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晋波
- 作品数:38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 春秋秦文化的“周化”及其文学的发生被引量:3
- 2011年
- 秦人早期偏处"中国"西陲的陇上地区,文化落后,后来在与周人持续的政治接触中,其文化获得发展契机。从西周中期的物质层面到春秋早期的精神层面,秦人对西周礼乐文化的认同和学习,即"周化"进程逐渐深入,编修《秦记》、自许"诸夏"就是显证。春秋中后期,秦人的"周化"努力达到顶峰,于本民族粗砺质朴的固有气质中融入了大量礼乐文化因素,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春秋秦文化。具有显著"周化"特质的春秋秦文化是此期秦文学生成的基本文化语境,同周人持久的文化接触和华夏民族认同则是其文学发生和变化的内在动因。
- 倪晋波
- 关键词:秦文化文化语境
- 秦诗风貌被引量:1
- 2010年
- "秦诗"是指春秋时代的秦人之诗,包括传世已久的《秦风》十诗、出于地下的《石鼓文》和《秦公大墓石磬铭文》等韵文。它在内容上偏重对上层阶级的描述,对秦地的自然风貌也有细致刻画,而对民间的抒写稍显单薄。但对秦人内心世界的表现却非常丰富:既展现了民族群体心理,也描绘了个体人物胸臆;既有壮怀激烈,也有婉转深致;既展露出爽朗豪迈之气,也蕴藉了凄切缱绻之风。秦诗在艺术表现上,既有寻常平直之处,又有婉转入神之笔;在审美风格上,既有整饬的形式美,又有缥缈的意境美。秦诗的总体风貌可概括为:气象激越而苍凉,笔致沉静而灵动。
- 倪晋波
- 关键词:秦诗艺术风貌
- 桑梓风雅、地方诗史与国家政教——论清代江苏郡邑诗话的价值变奏被引量:1
- 2018年
- 江苏是清代郡邑诗话编撰的重镇,一般认为属于该地区的郡邑诗话共有5种,即阮元《广陵诗事》、单学傅《海虞诗话》、李福祚《昭阳述旧编》、顾季慈《蓉江诗话》和徐传诗《星湄诗话》。论者据清末报刊《益闻录》,辑出一部新的江苏郡邑诗话《东洲诗话》,其作者是海门人沙仁寿。这些诗话搜求本邑耆旧之诗,裒辑乡贤之事,以恭敬乡曲桑梓之意,导提乡邦风雅之流,具有突出的地域性,是清代江苏地方诗史的重要资料。另一方面,诗话编纂者们还特别强调本邑儒士之端行、名将之忠烈、节妇之贞行等,其在建构地域诗史的同时,显示了跨地域的共通性,即注意贯通地方文化传统和国家政教诉求,这呼应了清代主流的诗学思想,表明清代江苏郡邑诗话建构的"小传统",其终极指向是"大传统"。
- 倪晋波佘志敏
-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图书馆藏《本科文学史》刍言(提纲)
- 倪晋波
- 文化接触、民族认同与秦诗的发生
- 2011年
- 引言'秦诗'之称,古已有之,皆谓《诗经·秦风》。在本文中,它指春秋时代的秦人之诗,包括传世已久的《秦风》十诗和出于地下的《石鼓文》以及《秦公大墓石磬铭文》等韵文。秦之出土文献以《石鼓文》为最早。郭沫若先生说:'《石鼓文》是诗,……它在诗的形式上是每句四言,遣词用韵、情调风格都和《诗经》中先后时代的诗相吻合。
- 倪晋波
- 关键词:韵文四言诗秦人
- 出土文献与刘勰“秦世不文”论的再审视
- <正>一、秦文学、秦代文学与秦国文学20世纪上半叶,随着"文学史"概念的引入和中国文学史写作的兴起,秦文学也进入了研究视野。刘大杰先生在完成于1939年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中,设《秦代文学》专章,简要论述了秦统一...
- 倪晋波
- 文献传递
- 论《昔昔春秋》的戏编、奇构与“中体日用”被引量:1
- 2021年
- 《昔昔春秋》是日本江户中期名儒中井履轩根据中日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汉文小说。其在“追随汉本土文学”的过程中,凸显了“中体日用”的特征以中国经注的体制,重构民族故事;以中国文史的内容,敷衍遗逸意蕴;以中国儒学的价值,规讽当世教化。该文不惟是中井履轩“克肖盲史”的戏编和奇构,也是其独特的知性转换的文学呈现,更是日本汉文学史上别具“中国特色”的妙品。
- 倪晋波
- 关键词:日本汉文学
- 新辑《东洲诗话》:古典郡邑诗话的新形态及其近代转向
- 2019年
- 江苏海门人沙仁寿所作《东洲诗话》,连载于清末报刊《益闻录》,主要录存、评论清代中后期南通地区诗人、诗作、诗事,是晚近报刊诗话中罕见的长帙。该诗话因诗存人、依诗申论,兼载文坛故实;其诗学主张远绍王士禛、推重沈德潜、近宗袁枚,既慕慷慨深沉,又尚清雅超逸;其所收《梅花二十咏》、“秋柳唱和”等诗歌、诗事,既有赓续乡邦诗史之功,亦有裨补古典文学史之益。《东洲诗话》例属郡邑类,但其连载于报章,昭示了古典郡邑诗话新的存在形态;其所录《戒鸦片诗三十首》等诗,是作者时代关怀的切证,彰显了古典郡邑诗话在内外交侵的近代从文士案头走向普罗大众、贯通乡邦诗史与国家鼎革的新貌。
- 佘志敏佘志敏
- 出土文献与“秦世不文”论的终结
- 2011年
- 近数十年来,东周时代的秦出土文献骤增,为秦国文学乃至重新认识秦文学提供了可能。根据目前的资料,东周时代的秦文学大致经历了春秋时期(襄公至哀公)、战国早中期(厉公至武王)以及战国后期(昭襄王至秦王政)三个发展阶段。春秋秦文学是西周礼乐文化与秦嬴勇武激越的民族精神相交融的产物,可谓"礼乐文学"。战国早中期的秦国建立起以法为尊的单一文化体系,养成任法、功利的文化精神,薄于艺文。战国后期,外来文化因素增多,秦文学具有显著的"国际主义"特色,可谓"诸子文学";"民间文学"也是此期秦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作品具有显著的文学史价值。所谓"秦世不文"应重新加以审视。
- 倪晋波
- 关键词:出土文献文化
- 最后的瞻望——《左传》人物濒亡心理描写初窥被引量:1
- 2002年
- 《左传》人物在死亡之前的绝望、忏悔、矛盾、决然、焦虑等心态 ,一方面反映了人物迥然的个性特征 ,另一方面则折射了春秋时代的价值追求并肇造了“舍身取义”的中国古典生命观。作者在刻画人物濒亡心理时所运用的以言行传心、悬想代言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手法 。
- 倪晋波
- 关键词:《左传》文学创作心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