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东
- 作品数:29 被引量:8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携带LacZ的腺病毒载体在牵引骨痂局部转染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表达
- 2007年
- 目的:利用小鼠胫骨牵引成骨动物模型,在牵引成骨过程中局部给予携带了LacZ的腺病毒载体后观察其表达情况,以探讨基因治疗促进骨折愈合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10/2006-01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完成。①实验分组:取雄性8周龄CD-1小鼠2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②实验方法:所有小鼠接受左胫骨中上段骨干横行截骨安置特制延长外固定架,胫骨牵引过程包括5d静止期,10d牵引期,牵引速率为0.1mm/次,2次/d,共0.2mm/d。牵引期第7天实验组牵引骨痂局部注射5μL携带了LacZ的腺病毒载体,对照组局部注入等量未含LacZ腺病毒液。③实验评估:注射后第3天麻醉后杀取动物,采集左胫骨标本,分别作组织学检查和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纳入小鼠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在牵引第10天,牵引骨痂中纤维间区形成,两端的新生骨由骨折两端中心生长延伸。骨髓腔内外可见大量新生骨形成。X-Gal底物染色显示,在实验组新生骨组织内可见大量细胞呈阳性染色;而对照组未发现阳性染色细胞。结论:在牵引成骨过程中,骨痂局部注射携带LacZ的腺病毒,能成功转染局部的成纤维细胞及成骨细胞,并表达LacZ基因,为临床应用基因治疗促进骨牵引延长或骨折愈合提供可行性。
- 刘振东徐诣张朝跃苗杰钟杰林刘清
- 关键词:牵引成骨骨痂
- Ⅱ型漂浮膝损伤的治疗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 探讨Ⅱ型漂浮膝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并观察其疗效。方法 总结42例Ⅱ型漂浮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41例42个下肢采取手术治疗并选用合适固定方式,股骨单骨固定1例,胫骨股骨同时固定41个下肢。结果 随访36例,时间5个月-7年,平均15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95°,总优良率为30.6%。结论Ⅱ型漂浮膝损伤由于累及到关节,关节功能预后较差,但仍应积极手术对同侧胫骨股骨予以坚强固定,待骨干稳定后行关节功能锻炼和处理关节内损伤。
- 张朝跃吴家文吴松刘振东
- 关键词:漂浮膝骨折固定术
- 2型糖尿病大鼠骨痂内Osx、Dlx5表达变化与骨折愈合被引量:1
- 2015年
- 背景:研究表明Osx、Dlx5等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骨折愈合障碍可能存在一定关系。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大鼠牵引骨痂中Osx、Dlx5表达变化与骨折愈合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8周龄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8只)高糖高脂饲料喂养8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制作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喂普通大鼠饲料予以同样剂量柠檬酸腹腔注射。2组大鼠同时建立骨折牵引模型,定期延长外固定架,牵引模型建立后15 d处死大鼠并收集血液标本检测生化指标,X射线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取左胫骨骨痂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检测骨痂组织中Dlx5、Osx蛋白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X射线摄片结果:实验组牵引骨痂较对照组明显减少,骨痂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的微骨柱明显减少;初始基质前沿浅染。而骨痂的组织学定量分析则显示:实验组新生骨痂的形成面积较对照组减少而骨折近端脂肪细胞数量增多(P<0.01)。QPCR检测则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骨痂组织中Osx表达降低(P<0.05),Dlx5表达降低(P<0.05)。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较正常大鼠明显减慢,可能与2型糖尿病Osx、Dlx5表达降低具有相关性。
- 刘振东蔡绪王魁向张远军刘志涛
- 关键词:骨组织构建骨折愈合2型糖尿病OSX骨痂
- 牵引成骨与小鼠早期骨折愈合被引量:1
- 2009年
- 背景:牵引成骨技术治疗四肢骨缺损和发育不良等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有关骨延长区新骨的成骨方式,目前尚存在争议。目的:观察小鼠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与成骨方式有关的骨基质蛋白组织学与基因水平的表达,论证在外界牵张力的作用下骨折愈合方式。设计、时间及地点:组织学和蛋白基因检测,于2007-08/12在中南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8周龄雄性CD-1小鼠36只,体质量25~30g,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接受左胫骨中上段骨干横行截骨,安置特制延长外固定架,胫骨牵引过程包括5d静止期,12d牵引期和70d固塑期,牵引期的牵引速率为0.1mm/次,共0.2mm/d。术后于5,9,13,17,24,31d采集左胫骨标本,分别作组织学检查和骨基质蛋白mRNA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小鼠胫骨牵引成骨模型骨折端组织学变化。②小鼠胫骨牵引成骨骨痂内各种基质蛋白mRNA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结果:组织学检查显示:静止期其修复过程基本与骨折愈合相似;牵引期,被牵引骨痂显示3个典型的生物力学功能区:纤维间区,初始骨基质前沿和微骨柱形成区;固塑早期,牵引骨痂骨性愈合。mRNA检测显示:Ihh在牵引后的第4天可检测到表达,静止期及牵引后期无明显表达。Ⅱ型胶原从截骨后第5天即可检测,直到固塑期1周,但其mRNA表达逐渐减弱,到固塑期第2周即停止表达。X型胶原的表达在牵引期第4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步下降。骨钙素在截骨第5天尚不能被检测,其mRNA的表达在牵引后期和固塑期早期达高峰。结论:胫骨牵引静止期软骨内成骨和膜内成骨同时存在,但在机械牵张力作用下转为以膜内成骨为主的成骨过程。
- 刘振东钟杰林高敏伟刘清徐诣刘波
- 关键词:牵引成骨软骨内成骨膜内成骨INDIANHEDGEHOG
- 显微内镜椎间盘髓核切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脊柱显微内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总结应用脊柱显微内镜经脊柱旁正中入路治疗18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3个月,依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1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4.40%。结论应用脊柱显微内镜经脊柱旁正中入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少和恢复快的优点,能够有效地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是一种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新的微创方法。
- 张朝跃张克祥刘振东刘利刘波
- 关键词:MED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摘除术
- 骨基质蛋白在小鼠胫骨牵引成骨过程中的表达
- 2004年
- 目的探讨小鼠胫骨牵引成骨动物模型,并检测骨基质蛋白在牵引成骨过程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8周龄雄性CD-1小鼠36只,接受左胫骨中上段骨干横行截骨,安置特制延长外固定架,胫骨牵引过程包括5天静止期,12 d牵引期和70 d固塑期,牵引速率为0.1 mm/Bid, 共0.2 mm/d。术后于不同时间点分组采集左胫骨标本,分别作组织学检查和骨基质蛋白mRNA检测。结果组织学检查显示静止期其修复过程基本与骨折愈合相似。牵引期,被牵引骨痂显示三个典型的生物学功能区:纤维间区,初始骨基质前沿和微脊柱形成区。固塑期早期,牵引骨痂骨性愈合,第10周骨髓腔再通,新生骨再塑基本上完成。mRNA分析显示在牵引成骨早期,软骨内成骨及膜内成骨同时发生。牵引中期以后软骨内成骨逐渐减少,而转为以膜内成骨为主的成骨过程。结论通过对骨基质蛋白及相关蛋白的分析,结果表明牵引成骨与骨折愈合过程不同。早期软骨内成骨和膜内成骨同时存在,但在机械牵张力作用下转为以膜内成骨为主的成骨过程。该研究亦证实小鼠胫骨牵引成骨过程与人体及其他动物模型基本相同,可作为一种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骨再生和修复的在体动物模型。
- 刘振东张朝跃詹瑞森彭耀庆张迪华苗杰
- 关键词:骨基质蛋白牵引成骨软骨内成骨膜内成骨小鼠
- 脊柱显微内镜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附129例报告)被引量:13
- 2005年
- 目的探讨脊柱显微内镜(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spinalstenosis,LS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脊柱显微内镜手术治疗LSS患者129例,其中中央型34例,神经根型35例,侧隐窝型50例,混合型10例。按不同类型分别行椎管减压、神经根管扩大及侧隐窝减压术。结果术后129例各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平均随访6.9个月。按NAKAI分级,优:87例,良:38例,可:4例,优良率96.9%。中央椎管型、侧隐窝型、神经根型椎管狭窄3者疗效差异无显著性。3者与混合型椎管狭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该术式清晰地显露神经根受压情况,从减压的范围、对脊柱的稳定性及临床疗效上看都是可行的,但对混合型椎管狭窄患者的选择上要慎重。
- 张朝跃刘波刘振东
- 关键词:内镜腰椎管狭窄显微手术脊柱
- 2型糖尿病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Dickkopf-1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成骨活性的关系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mellitus,T2DM)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生长活性及成骨分化能力,以及Dickkopf-1(DKK-1)蛋白在BMSCs诱导成骨过程中的表达水平,探讨T2DM对BMSCs成骨活性的影响及其与DKK-1表达的关系。方法:提取并分离T2DM造模大鼠BMSCs,进行体外培养与成骨诱导,并将其分为T2DM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BMSCs增殖活性;采用膜联蛋白V(annexin V)-异硫氰酸荧光素(fl 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碘化吡啶(propidium iodide,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及ALP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BMSCs中ALP表达水平;采用茜素红染色与矿化结节定量法分析BMSCs成骨分化程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RT-PCR)法检测大鼠BMSCs中核心结合因子a1(core binding factor alphal 1,Runx2)和DKK-1的表达。结果:T2DM组大鼠BMSCs增殖活性比正常对照组弱,细胞凋亡增加(均P<0.01);BMSCs成骨诱导过程中,T2DM组大鼠ALP表达量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且钙结节形成减少,Runx2表达下调(均P<0.01);T2DM组BMSCs中DKK-1蛋白和mRNA表达上调,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DKK-1蛋白和mRNA表达与Runx2的表达升高有关(均P<0.01)。结论:T2DM造模大鼠BMSCs的生长活性及成骨分化潜能受损,这可能与BMSCs中DKK-1表达升高有关。
- 李嫣刘志涛仝昭宸黄河清刘振东
- 关键词:2型糖尿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 2型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障碍与体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变化被引量:2
- 2014年
- 背景:近年来,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在骨组织领域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而糖代谢紊乱是引起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体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与糖尿病骨折愈合障碍的关系。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2组,实验组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对照组正常饲养。糖尿病模型制备成功后,所有大鼠建立左胫骨骨折牵引成骨模型,胫骨延长0.3 mm/d,持续14 d。结果与结论:牵引结束后,X射线摄片显示实验组糖尿病模型大鼠骨折断端之间牵引骨痂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减少;骨痂组织学检查表现为微骨柱排列紊乱,初始基质前沿浅染。ELISA法检测实验组血清和双侧骨痂组织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骨钙素明显降低(P<0.01)。提示2型糖尿病大鼠骨折牵引骨痂生成障碍,而骨组织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水平增高可能是导致2型糖尿病骨折愈合障碍的原因。
- 刘振东刘亚江高敏伟黄祖发廖小军石磊
- 关键词:2型糖尿病骨折愈合牵引成骨术骨钙素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 大鼠骨髓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核结合因子α1表达增龄性变化与增龄性骨折愈合障碍被引量:3
- 2009年
- 背景:有报道随着年龄的增加,骨折愈合的难度加大,可能是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脂细胞、成骨细胞等时的基因调控不同,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以及核结合因子α1在增龄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与核结合因子α1基因的增龄性表达变化与增龄性骨折愈合障碍的联系。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0/2008-02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完成。材料:随机选取雄性3月龄及23月龄SD大鼠各6只,分为高龄组(23月龄)和低龄对照组(3月龄),每组各6只。方法:所有动物左下肢胫骨处安装自制微型外固定延长支架并行中上段横行截骨。术后第2天始每日延长牵引外固定架2次,0.20mm/次,牵引期为14d。术后第15天处死大鼠,无菌条件下分离采集左胫骨标本。主要观察指标:骨折影像学、组织学检查;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与核结合因子α1mRNA的表达。结果:所有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骨折断端间影像学检查,低龄对照组骨折断端间大量骨痂产生,成骨显著强于实验组;组织学检查,低龄对照组各实验动物均有大量骨痂生长,膜内成骨显著;而老龄组骨痂生长存在明显减弱,断端间仅为纤维连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查,低龄组大鼠骨髓中核结合因子α1mRNA表达明显强于高龄组,而高龄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mRNA表达则较为显著,且两组间该两种因子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不同年龄组大鼠骨折愈合情况存在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骨折愈合能力下降;大鼠骨髓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mRNA与核结合因子α1mRNA表达水平随年龄增加发生相应变化,提示该两种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与增龄性骨折愈合障碍存在联系。
- 刘振东陶建春徐诣张朝跃高敏伟
-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PPAR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