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国兰

作品数:31 被引量:120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郑州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炭疽
  • 5篇炭疽病
  • 5篇泡桐
  • 5篇丛枝病
  • 4篇药剂
  • 4篇生物学
  • 4篇生物学特性
  • 4篇抗病
  • 4篇抗病性
  • 4篇病原
  • 3篇毒力
  • 3篇毒力测定
  • 3篇锈菌
  • 3篇药剂毒力测定
  • 3篇诱导抗性
  • 3篇山茱萸
  • 3篇炭疽病菌
  • 3篇炭疽菌
  • 3篇泡桐丛枝病
  • 3篇苹果

机构

  • 3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省林业厅
  • 1篇中牟县林业局

作者

  • 31篇任国兰
  • 10篇喻璋
  • 7篇郑铁民
  • 7篇时向阳
  • 5篇陈功友
  • 5篇孔黎黎
  • 4篇郑兰长
  • 4篇李秀生
  • 3篇刘廷志
  • 3篇张松山
  • 3篇王莉
  • 3篇田尧甫
  • 2篇牛胜鸟
  • 1篇宋爱仙
  • 1篇殷花娥
  • 1篇茹光欣
  • 1篇付贵成
  • 1篇张松山
  • 1篇郑文明
  • 1篇李淑玲

传媒

  • 18篇河南农业大学...
  • 3篇河南林业科技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森林病虫通讯
  • 1篇中国植病学会...
  • 1篇中国林学会第...
  • 1篇中国菌物学会...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0
  • 3篇1999
  • 4篇1998
  • 3篇1996
  • 2篇1995
  • 6篇1994
  • 2篇1993
  • 2篇1992
  • 2篇1991
  • 1篇1990
  • 2篇1989
  • 1篇198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毛白杨不同无性系苗木抗锈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1994年
通过田间自然发病,调查了不同无性系,不同起源无性系,不同类型间无性系毛白杨苗木的抗叶锈性差异。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毛白杨无性系苗木抗锈性差异较大。308,40号无性系最抗病,其发病率为0;39号无性系感病重,其发病率为71.8%,感病指数为32.7,不同起源的毛白杨无性系感染叶锈病的程度也不同;毛白杨杂种感病最轻,实生无性系毛白杨和山地毛白杨感病轻,不同类型的毛白杨无性系苗木锈病的发生程度也有差异。这些抗锈性差异,为培育抗病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淑玲侯建治马浩茹光欣任国兰杨宪章
关键词:毛白杨无性系叶锈病抗病性苗木
郁金香灰霉病的研究初报被引量:9
1998年
初步研究结果证明:郁金香灰霉病的病原是郁金香葡萄孢〔Botrytistulipar(Lib.)Lind.〕;病菌生长及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和25℃;在相对湿度100%条件下孢子萌发率最高;菌丝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果糖等多种碳源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菌落形态略有差异,其中以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最快;该菌一般只危害郁金香,但在室内人工接种条件下,还侵染番茄、黄瓜、西葫芦等。
任国兰张松山喻璋孔黎黎孔黎黎王莉邢彩霞
关键词:郁金香灰霉病温度
河南锈菌新记录
<正> 从河南省各地区采集的各种植物上的锈菌标本约150余份,经初步鉴定,共有锈菌20个属,118种,寄生于130种植物上。其中省内新记录属3个:即拟三孢锈菌属(Triphragmiopsis Naum)、串孢锈菌属(F...
喻璋任国兰
文献传递
泡桐丛枝病诱导抗性的研究Ⅰ.病原物的诱导抗性被引量:3
1994年
通过对种根采用根接、苗木采用皮接的方法,进行了泡桐丛枝病病原物诱导抗性试验。结果表明,根接后的当年苗木和皮接后第2年的苗木丛枝病发病率明显提高。其中根接当年苗木发病率为4.28%~13.0%,皮接第2年苗木发病率为5.34%~11.76%,对照为0.83%~1.45%和1.14%。用经过根接和皮接诱导后的苗木造林,泡桐幼树丛枝病发病率显著降低。经根接处理后,幼树4a生丛枝病发病率均为零,皮接1次诱导后4a幼树发病率为0~4.17%,而对照发病率为19.8%~31.5%。本项研究结果初步证明,利用嫁接的方法进行病原物诱导,可提高泡桐幼树的抗病力。
任国兰刘廷志郑兰长时向阳郑铁民孔黎黎张松山王克俭董西良焦绍立王莉吴金生
关键词:泡桐抗病性扫帚病病原物
河南省锈菌新记录(Ⅱ)
1999年
从河南省各地区采集到各种植物上的诱菌标本150余份,经初步鉴定,共有锈菌20个属,118种,寄生于130种植物上.其中省内新记录属3个,新记录种24种,前文已经叙述13种[1],本文连续叙述11种:单孢锈菌(Uromyces)2种,帽孢锈菌(Pileolaria)1种,柄锈菌(Puccini-a)7种,变种(variety)1种.同时还发现甘草单孢锈菌,狗牙根柄锈菌等3种锈菌的夏孢子堆中有锈菌寄生菌[Sphaerellopsisfilum(Biv-BemexFr.)Sutton].本文对各新记录种的夏孢子和冬孢子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绘图.
喻璋任国兰
关键词:锈菌
麦冬炭疽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7
1995年
研究结果表明:麦冬炭疽病病原为黑线炭疽菌[Colletotrichumdematium(Pers.exFr.)Grove].该菌的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60℃;在相对湿度100%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5.3~8.0;营养液以马铃薯蔗糖液和查彼培养液为好;单糖、双糖和多糖作为碳源都能很好地被病菌利用,以甘露糖为碳源的培养基生长最好;黑光灯照射对分生孢子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
任国兰时向阳龚长武姚喜民李灵军申富勇
关键词:麦冬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泡桐丛枝病诱导抗性机制的研究被引量:5
1995年
测定了根接和皮接诱导处理后泡桐苗木及5a生幼树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醚解氨酶(PAL)总活性。结果表明,根接和皮接诱导处理的泡桐苗木和5a生幼树3种酶总活性都显著高于对照。泡桐幼树丛枝病发病率诱导处理后3种酶活性的变化与泡桐幼树的抗病能力有相关性,根接诱导后的3种酶总活性最高,幼树发病率和感病指数都为零;皮接诱导后3种酶活性次之,幼树发病率为4.7%,感病指数为1.47;对照的3种酶活性最低,幼树发病率达59.2%,感病指数为33.54。
任国兰刘廷志时向阳田光合张松山魏立栋董西良
关键词:泡桐丛枝病酶活性抗病性
花椒苗猝倒病研究初报被引量:1
1999年
研究结果表明:花椒苗猝倒病病原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Mart.) App.et Wollenw .] .该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 ~35 ℃;最适pH 值为5-2 ~7-2 ;分生孢子在马铃薯蔗糖液和蛋白胨液中萌发率较高.室内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50 % 的退菌特WP抑制率最高(90 % 以上) ,其次是质量分数为50 % 多菌灵WP,50% 博菌丹WP和高锰酸钾.
任国兰孔黎黎
关键词:猝倒病分生孢子药剂毒力测定
几个炭疽菌株的分类鉴定被引量:23
1996年
作者对8个炭疽菌株分离物进行鉴定,明确了核桃、枣、山茱萸、棉花和柑桔寄主上5个分离菌株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Sacc.];大豆寄主上分离菌株为黑线炭疽菌[C.dematium(Pers.exFr.)Grove];辣椒寄主上分离菌株为辣椒炭疽菌[C.capsici(Syd.)Butl.etBisby];西瓜寄主上分离物为瓜类炭疽菌[C.orbiculare(BerketMont.)Arx.]。
喻璋任国兰田尧甫牛胜鸟杨芳禹明甫殷花娥
关键词:炭疽菌分生孢子
枣疯病发病因子和防治技术研究被引量:11
1993年
枣疯病病情与距侧柏林远近、间作物种类、树龄大小及品种等有关。距侧柏林近发病重,发病率达52.2%~90.6%;与小麦、玉米间作发病较重,为14.4%;与花生、红薯、芝麻间作发病轻,为3.6%;树龄小的(20a生以内)发病重,为42.9%,树龄大的(100a生)发病轻,为5.7%;品种之间抗病性和酶活性有显著差异,灰枣、扁核酸为感病品种,发病率为71.0%和70.0%,灵宝枣和九月青抗病,发病率为0.6%和4%,鸡心枣、广洋枣介于中间。田间防治试验证明,用“去丛灵”钻孔施药带和曲颈瓶施药法疗效显著,治愈率12.5%~25%,总有效率为50%~56.3%。采取综合措施和伐除重病株,可预防该病害的扩展蔓延。
任国兰郑铁民陈功友时向阳李军乔振喜孔福全马莉莉王莉
关键词:枣疯病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