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川东

作品数:39 被引量:183H指数:8
供职机构:绵阳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7篇X线
  • 7篇成像
  • 6篇体层摄影
  • 6篇体层摄影术
  • 6篇宝石能谱CT
  • 6篇X线计算
  • 6篇X线计算机
  • 5篇地震
  • 5篇动脉
  • 5篇细胞
  • 5篇淋巴
  • 4篇汶川大地震
  • 4篇显像
  • 4篇颅内
  • 4篇肝脏
  • 4篇16层螺旋
  • 4篇CTA
  • 4篇磁共振
  • 4篇磁共振成像
  • 4篇大地震

机构

  • 35篇绵阳市中心医...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绵阳市中医医...
  • 1篇四川医科大学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

  • 35篇何川东
  • 21篇刘启榆
  • 17篇钟唐力
  • 16篇管彬
  • 10篇贺国庆
  • 9篇何瑜
  • 9篇王忠
  • 8篇林华
  • 8篇沈兰
  • 8篇周莹
  • 6篇明兵
  • 6篇陈娇
  • 5篇张顺源
  • 5篇吴春燕
  • 5篇廖丽萍
  • 5篇陈正国
  • 4篇杨伟
  • 4篇王晋秋
  • 3篇郭仲杰
  • 2篇付小蓉

传媒

  • 4篇华西医学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中国CT和M...
  • 2篇四川医学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齐鲁医学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年份

  • 3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8篇2008
  • 1篇2002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棕色瘤四例误诊分析
202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所致棕色瘤的误诊原因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为其他疾病的4例棕色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例分别因右上肢疼痛伴活动受限、右下肢跛行伴疼痛、右足疼痛、左上肢疼痛就诊,3例首诊于骨科,1例首诊于泌尿外科。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误诊为骨巨细胞瘤2例,纤维组织细胞瘤、骨囊肿各1例,误诊时间3~18个月,平均9.75个月。后进一步观察发现99m Tc-MDP全身骨骼显像呈PHPT骨病改变,术前99m Tc-MIBI甲状旁腺显像准确定位、定性并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亦证实为PHPT,确诊为棕色瘤,术后电话随访患者疼痛逐渐缓解并消失,部分患者已能从事一定体力劳动。结论棕色瘤临床表现不典型,若遇及原因不明的骨质疏松、骨折、骨痛等骨关节病的患者时,应及早行99m Tc-MDP全身骨骼显像,同时99m Tc-MIBI甲状旁腺显像能够定位、定性甲状旁腺致病灶,其与99m Tc-MDP全身骨骼显像联合检查有助于棕色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陈正国吴春燕赵玲魏俊阳何川东
关键词:棕色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误诊骨巨细胞瘤骨囊肿
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MRI表现及病理分析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PHL)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CT或超声引导下穿刺后病理证实的PHL8例,7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其中4例同时进行了CT及MRI检查。分析PHL的CT及MRI表现。结果 PHL8例,其中单发7例,多发1例。CT表现:平扫所有病变均呈低密度,绝大多数密度均匀,边界清楚;MRI表现:T1WI所有病变均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高信号,DWI呈特征性的高信号。CT及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无明显强化或轻-中度强化,1例出现不规则坏死;4例显示血管穿过病灶,而血管本身无明显狭窄、包绕等受侵表现。单发病例中1例呈肝段分布,误诊为脂肪肝,多发1例误诊为转移瘤。病理证实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7例,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1例。结论 PHL呈乏血供肿瘤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内有血管穿过而血管本身无明显受侵(即血管漂浮征)可能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相关资料,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管彬钟唐力刘启榆林华何川东谢刚谢春燕
关键词:淋巴瘤肝脏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
SPECT/CT融合显像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术前^(^(99m) ) Tc-甲氧异腈(MIBI)核素双时相显像与SPECT/CT融合显像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8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术前^(99m) Tc-MIBI核素双时相显像与SPECT/CT融合显像的影像资料。结果:^(99m) Tc-MIBI核素双时相显像与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灵敏度分别为86.52%、95.74%;统计分析显示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99m) Tc-MIBI核素SPECT/CT融合显像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评估优于核素双时相显像,SPECT/CT融合显像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前定位理想的检查方法。
陈正国刘启榆吴春燕陈娇何川东
关键词: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肝癌微血管浸润的术前临床与CT影像特征分析及Nomogram预测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讨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肝癌(HCC)微血管浸润(MVI)相关的一般临床危险因素及增强CT影像征象,并建立术前预测发生MVI风险的Nomogram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CT影像特征及一般临床因素,并与病理MV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筛选MVI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应用Nomogram构建评分模型,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并与瘤内动脉/低密度环征象(TTPVI)和瘤内动脉/低密度环/肿瘤-肝差异征象(RVI)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甲胎蛋白、肿瘤最大径、肿瘤边缘及瘤内动脉是MVI的独立预测因子;Nomogram评分模型的最佳分数截断值为116.38,敏感性为0.957,特异性为0.848,总分越高的HCC患者发生MVI的风险越大;Nomogram模型的预测能力曲线下面积为0.93,95%CI:0.86~0.99,判断性能均明显高于TTPVI及RVI(P<0.001)。结论Nomogram评分模型作为一种术前预测MVI方法,对HBV相关HCC患者MVI的预测显示出良好的准确性,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及随访方案。
廖诗琪刘启榆刘启榆周莹何川东何瑜林华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
宝石能谱CT成像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疗价值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疗中的价值。方法: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2例,共有病灶47个。由两位从事乳腺影像工作的副主任医师对图像进行盲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的影像特点及能谱特征。以软件自动生成的KeV-CT值曲线作为观察指标,分析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同正常腺体的差异。按病理结果将淋巴结分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以淋巴结的KeV-CT值曲线斜率、碘基值以及淋巴结CT值与主动脉CT值的比值为评价指标,比较转移组淋巴结和非转移组淋巴结上述数值的差异。结果:GSI共检出44个病灶,病灶的最佳单能量图像KeV值在66-68KeV之间。碘/水(Iodine/Water)基物质图、水/脂(Water/Fat)基物质图对病灶范围、毛刺(40/44)、分叶(36/44)、钙化(11/44)、胸壁侵犯(7/44)有更清晰的显示。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CT值增加(20±6)HU。最佳单能量40KeV CTA能清晰显示肿瘤血管,以胸廓内动脉及胸外侧动脉为主(29/44)。浸润性导管癌病灶KeV-CT值曲线,与正常腺体差异明显。腋窝转移淋巴结同非转移淋巴结KeV-CT值曲线斜率在40-70KeV间差异明显,P〈0.01(t=-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KeV下转移组同非转移组HU淋巴结/HU主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淋巴结碘基值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1)。结论:GSI能提高小病灶及多发病灶的检出率。可以较准确地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位置、范围、胸壁侵犯、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血供情况,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疗有较大的指导价值。
何川东黄丹刘启榆周莹林华郭仲杰管彬王晋秋廖丽萍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宝石CT能谱成像在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疗效评估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5
2016年
目的评价宝石CT能谱成像(GSI)对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经病理证实为肝癌经TACE术后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30例患者TACE术后1-3个月分别行宝石CT能谱扫描及DSA复查,两者平均间隔时间2.4d。一次CT扫描得出混合能量(QC图)及能谱(Mono)图像,图像后处理采用ADW4.6工作站和GSI—viewer软件。采用2种方法观察,A法观察QC平扫、动脉期及门静脉期;B法观察最佳单能量、碘,水(iodine/water)基物质图及能谱特征。由2名从事腹部影像工作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分别对图像在后处理工作站上进行独立评价,结果与DSA对照,计算A、B2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采用x2检验比较2种方法的诊断能力。结果30例TACE术后复查患者共检出154个病灶,DSA明确其中100个病灶有强化,54个病灶无强化。A法灵敏度为72.0%(72/100),特异度为77.8%(42/54);B法灵敏度为97.0%(97/100),特异度为94.4%(51/54),两者灵敏度及特异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3.04,X2=7.11,P〈0.05)。A法与DSA一致性中等(K=0.47,P〈0.01),B法与DSA一致性良好(K=0.91,P〈0.01)。结论与常规CT相比,在不增加辐射剂量的前提下,GSI能明显提高小病灶及多发病灶的检出率:GSI根据能谱分析图的不同特征.反映肿瘤的同源性,客观地提示某一病灶是否为复发或转移灶,有效地鉴别肝脏乏血性肿瘤与其他病变,在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及随访中更加准确。
何川东周莹黄丹王忠林华王东王晋秋廖丽萍刘启榆
关键词:宝石能谱CTTACEDSA疗效评估
图像融合技术诊断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临床应用
2009年
目的探讨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在外伤性脑脊液鼻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1例临床拟诊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患者99mTc-DTPA脑池显像和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处理进行图像评价,并以手术后结果为诊断标准。结果21例拟诊患者SPECT均呈阳性显像,图像融合技术对其中19例脑脊液鼻漏成功定位。结论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技术对外伤性脑脊液鼻漏能够进行准确的定性及较准确的定位诊断。
王鸿智陈正国孟庆乐何川东杨兴
关键词:图像融合技术99MTC-DTPA脑脊液鼻漏
MRI对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提高对颅内血管周细胞瘤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8例肿瘤均位于颅内脑外,MRI主要表现为等长T1、等长T2混杂信号影,多为明显不均匀强化;外形多呈分叶状;半数以上的肿瘤与硬膜窄基底相连;肿瘤内常可见血管流空信号。结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根据MRI表现有助于正确诊断。
管彬何川东房义忠张顺源贺国庆钟唐力
关键词:脑肿瘤血管周细胞瘤核磁共振成像
16层螺旋CTA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4月35例行CTA检查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原始数据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诊断。结果:35例均可明确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部位。Ⅰ型12例,Ⅱ型3例,Ⅲ型20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5例,左颈总动脉2例,无名动脉2例,腹腔干3例,肠系膜上动脉4例,左肾动脉3例,右肾动脉2例,右髂总动脉受累6例,左髂总动脉受累8例,其中双侧髂总动脉均受累4例;合并动脉瘤3例;壁内血肿4例;所有患者均显示了单一或多发破口。结论:CTA后处理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王东钟唐力刘启榆王忠何川东管彬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CTA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宝石能谱CT双低剂量在冠脉CTA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宝石能谱CT使用低管电压和低浓度对比剂对冠脉CTA检查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连续选取我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100例(BMI<27kg/m2),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A组)和双低剂量组(B组),...
钟唐力管彬刘启榆何川东周莹
关键词:能谱CT对比剂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