘤实体内可见囊变(84.62%,11/13)、血管流空(69.23%,9/13)信号,矢状位可见"扇形征"(61.54%,8/13),MRI增强扫描肿瘤呈轻度(76.92%,10/13)或明显强化(23.08%,3/13)。11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提示Syn阳性率约90.91%(10/11)。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好发于年轻人侧脑室孟氏孔周围,典型者有如下影像特征:(1)肿瘤体积较大,边界清晰;(2)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稍高或高信号;(3)瘤体内见囊变、血管流空影,矢状位可见"扇形征";(4)增强扫描肿瘤多呈轻度强化。肿瘤异位或信号不典型的中枢神经细胞瘤相对少见,影像表现尚缺乏统一认识,术前确诊有困难。
刘永康戴玲玲吴越菲陈晓王田尧王中秋
关键词:中枢神经细胞瘤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磁共振成像免疫组织化学
小肠CT造影检查克罗恩病的临床价值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小肠CT造影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肠镜或手术明确诊断的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小肠CT造影检查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临床表现包括腹痛(75%,18/24)、腹泻(70.8%,17/24)、血便或脓血便(25%,6/24)、肛瘘(50%,12/24)。小肠CT造影检查显示病变位于空肠或回肠(16例)、回肠末端及回盲部(20例)、结肠(12例)。病变处肠壁多表现为多节段性增厚,其中2例肠壁增厚呈团块样改变,增强扫描后肠壁单层强化4例(16.7%),双层或多层强化20例(83.3%),1例见强化包块。肠壁系膜侧系膜血管束增多、增粗,其中8例尚表现出"齿梳征"(33.3%,8/24)。本组16例伴有不同程度肠腔狭窄,4例并出现不全性肠梗阻,肛瘘患者12例(50%),未发现腹腔脓肿或肠穿孔。结论小肠CT造影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肠管的改变以及肠管外并发症情况,对克罗恩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刘绍伟周钟珩刘永康陈晓
关键词:克罗恩病小肠
胰头区域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影像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分析胰头区域十二指肠间质瘤(DST)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疾患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免疫组化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和MRI表现,11例患者均行CT检查8例,3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重点观察肿瘤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密度/信号、增强程度及胰胆管扩张等,统计分析CT、MRI表现,并和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手术病理结果为良性3例,交界性2例,恶性6例。其中9例位于十二指肠降部(81.8%,9/11),2例位于水平部(18.2%,2/11);呈圆形及椭圆形5例(45.5%,5/11),呈不规则分叶状或浅分叶6例(54.5%,6/11);肿块向腔内生长3例(27.3%,3/11),向腔内外生长2例(18.2%,2/11),向腔外生长6例(54.5%,6/11)。CT和MR平扫肿块呈实性等密度/等信号者3例(27.3%,3/11),呈囊实性混杂密度/信号者8例(72.7%,8/11);增强后3例中度至明显均匀强化(27.3%,3/11),8例呈中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72.7%,8/11)。病灶内见钙化、气体影、胆管扩张各见1例(9.1%,1/11)。结论 DST多为腔外生长,中心偏向十二指肠,肿块富血供,呈明显强化;肿块内气体、钙化可能为少见特征表现;如肿块分叶状、局部坏死囊变、强化不均,则多提示为恶性或潜在恶性。
戴玲玲刘永康吕良靓李小双周浩王中秋
关键词:十二指肠间质瘤组织学
DCE-CT鉴别诊断胃异位胰腺和间质瘤的价值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DCE-CT)对胃部异位胰腺与间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胃部异位胰腺及4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灶的形态、部位、生长方式、长径、短径、边界、强化模式、胃黏膜强化、钙化、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的CT值和"导管征"显示率等征象的差异。结果:异位胰腺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于间质瘤组(50.12 vs.59.70岁;P=0.001)。异位胰腺多位于胃窦部(70.6%)、强化不均匀(52.9%)、边界欠清(29.4%)、长径-短径比值(LD/SD)相对较大;间质瘤多位于胃底部(67.5%)、呈均质性强化(75.0%)、边界清晰(97.5%)、LD/SD相对较小,四个征象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41、0.011和0.002)。异位胰腺与间质瘤在动脉期、静脉期的相对CT值(病灶CT值/腰大肌CT值)及强化程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8、0.004和0.043)。异位胰腺组中约52.9%的患者出现“导管征”。联合患者年龄、病灶的位置、囊实性和LD/SD四项指标进行鉴别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94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88.2%。结论:胃部异位胰腺的临床和CT征象与胃部间质瘤之间有一定差异,多指标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效能。
陈馨陈晓刘永康王雅杰崔灿王中秋
关键词:异位胰腺间质瘤动态增强CT
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低管电压设置结合低对比剂应用参数的探讨
武惠明曹健潘兆春袁翠平刘永康王中秋
骶前尾肠囊肿的MRI表现:4例报告并相关文献复习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分析骶前-直肠后间隙囊性错构瘤(尾肠囊肿)的MRI表现特点,进行相关文献回顾,提高对这一罕见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等方面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直肠后囊性错构瘤(尾肠囊肿)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资料,4例均为女性,年龄32~50岁,平均41岁。总结和分析其MRI表现,包括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常规序列、DWI序列信号特征及周围组织器官侵袭状况等。结果 4例MRI检查均显示为多房囊性信号,1例信号较均匀,另外3例信号混杂不均,包括1例边界模糊、T1信号增高、囊壁不均匀增厚并向周边组织浸润,后经病理证实病灶内含浸润或转移性腺癌成分。结论骶前尾肠囊肿在临床上发生率较低,相关文献及病例报道有限,复杂性尾肠囊肿即伴发感染或恶性变者更罕见。术前MRI检查能显示病灶位置、形态、大小、信号特点及向周边组织的浸润程度,有助于将TGC与直肠后间隙其他病变相鉴别并预测肿块良恶性,以指导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
唐晓雯王中秋王绍娟刘永康司海鹏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