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永健

作品数:31 被引量:191H指数:9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6篇生物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甲藻
  • 6篇植物
  • 6篇浮游植物
  • 6篇腹泻性贝毒
  • 5篇东海原甲藻
  • 5篇原甲藻
  • 5篇基因
  • 4篇赤潮
  • 3篇群落
  • 3篇群落结构
  • 3篇细胞
  • 3篇扩增
  • 3篇胶体金
  • 3篇分子遗传
  • 3篇CDNA文库
  • 2篇蛋白
  • 2篇液相
  • 2篇液相色谱
  • 2篇质谱
  • 2篇色谱

机构

  • 20篇国家海洋环境...
  • 12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大连海洋大学
  • 4篇大连海事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山东理工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北海道大学
  • 1篇辽宁省海洋水...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江苏省海洋水...
  • 1篇浙江省海洋监...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自然资源部海...
  • 1篇江西中德生物...

作者

  • 31篇刘永健
  • 9篇杨官品
  • 6篇刘仁沿
  • 6篇梁玉波
  • 6篇许道艳
  • 3篇杨建洪
  • 3篇王林
  • 3篇门荣新
  • 3篇管晓菁
  • 3篇赵冬至
  • 3篇王紫竹
  • 2篇郭皓
  • 2篇高春蕾
  • 2篇关春江
  • 2篇邵魁双
  • 2篇姜玲玲
  • 2篇王祥
  • 2篇张秀芳
  • 2篇廖梅杰
  • 2篇张芳

传媒

  • 5篇海洋环境科学
  • 3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与湖沼
  • 2篇青岛海洋大学...
  • 2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生物技术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分析科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海洋开发与管...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快速检测腹泻性贝毒的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及其制法
本发明涉及检测赤潮毒素的检测器具。一种快速检测腹泻性贝毒的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包括样本垫、胶金垫、赛多利斯NC膜、吸水垫和PVC背衬;其具体结构是在PVC背衬上按顺序依次粘附有样本垫、胶金垫、赛多利斯NC膜、吸水垫,胶金垫...
梁玉波刘仁沿许道艳刘永健
文献传递
不同光照条件下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温度生态幅被引量:4
2018年
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赤潮的主要优势种。为定量获取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温度生态幅,根据3个光照水平(28.32,75.06,111.66μmol m^(-2)s^(-1))条件下4个温度水平(18,22,25,28℃)对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特性的室内培养实验结果,并结合Shelford耐受性定律建立了基于温度的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比生长率的耐受性模型,最后根据前期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取了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最适温度、适温范围及耐受温度范围。结果表明,无论是米氏凯伦藻还是东海原甲藻,在相同培养光照条件下,在设定的温度水平范围内,分别存在一个适宜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适生长温度T_(opt),且当T≤T_(opt)时,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而当T≥T_(opt)时,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减小。随着培养光照强度的升高,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建立的藻类生长温度耐受性模型与谢尔福德耐受定律较为吻合,定量获取米氏凯伦藻在3个光照水平(28.32,75.06,111.66μmol m^(-2)s^(-1))下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2.48,22.37,22.33℃;适温范围分别为17.93—27.03,17.82—26.92,17.78—26.88℃;耐受温度范围分别为13.38—31.58,13.27—31.47,13.23—31.43℃;东海原甲藻在3个光照水平(28.32,75.06,111.66μmol m^(-2)s^(-1))下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2.10,21.99,21.93℃;适温范围分别为17.59—26.61,17.48—26.5,17.42—26.44℃;耐受温度范围分别为13.08—31.12,12.97—31.01,12.91—30.95℃。
文世勇刘希真王紫竹余骏张丰收刘永健宋琍琍
关键词:米氏凯伦藻东海原甲藻
海链藻目核糖体RNA基因片段的扩增及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海链藻目(Thalassiosirales)的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和骨条藻属(Skeletonema)微藻是形成春季赤潮的主要种类。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表层海水主要赤潮形成藻的动态变化、快速鉴定赤潮形成藻种,设计了海链藻目特异引物,扩增了胶州湾近岸表层海水海链藻目18S核糖体RNA基因片断。随机测定10个序列,其中4个与海链藻属的Thalassiosi-ra concaviuscula的完全相同,其余的可确定属于海链藻属。表明该引物对能选择性地扩增海链藻目18S核糖体RNA基因片断。
李海涛杨官品刘永健
关键词:多样性
胶州湾浮游植物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
该研究以rbcL基因为标记基因,进行了胶州湾春季、夏季、秋季浮游植物分子遗传多样性,初步探讨了季节间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分别于春、夏、秋三季提取胶州湾表层海水浮游生物总DNA,用PCR方法扩增浮游植物核酮糖1,5-二磷酸...
刘永健
关键词:浮游植物甲藻群落结构
文献传递
东海原甲藻磷胁迫响应基因的分析及细胞死亡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是近期在我国东海区出现的大规模赤潮的引发种,使当地经济蒙受巨大损失,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目前,东海原甲藻的研究已成为赤潮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几年来,关于...
刘永健
关键词:东海原甲藻CDNA文库磷胁迫CDNA-AFLP
文献传递
东海原甲藻磷胁迫响应基因的分析及死亡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刘永健
关键词:东海原甲藻CDNA文库磷胁迫
寿光鸡ADSL基因5′调控区的克隆、序列分析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腺苷酸琥珀酸裂解酶(ADSL)是双功能酶,催化嘌呤核苷酸的起始合成与嘌呤核苷酸的循环。通过对寿光鸡ADSL5′调控区1035bp的序列进行克隆和测序分析,发现其具有典型的管家基因特征:没有真核基因明显的TATA盒和CAAT盒出现,并且位于起始密码子(ATG)前234个碱基具有非常高的GC含量达72.65%。在邻近起始密码子“ATG”处,5′调控区含有两个核呼吸因子-2(NRF-2),在相同位置上人类ADSL基因也具有与此类似的两个核呼吸因子-2结合位点,被认为在嘌呤核苷酸合成途径起到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寿光鸡5′侧翼调控区-27号碱基发生C→T突变,存在于所有研究的寿光鸡个体中,频率为1。该突变使得本来不是NRF-2(核呼吸因子2)结合位点的CTCC突变为NRF-2结合位点CTTC。而人类却恰恰与此相反第一个NRF-2结合位点发生了突变(CTTC→CTCC),并导致出现ADSL缺陷症状。
刘长青张洪海杨官品廖梅杰刘永健
关键词:寿光鸡调控区单核苷酸多态性
胶州湾浮游植物rbcL基因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胶州湾表层海水浮游植物核酮糖 1,5 二磷酸羧化 /氧化酶大亚基基因 (rbcL )片段 ,建立了该基因片段变异类型文库 .随机测定了 2 8个rbcL片段序列 ,依此初步分析了胶州湾表层海水浮游植物rbcL基因分子遗传多样性 .结果表明 ,春季胶州湾表层海水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为D类rbcL代表的浮游植物 ,其中隐藻占 2 8 6 %、Stramenopies占 32 1%、定鞭藻占 2 8 6 %、红藻占 3 6 % .B类rbcL 代表的浮游植物为绿藻 ,占 7 1% .根据各操作分类单元丰度计算的分子遗传多样性指数为 2 85 ,根据逆翻译成的氨基酸序列计算的序列多样性为 0 2 0 .
刘永健杨官品管晓菁
关键词:浮游植物分子遗传多样性
赤潮毒素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08年
近年来,赤潮是全球最严重的海洋生态灾害之一,在我国也尤为突出。本文就赤潮毒素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神经性贝毒,以及西加鱼毒的分布特征、产毒藻类、化学组分与结构、毒素转化、致毒机理、食用标准、检测方法等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论述,为我国的赤潮监测和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刘永健刘娜刘仁沿梁玉波
关键词: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
浮游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7年
过去,动物摄食和沉降被认为是浮游植物死亡的原因。后来人们发现病毒感染以及逆境条件下的主动死亡(或程序化死亡),也是引起浮游植物死亡的重要原因。文章介绍了浮游植物存在细胞程序化死亡的实验证据和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蛋白酶(caspase)在浮游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中可能起的作用及浮游植物基因组中的caspase直系同源物。程序化死亡是细胞自主死亡的过程,具有坏死的形态和生物化学过程。浮游植物具有一套后生动物caspase的直系同源物蛋白。作者构建了东海原甲藻cDNA文库,其中有两组EST分别与两个细胞程序化死亡的关键蛋白同源,它们分别是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蛋白酶和分裂细胞核抗体。因此作者推断东海原甲藻可能存在细胞程序化死亡过程。尽管已从细胞生物学特征角度,获得了真核微藻程序化死亡的证据,并从基因组序列中预测出和大规模表达序列标签中鉴定出细胞程序化死亡相关蛋白的编码基因,但离全面认识单细胞真核浮游藻程序化死亡的分子机制以及其生态学意义相差甚远。
张秀芳刘永健
关键词:浮游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