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武汉

作品数:7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吸毒
  • 2篇吸毒人群
  • 2篇监测分析
  • 1篇岛屿
  • 1篇新记录种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 1篇阳性
  • 1篇阳性率
  • 1篇伊蚊
  • 1篇原体
  • 1篇整治
  • 1篇人居
  • 1篇人居环境
  • 1篇杀虫
  • 1篇杀虫剂
  • 1篇哨点监测
  • 1篇生物特性
  • 1篇鼠类
  • 1篇突变
  • 1篇农村

机构

  • 7篇三亚市疾病预...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海南省疾病预...
  • 1篇琼海市疾病预...
  • 1篇预防医学科学...
  • 1篇卫生学教研室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7篇刘武汉
  • 1篇蔡畅
  • 1篇孙定炜
  • 1篇周春霞
  • 1篇李丕鹏
  • 1篇莫丽娟
  • 1篇陆宇燕
  • 1篇齐硕
  • 1篇曾雪霞
  • 1篇杨振洲
  • 1篇李冬梅

传媒

  • 5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四川动物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海南省白纹伊蚊抗药性及抗性相关kdr和ace-1基因突变调查
2024年
目的了解海南省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抗性水平及其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kdr)和乙酰胆碱酯酶1(acetylcholnesterase number one,ace-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在海南省儋州、三亚、琼中、琼海、昌江和万宁采集白纹伊蚊幼虫,测定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抽取抗性测定存活样品并对其kdr基因和ace-1基因的突变进行检测。结果海南不同地区白纹伊蚊种群成蚊接触溴氰菊酯(0.03%)、氯菊酯(0.40%)、高效氯氰菊酯(0.40%)、高效氯氰菊酯(0.08%)和高效氯氟氰菊酯(0.07%)药膜24 h后的死亡率分别为5.56%~83.33%、29.89%~92.22%、26.67%~97.78%、11.11%~88.89%和40.00%~83.33%;接触残杀威(0.05%)、噁虫威(0.20%)、马拉硫磷(0.50%)、杀螟硫磷(0.20%)、毒死蜱(2.00%)5种杀虫剂药膜24 h后死亡率为94.89%~100.00%,其中昌江白纹伊蚊种群接触残杀威的死亡率为97.78%,三亚、万宁和琼海白纹伊蚊种群接触马拉硫磷的死亡率分别为94.89%、96.67%和96.67%,三亚和琼海白纹伊蚊种群接触杀螟硫磷的死亡率均为97.78%,其他种群死亡率均为100.00%。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测序结果显示kdr基因仅1534位点存在突变,共有4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TTC/F和突变型TGT(TGC)/C、TCC/S、TTG/L,其突变频率分别为40.47%,22.25%、36.44%和0.85%,这些突变共组成7种类型,即野生型纯合子F/F,野生型/突变型杂合子F/C、F/S和F/L,突变型杂合子S/C,突变纯合子C/C和S/S,其突变频率依次为19.92%、6.78%、32.63%、1.69%、11.44%、13.14%和14.41%。在ace-1基因对应的119位点未检测到相关氨基酸突变。结论海南省6个地区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的溴氰菊酯、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均产生较高抗性,而对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敏感或产生可能抗性;抗性基因突变主要以kdr基因1534位点为主,其突变频率可能是导致海南地区白纹伊蚊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
吴群刘莹刘璞瑜李善干曾林海曾日彪郑在春刘武汉王国逸王国胜吴赐达曾雪霞孙定炜
关键词:白纹伊蚊杀虫剂
海南三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与病媒生物种群密度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调查海南三亚农村重要病媒生物的种群密度,分析其密度变化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的相关性。方法于2019年6-11月,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对三亚市4个行政区和1个生态区管委会分别随机选取自然村或农场队的公共区域、农户庭院和房前屋后以目测法调查蚊幼孳生地、蚊幼阳性积水、成蚊数,蝇类孳生地、成蝇数,鼠类栖息地、鼠迹数及蟑迹数。结合该自然村或农场队的人居环境评分,分析其与病媒生物种群密度的相关性。结果共调查三亚市163个自然村/农场队次的病媒生物种群数量,其中成蝇数(15.82±22.24)只、蝇孳生地数(4.45±3.21)处的种群数量相对较大,其次是鼠类栖息地数(2.97±6.58)处、鼠迹数(2.79±2.88)只和成蚊数(1.69±6.40)只、蚊孳生地数(2.87±2.53)处、阳性积水数(2.33±2.82)处,蜚蠊蟑迹数(0.16±0.48)只数量较少。从6-11月,病媒生物种群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而蝇类孳生地数未见明显改变,鼠迹数和鼠类栖息地数量先下降后上升。本研究观察到三亚农村的病媒生物孳生和栖息地类型很多,具有明显的热带地方特色。相关性分析显示,三亚市农村蚊幼孳生地数、蝇类孳生地、成蝇数、鼠迹数与整治成效,在5个月中呈负相关关系;本研究调查的病媒生物种群数量的8个指标中,除蝇类孳生地和鼠类栖息地外(P>0.05),蚊幼孳生地(P<0.01)、蚊幼阳性积水(P=0.04)、成蚊数量(P=0.01)、成蝇数量(P<0.01)、鼠迹数(P=0.04)和蟑迹数(P=0.04)在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庄清洁整治后,均有明显降低。结论三亚农村环境中的病媒生物种群密度高,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病媒生物种群密度明显下降。
陶峰周秋明陈少群李经朗胡晓甘露刘武汉荆随宁杨振洲董昊炜彭恒马雅军
关键词:病媒生物蜚蠊种群密度农村环境整治
海南省三亚市2022年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暴发流行期间60岁及以上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
2023年
目的分析海南省三亚市2022年8—9月份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暴发流行期间60岁以上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老年人预防及治疗新冠肺炎制定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8月1日—9月8日三亚市≥60岁COVID-19本土感染者个案资料1785例和三亚市中心医院≥60岁COVID-19住院治疗本土感染者537病例资料,采用WPS Office2018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建立数据库辅助运算和绘图,运用SPSS22.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并分析。结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共报告≥60岁COVID-19本土感染者1785例,确诊病例1509例,占84.54%;无症状感染者276例,占15.46%。确诊病例中轻型1448例,占95.96%;普通型40例,占2.65%;重型10例,占0.66%;危重型11例,占0.73%;无死亡病例报告。感染者男女比为0.88∶1;年龄最小60岁,最大107岁,中位年龄67岁;职业以非社会就业人员为主,共1559例,占87.34%。天涯区952例,占53.33%,吉阳区733例,占41.06%。其中三亚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537例≥60岁COVID-19本土感染者中,基础性疾病中高血压感染者、糖尿病感染者以及其他类型基础性疾病感染者(慢性肾病、高血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共占287例,占53.45%,并出现危重型感染者。结论奥密克戎变异株老年感染者多数为确诊病例轻型、症状较轻,但老年感染者因高龄、患有基础性疾病不易恢复甚至加重病情。因此通过对老年感染者多方面情况分析,为预防和控制疫情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减少老年人出现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以及死亡病例的情况。
刘武汉黄丽菊袁梦蔡畅洪敏
关键词:老年人
海南省三亚市鼠类及鼠传病原体监测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海南省三亚市鼠类分布及其病原体感染情况,为鼠传疾病预警、开展精准防控和制定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夜法,用油条作为诱饵,分别在三亚市天涯区和吉阳区的居民区、酒店、农村、野外等生境以晚放晨收方式捕获鼠类,对鼠种进行形态学鉴定后进行无菌解剖。采集鼠类肝、肾、脾、肺等脏器分别提取DNA、RNA,利用Taqman探针反转录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钩体)、恙虫病东方体、汉坦病毒、大别班达病毒等4种病原体。数据结果采用Excel 2021和SPSS 26.0软件统计处理数据,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组间分析。结果共布放有效鼠笼10760只,捕获鼠类229只,鼠密度为2.13%;天涯区鼠密度为1.71%(71/4160),吉阳区鼠密度为2.39%(158/6600),不同地区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5,P=0.016)。优势鼠种构成比从高至低依次为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和黄毛鼠,分别为51.09%、31.88%、16.59%和0.44%;鼠密度高峰值分布在1、5和7月。229只鼠中共检测不同脏器标本240份,16份检出致病性钩体,阳性标本率为6.70%(16/240);其中检出阳性鼠肾标本占18.52%(5/27),鼠脾标本占8.33%(2/24),鼠肝标本占7.50%(3/40),鼠肺标本占4.03%(6/149);11只检出病原体阳性鼠中,有4只在不同脏器中均能检出,鼠阳性率为4.80%(11/229),黄胸鼠检出率最高,为7.89%(4/38),其次是褐家鼠占6.84%(8/117),小家鼠和黄毛鼠检出率为0。1月鼠感染率最高,3月检出率为0,不同月份鼠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汉坦病毒、大别班达病毒和恙虫病东方体均未检出。结论海南省三亚市有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传播的风险且鼠密度较高,需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防止钩体病传播。
莫丽娟徐金平李冬梅黄丽菊陈人强吴南卫刘颖刘武汉叶淑颖曾雪霞孙定炜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生物特性
南海永兴岛的壁虎,兼记二新记录种
2019年
2017年12月对南海永兴岛的爬行动物进行了短期调查,发现3种壁虎科Gekkonidae动物,分别是截趾虎Gehyra mutilata、原尾蜥虎Hemidactylus bowringii和疣尾蜥虎H.frenatus。其中,截趾虎和原尾蜥虎为中国南海岛屿的新记录。
钱天宇齐硕李丕鹏陆宇燕莫燕妮杨振洲刘武汉
关键词:壁虎岛屿
三亚市吸毒人群梅毒感染监测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了解三亚市近年来吸毒人群梅毒感染情况。方法利用吸毒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材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吸毒人群梅毒感染率为3.3%(13/395),三亚籍吸毒者感染率明显低于外来吸毒人群,并且梅毒感染率随年龄组增大而升高,差异显著;未婚者感染率明显低于已婚和离异者;有性乱史人群感染率显著高于否认有性乱史人群,但是控制注射吸毒者后无显著差异。结论人口流动、年龄因素是吸毒人群感染梅毒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加强流动吸毒者的管理和性病防治知识宣传,这对控制吸毒人群性病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林竹良刘武汉潘孝珊徐大修黄周珠
关键词:吸毒人群梅毒感染率
三亚市2003~2006年吸毒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分析
2008年
目的了解三亚市吸毒人群HIV感染和高危行为状况及动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PSS8.0统计软件对材料进行人口学、行为学特征分析。结果3年共监测785人,HIV抗体阳性19人,阳性率2.4%,2003年、2005年、2006年阳性率分别为3.7%、2.0%、1.5%,个别农村地区阳性率较高;吸毒人群注射率、共针率、性乱率、性乱者未用安全套率显下降趋势。结论三亚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对减少吸毒人群的高危行为,控制艾滋病的传播起重要作用,但是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林竹良刘武汉徐大修黄周珠周春霞
关键词:吸毒人群哨点监测艾滋病阳性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