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2篇成像
  • 10篇前列腺
  • 10篇肿瘤
  • 9篇磁共振
  • 7篇前列腺癌
  • 7篇腺癌
  • 7篇加权成像
  • 7篇磁共振成像
  • 4篇肉瘤
  • 4篇文献复习
  • 4篇腺肿瘤
  • 4篇淋巴
  • 4篇弥散
  • 4篇弥散加权
  • 4篇扩散
  • 4篇扩散加权
  • 4篇扩散加权成像
  • 3篇断层扫描
  • 3篇血管
  • 3篇影像

机构

  • 30篇复旦大学附属...
  • 4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上海理工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0篇刘晓航
  • 18篇周良平
  • 15篇彭卫军
  • 6篇毛健
  • 4篇钱敏
  • 4篇丁建辉
  • 4篇沈茜刚
  • 3篇甘华磊
  • 3篇顾雅佳
  • 2篇岳磊
  • 2篇张灵
  • 2篇许玲辉
  • 2篇戴波
  • 2篇程竞仪
  • 2篇王朝夫
  • 2篇刘伟
  • 1篇胡晓欣
  • 1篇刘芮
  • 1篇孔蕴毅
  • 1篇金东虎

传媒

  • 13篇肿瘤影像学
  • 3篇当代医学
  • 3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现代泌尿外科...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 1篇磁共振成像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8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交界性卵巢Brenner瘤1例
2014年
资料 患者,女性,82岁,已婚已育。患者半月前因少量阴道流血在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右附件包块",本院门诊以"附件包块"收治入院。体格检查:下腹部稍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下腹部扪及平脐肿块。妇科检查:右附件可及肿块最大径约15 cm,活动尚可,稍有压痛;左侧附件无异常。患者肿瘤指标未见明显异常。
付梦瀛刘晓航周良平
关键词:卵巢BRENNER瘤交界性附件包块阴道流血妇科检查肿瘤指标
肝脏快速容积采集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血管生成对照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肝脏快速容积采集技术(LAVA)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并结合病理初步分析前列腺病变与血管生成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各40例的MRI表现,术前均行MRI常规平扫和LAVA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灶LAVA动态强化特征并获得TIC,分析其参数变化,同时对证实的病理标本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测定。结果:病变TIC分为3型:Ⅰ型为缓慢强化型,Ⅱ型为平台型,Ⅲ型为速升下降型;Ⅰ型多见于前列腺增生,Ⅱ型既可见于前列腺癌,又可见于前列腺增生,Ⅲ型以前列腺癌为主。前列腺癌组病灶强化峰值时间早于前列腺增生组,强化程度和强化率均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均P<0.05)。前列腺癌组MVD值及VEGF表达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均P<0.05)。结论:LAVA动态增强扫描强化特征有助于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且能反映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血管生成的不同状况。
陈龙兴金东虎唐震程鸣李跃华李晓兵盛友华金纪忠黄锋戴群花陈凤光吴世明旷小春刘晓航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前列腺增生
继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分析继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继发性肾上腺淋巴瘤21例,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15~78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6例既有MRI也有CT检查,15例仅有CT检查。观察其CT和MRI表现并与临床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1例均为继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其中B细胞来源19例,T细胞来源2例;12例单侧、9例双侧。肿瘤最大径2cm~13cm,中位数6.5cm。肿瘤最大径≤5cm者12个中8个呈肾上腺肿大并保持其轮廓的表现;肿瘤最大径≥10cm者5个,呈长椭圆形3个,不规则形2个;MRI冠状位检查8个中6个呈三角形。与正常肌肉相比,CT平扫呈稍低密度10个、等密度12个;MR平扫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0例28个有增强扫描,轻度强化24个,中度强化4个。肿瘤内部强化均匀者13个,稍不均匀者13个,不均匀者2个。7例8个伴有同侧肾脏的直接侵犯,其中4侧肿瘤最大径≥10cm,表现为肿瘤包绕肾上极、肾门或相邻的血管。结论继发性肾上腺淋巴瘤多为B细胞来源NHL,常表现为肾上腺区均质或稍不均质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轻度强化。肿瘤小者多保持肾上腺形态,肿瘤大者易包绕同侧肾脏和相邻血管。
周良平彭卫军丁建辉刘晓航王朝夫毛健沈茜刚钱敏
关键词:淋巴瘤肾上腺肿瘤X线计算机
前列腺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和诊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0年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是目前唯一能够无创地检测活体组织的水扩散特性的改变,反映分子水平的病理生理过程的检查方法。就前列腺DWI技术及其在前列腺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优势与限度,以及前列腺DWI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刘晓航周良平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前列腺癌
十二指肠管状绒毛状腺瘤的CT表现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管状绒毛状腺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例伴局灶癌变)的临床和CT资料。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59-76岁,中位年龄61.5岁。结果本组12例均发生于十二指肠降部,为局部结节或软组织肿块,最大径8-37 mm,平均(17.5±8.8)mm,2例伴局灶癌变者最大径分别为37和18 mm。10例边界清晰、2例边界欠清。12例均无浆膜面累及,周围无明显肿大淋巴结。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11例中度强化、1例伴局灶癌变病例呈较高程度强化。6例伴胆管系统扩张(5例轻度、1例中度),其中4例同时伴胰管扩张。结论十二指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好发于十二指肠降部,多表现为边界清楚、中度强化结节影,邻近乳头区可引起胆管轻度梗阻,瘤体大或强化明显者提示恶变可能。
周冰妮刘晓航黄丹周良平彭卫军
关键词:十二指肠计算机断层扫描
CT显示胃癌病灶体积、强化程度、病理指标与胃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分析CT显示胃癌病灶体积、增强前后强化差值、组织分化程度、免疫组化指标与胃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CT征象及病理指标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前CT图像,测量CT图像上病变体积、增强前后强化差值,术后评估病变的分化程度,p53、Ki-67、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水平及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按是否有胃周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转移组与无转移组在CT显示胃癌病灶体积、强化差值及病理指标方面的差异。应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筛选以上参数中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并对独立因素与转移淋巴结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对计量预测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出最佳预测界值。结果 36例患者手术证实胃周淋巴结转移,余21例未见淋巴结转移。转移患者病灶的CT体积[(33.0±25.0)cm3]显著大于无转移患者[(33.0±25.0)cm3 vs.(6.4±4.4)cm3,P<0.05],但两者强化差值无显著差异。淋巴结转移患者病变的EGFR阳性率(24/36)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9/21)(P<0.05),但两者Ki-67和p53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表明,仅有肿瘤体积及分化程度可作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且肿瘤体积与转移淋巴结数量呈显著正相关,6 cm3为肿瘤体积对转移淋巴结的最佳预测界值(灵敏度100.0%,特异度87.5%)。低分化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数也显著高于中分化患者(P<0.05)。结论 CT上胃癌病灶体积及组织分化程度与胃周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相关性,可能有助于提高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
刘晓航周良平彭卫军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胃癌淋巴结转移
胰腺癌肉瘤1例被引量:1
2014年
患者男性,74岁。上腹部不适伴餐后胃区胀痛半月余。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伴餐后胃区胀痛,自行口服健胃消食片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在当地医院超声检查提示肝脏占位,CT检查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肿瘤标记结果如下, CA199:46.88 U/mL;CA242:23.54 U/mL;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87.42 ng/mL;余未见异常。
姜婷婷刘晓航顾雅佳彭卫军
关键词:癌肉瘤上腹部不适健胃消食片CA199CA242肝脏占位
早期胃癌的诊断:轴位与MPR的对照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评价水充盈法MDCT的MPR重建技术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术前采用水充盈法MDCT腹部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随后1.5mm层厚,1mm间隔薄层重建结合多平面容积重建技术(MPR),评价MPR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及T分期的准确性并与5mm薄层轴位图像比较,结果与病理对照。结果 (1)早期胃癌的MPR检出率为86%(24/28),T分期准确率为75%(21/28);5mm薄层轴位图像为32%(9/28),T分期准确率为29%(8/28)。两者在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及T分期准确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8例早期胃癌MDCT表现:①18例胃病变区显示多层结构,其特征性表现为不规则增厚、强化的胃壁伴溃疡,代表粘膜下层的低密度带存在且不强化(15/18);不典型表现为代表粘膜下层的低密度带有强化(2/18)。②10例胃病变区显示单层结构,其常见表现为胃壁局限性隆起性病灶(3/10);胃壁略见增厚伴溃疡(3/10);不常见表现为胃壁略僵,壁增厚不明显伴或不伴粘膜面不规则(3/10);以及胃壁未见明显异常(1/10)。③胃壁显示多层结构时,病灶区强化方式常表现为病灶区动脉期强化较门脉期明显(12/18),其次为病灶区门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6/18);胃壁仅显示单层结构时,病变区常表现为与正常胃壁同步强化(7/10)或动脉期强化较门脉期明显(3/10)。结论 MDCT的MPR重建技术能够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及T分期的准确性。
许玲辉吴坚钱敏徐黎明胡晓欣刘晓航彭卫军
关键词:胃肿瘤T分期多层螺旋CT
特殊类型胃癌的CT表现被引量:1
2010年
近年来,随着技术条件的进展,CT在胃癌检测和肿瘤分级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已成为胃癌诊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特殊类型的胃癌,如浸润性胃癌、钙化性胃癌、残胃癌及多原发癌等,其CT表现、临床及病理特征与常见胃癌类型不尽相同,但在胃癌总发病数中占有一定比例,需引起放射科医生的注意,
刘晓航彭卫军
关键词:胃癌诊断CT表现放射科医生肿瘤分级多原发癌病理特征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MRI表现被引量:46
2011年
目的评估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MRI形态及动态增强表现,提高对DCIS的认识,为早期发现及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影像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行乳腺MR检查的纯DCIS44例,DCIS伴微浸润27例,共71例,将其分成N1(乳腺纯DCIS)和N2(DCIS伴微浸润)2组。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所有可疑病灶定义为斑点状(直径〈5mm)、肿块和非肿块3类。描述病灶形态特征(MI=斑点状,M2=线样、线样导管样,M3=导管分支样,M4=段样,M5=局灶性,M6=区域性,M7=弥漫性,M8=肿块)和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TIC,I型:持续七升型,Ⅱ型=平台型,Ⅲ型=廓清型,1V=与腺体同步强化)。应用X。检验对病灶的形态学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1例共检出73个DCIS病灶。4个(5.5%)为斑点状病灶,64个(87.7%)为非肿块样病灶,5个(6.8%)为肿块样病灶。在64个非块样强化的病灶中,M3、M4、M5、M6分别有15、34、9和6个,其中以M3、M4最常见;在N1组(45个)中M3、M4、M5、M6分别有7、21、7和3个;N2组(28个)分别有8、13、2和3个;2组形态学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个非块样强化的病灶中31个内部不均匀强化,M3、M4均占35.5%(11/31);26个簇状小环状强化,M4占88.5%(23/26);网状强化4个;丛状强化2个;均匀强化1个。5个肿块样病灶中,N1组3个,N2组2个;4个形态呈分叶状;4个边缘毛刺,1个边缘光整;5个肿块均为不均匀强化。可绘制TIC的25个病灶中I型8个,Ⅱ型11个,Ⅲ型3个,Ⅳ型3个。结论DCIS的典型形态表现为M3、M4,其中以段样分布的成簇小环状强化最具特点。DCIS的TIC常表现为I型和Ⅱ型。
许玲辉彭卫军顾雅佳李瑞敏刘晓航汪晓红毛健唐峰丁建辉
关键词:导管乳腺磁共振成像图像增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