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佘跃惠

作品数:123 被引量:659H指数:15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1篇期刊文章
  • 22篇专利
  • 7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0篇石油与天然气...
  • 11篇生物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化学工程
  • 5篇天文地球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30篇油田
  • 23篇采收率
  • 21篇原油
  • 17篇微生物
  • 16篇原油采收率
  • 14篇油藏
  • 14篇采油
  • 13篇本源微生物
  • 12篇堵水
  • 12篇降解
  • 10篇驱油
  • 9篇生物采油
  • 9篇提高原油采收...
  • 9篇微生物采油
  • 8篇油井
  • 7篇生物降解
  • 7篇酸化
  • 6篇生物表面活性...
  • 6篇降解菌
  • 6篇降粘

机构

  • 83篇长江大学
  • 34篇江汉石油学院
  • 14篇中国石油大学...
  • 1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0篇中国石油天然...
  • 6篇俄罗斯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石油化工...
  • 5篇青海油田
  • 3篇武汉大学
  • 3篇华中理工大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北京航空航天...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邵阳学院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青海石油管理...
  • 1篇河北理工大学

作者

  • 122篇佘跃惠
  • 38篇张凡
  • 26篇舒福昌
  • 22篇向廷生
  • 20篇喻高明
  • 17篇周玲革
  • 16篇董浩
  • 14篇王正良
  • 14篇易绍金
  • 9篇王正良
  • 9篇孔淑琼
  • 9篇冯庆贤
  • 8篇张小平
  • 8篇倪方天
  • 8篇张忠智
  • 8篇郑延成
  • 7篇薛锋
  • 6篇梅博文
  • 6篇李向前
  • 5篇李飞

传媒

  • 13篇石油天然气学...
  • 8篇化学与生物工...
  • 7篇钻采工艺
  • 5篇石油钻采工艺
  • 5篇江汉石油学院...
  • 5篇长江大学学报...
  • 4篇生物技术
  • 3篇化学工程师
  • 3篇油田化学
  • 2篇石油学报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断块油气田
  • 2篇河南石油
  • 2篇油气地质与采...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2篇长江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化工科技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天然气工业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9篇2007
  • 3篇2006
  • 19篇2005
  • 5篇2004
  • 5篇2003
  • 5篇2002
  • 6篇2001
1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O_2潜在增稠剂苯乙烯醋酸乙烯酯二元共聚物的设计与合成被引量:16
2011年
以偶氮二异丁氰(AIBN)为催化剂,根据自由基反应机理合成低分子量的聚醋酸乙烯酯调聚物,并以此为大分子引发剂,与苯乙烯发生聚合生成二元共聚物。分别使用红外及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其分子结构。苯乙烯醋酸乙烯酯二元共聚物将有望成为一种高效、低成本、无污染的二氧化碳增稠剂,提高二氧化碳驱油效率。
沈爱国刘金波佘跃惠舒福昌王正良
关键词:聚醋酸乙烯酯聚苯乙烯二元共聚物
孔店油田本源微生物驱油先导试验研究被引量:24
2005年
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利用油藏中已存在的各种细菌(本源微生物),以注水井近井地带剩余油为碳源,补充微生物基本营养物并混以空气,激活油藏中的有用菌,使之大量繁殖和代谢,并利用其降解原油、产生驱油剂、改善油藏生态系统和油水性质,以增强剩余油的流动性能,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该技术与目前多用的外源微生物采油技术有较大差别.大港油田孔二北断块为稠油、底水、高孔和高渗且无产能接替的断块,在油藏地质研究、开发状况和生化参数分析以及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在该断块注入混气营养物的试验方案,进行了为期近3a的现场试验.现场动态监测与生产动态跟踪结果表明:①注水井近井地带和油层深部有用的本源菌已被激活,其数量较试验前增加3~7个数量级;甲烷代谢速率较试验前增加了4~78倍,代谢产物增加16~208倍;硫酸盐还原速率增加,但没有硫化氢产生.②原油和地层水性质有所改善.③单井日产油量和气量增加(截至2005年2月累计增油17 866t).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孔二北断块的成功应用对国内处于高含水阶段老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冯庆贤杨怀军Nazina T N王建强佘跃惠倪方天
关键词:代谢产物
两性聚合物选择性堵水初探被引量:11
1992年
通过室内岩心模拟试验,初步评价了两性聚合物JHA_1、JHA_2、JHA_3、JHA_4的选堵性能。结果表明,在岩心渗透率98.7~987.0×10^(-3)μm^2内,其堵水率均大于85%。堵油率在10%左右,经150倍孔隙体积倍数水冲刷后,堵水率仅下降0.2%~0.4%,而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却下降1%。说明两性聚合物堵剂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耐水冲刷,有效期长,适于中低渗透率砂岩地层油水同层堵水。
佘跃惠杨志冰
关键词:堵水油井
一种酸化剂组合物
一种酸化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含有组分A、组分B、组分C、组分D和水,所述组分A选自HCl、磷酸、HNO<Sub>3</Sub>、有机羧酸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组分B为HF或能够产生HF的化合物,所述组分C为有机胺膦...
郑延成佘跃惠周爱莲李克华
文献传递
七个泉油田原油的生物降解及配伍条件选择被引量:1
2011年
对青海七个泉油田原油进行了微生物降解试验,通过研究原油降解率、培养液表面张力、样品粘度以及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各组分在原油中降解前后相对含量的变化,分析比较了不同原油在不同菌种与不同培养基配伍时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试验所用菌种对原油均具有较好降解作用。色谱分析表明,经微生物作用后,原油中族组分的相对含量发生较大变化,饱和烃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百分含量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分别增加或减少。在试验条件中,Bjbios菌种与培养基①的配伍降解原油效果更佳。
孔淑琼佘跃惠易绍金王正良黄晓武
关键词:微生物降解降解率七个泉油田
聚驱后油藏产多糖微生物多样性与功能分析
2012年
通过16SrDNA克隆建库方法对大庆北二西油藏微生物调剖过程中和调剖后4个不同油井(B2-D4-P45井、B2-4-P47井、B2-4-P49井和B2-5-51井)3个不同时间段的样品经选择富集后的产多糖微生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的产多糖菌为爱媛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ehimensis)和爱媛芽孢杆菌(Bacillus ehimensis),经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纯菌DT-1,与爱媛类芽孢杆菌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达到99%。调剖过程中主要激活了3类产多糖菌,调剖1年后微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产生物表活剂菌和降解石油烃菌都被共同激活。
董浩佘跃惠王正良舒福昌张凡柴陆军
关键词:微生物调剖
油气微生物勘探中轻烃转运机制研究被引量:13
2001年
阐述了一种新的油气微生物勘探法 ( MPOG)的轻烃运移机制 ,补充和发展了现有的国外 MPOG的模型。新的转运机制不仅克服了以往的模型无法解释的许多问题 ,而且对于采用
袁志华佘跃惠孙平史原鹏常建华李勇军刘明生赵伟森
关键词:轻烃地层压力
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堵水性能评价被引量:19
1999年
以有机硅—双丙烯酰胺为复合交联剂、 K2 S2 O8 为引发剂,采用溶液法合成了丙烯酸钠与丙烯酰胺共聚物吸水剂。研究了交联剂、引发剂用量、中和程度、单体组成及其含量等聚合条件对凝胶物吸水性能的影响。用凝胶配成的堵水剂,在人造岩心上进行了堵水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渗透率低于10μm 2 的人造岩心,堵水率高达99 % 以上,堵油率仅为15 % 左右。现场试验表明,该凝胶堵剂具有很好的降水增油效果。
郑延成赵修太佘跃惠
关键词:吸水剂堵水剂油井堵水
油田含聚合物污水微生物处理初步研究被引量:27
2005年
对油田日益增多的并且对环境造成潜在危害的而现有污水处理工艺难于处理的含聚合物污水进行微生物处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油田污水污泥中分离得到的七株聚丙烯酰胺(PAM)降解菌在合适的营养条件下协同作用,对大港油田的含PAM的污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经过3d的处理,微生物菌群将补充了磷和氮的污水的COD降低了87.7%;经过18d的处理,微生物菌群将补充了磷的污水的COD由13499mg.L-1降低为283 mg.L-1,降低幅度达到了97.9%。因而这7株PAM降解菌对含PAM污水处理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佘跃惠周玲革刘宏菊王家卓张凡李向前张宏翼
关键词:生物降解COD
青海东部气田酸化损害评价研究被引量:6
1999年
青海东部气田属第四系气藏,成岩性差,岩层间以泥质胶结为主。台南5 井岩石X 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粘土含量20% ~30% ,以绿泥石、伊利石为主;薄片鉴定结果为:碎屑部分占75 % ,胶结部分占25 % ,胶结类型为充填—孔隙式胶结。通过室内化学酸敏实验,选用合适酸浓度范围为HCl7-5% ~10% ,HF2% ~4 % ,H3PO410%~15 %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残酸离子浓度、铁离子浓度高,达3 500mg/L~4 000mg/L,酸化液中需加入防铁离子沉淀剂,以减少对地层渗透率的损害。
向廷生佘跃惠舒福昌
关键词:酸化气田油层损害油层酸化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