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础
- 作品数:11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抗战时期的《飞机洋狗》事件与大后方学潮被引量:1
- 2003年
- 侯德础
-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大公报》学潮民主运动
- 西部地区两次开发的历史扫描被引量:1
- 2001年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了以西南为重心的大后方经济开发,以內迁的工矿企业和高等院校为基础,发展了西部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出于防范外敌入侵的忧患意识,又进行了著名的三线建设。这两次西部地区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虽不同于今日的西部大开发,但毕竟为它铺垫了基石,积累了经验。
- 侯德础
-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 浅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四川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 2009年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四川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背景、基本状况、过程、意义和局限性等都和全国范围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四川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向东侯德础
- 关键词:院系调整
- 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与中国西部科学院被引量:12
- 2000年
- 30 年代初,深受“五四”民主与科学精神影响和日本帝国主义觊觎中国野心刺激的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在创办民生轮船公司、经营北碚峡区等事业初成之际,不惜斥巨资、耗精力、费心血,首创民营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并将管理民生公司的成功经验运用于科研机构,使该院于艰苦条件下仍在理化、地质、农林、生物等领域和科普方面成果卓著。
- 侯德础赵国忠
- 关键词:卢作孚
-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四联总处的工矿贴放政策被引量:5
- 1997年
- 成立于抗日战争初期的四联总处,积极推行战时工矿贴放政策,以利用国家行局的资金来配合国民政府工矿战略重心的转移和推动西部地区工矿业的发展,对增加战时经济力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刘祯贵侯德础
- 关键词:抗日战争四联总处贷款
- 抗战时期国统区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尝试
- 2002年
- 民国以来,我国专科以上学校招收新生,一向是由考生分别投考,各院校自行办理考试及榜示事宜。1932年以前,完全是由各高校自主确定招生人数、自主命题、自行评卷、自定录取标准和录取新生,政府概不加干涉。有人将这种高考制度称为“高等学校自行招考模式”。这种模式的长处是有利于各高校突出自身特点,自主选拔适宜本校的考生,有利于特殊人才的脱颖而出。但是,这种考试的弊端也同样明显:就社会而言,因为是各院校单独组织招生考试,单独命题,从而使试卷的知识结构、题型结构和难易程度很难掌握,这就不能保证各院校在选拔新生时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
- 侯德础
-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统区高校教育制度
- 略论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被引量:11
- 2006年
- 抗日战争后期于1943年11月正式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我国大、中学生在国民党战场战局危殆的紧急关头毅然大批入伍从军的群众运动。这一运动由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亲自发动,经国民党、三青团、政府兵役机关和教育部门的努力推进,迅速形成知识青年入伍当兵的热潮,不仅使抗日军队尤其是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获得了大批有知识的生力军,也使中国的兵役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 侯德础
- 关键词:抗战后期知识青年
-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的中国高等教育刍论
- 2000年
- 中国的高等教育源远流长,据古籍记载,自夏、商、周以还,我国便不仅有了学校,而且还有了大学和小学的分别。《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日校,殷曰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以明人伦也。”该篇还进而解释道:“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显然,当时的学校既是识文习射,培养文武人才的机构,也是尊养老人和进行祭礼活动“明人伦”的场所。另据《礼记·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日辟雍,诸侯曰泮宫。”可见西周时代已有了小学和大学,周天子所办大学叫“辟雍”;诸侯所办者则称“泮宫”。此类学校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两宋、元代、一直到明、清,虽然其名称有过庠序、辟雍、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等多种变化,却一直是为历朝统治者培养官吏和各种专门人才的场所。它们和始于唐代,兴于宋代的民间书院一道,构成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教育制度。
- 侯德础
-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规模学制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制度
- 析20世纪50年代四川院系调整
- 2010年
- 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四川的院系调整在背景、调整前四川高校的基本状况、调整的过程、意义和局限性等都和全国的院系调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四川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 向东侯德础
- 关键词:高等教育院系调整
- 高校内迁与战时西南科技文化事业被引量:5
- 1998年
- 高校内迁与战时西南科技文化事业侯德础张勤抗战时期,濒于战火的几十所国立、省立和私立的高等院校络绎内迁,形成了我国教育史上一次自东向西的院校大转移,成千上万的专家教授、职员工友和莘莘学子,为保存我国高等教育之精华,千里辗转,共赴国难,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教...
- 侯德础张勤
- 关键词:高校内迁抗战时期科技文化西南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