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洁
- 作品数:10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无法逾越的飞行障碍——探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主题
- 2015年
- "黑色幽默"的小说大师约瑟夫·海勒的作品注重对现实社会题材的提取,敢于揭露社会黑暗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无疑是对黑色幽默最好的诠释。作为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和所表达出来的人性主题是值得人们深思的。就《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主题进行论述分析,探究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
- 付洁
- 关键词:黑色幽默人性主题军规荒诞
- 女性主义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命运解析被引量:2
- 2017年
-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步美国的小说,作者菲茨杰拉德,该小说是爵士时代的代表作品,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社会下女性的悲剧生活,在小说中蕴含了对女性主义的研究。文中通过女性悲剧的人物形象,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真实的解读。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命运进行解析。
- 付洁
-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命运
- 情归何处──解读哈代《无名的袭德》女主人公苏的双重性格
- 2015年
-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成功的塑造了一位具有现代女性特征的女主人公的形象——苏·布莱赫德,在她的身上饱含了那个时代里新女性的解放思想,她情感丰富且勇敢叛逆,并在追求自由纯洁的爱情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情归何处"成为读者对她悲惨命运的惋惜之词。本文在借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上,以作品内容为文本,来分析女主人公双重性格形成的深刻根源,并探究对其命运产生的影响。
- 付洁
- 关键词:双重性格《无名的裘德》弗洛伊德
- 在参差交错中求同存异——对《看不见的人》中的多重原型解读
- 2015年
-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非裔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里森一部现代意义的长篇小说,拉尔夫·埃里森也因该小说而名声大噪。《看不见的人》在1952年已经出版之后,当即被誉为经典之作,文学评论界还将其视为二战以来美国最为重要的小说之一[1]。该小说的大获成功为拉尔夫·埃里森本人赢得了至高无上的文学荣誉——美国国家图书奖,从此也奠定了作者在美国文学史上大家的地位。埃里森在该部作品中运用了广泛而丰富的文学、民俗及神话故事,这就使得原型批评理论已经成为众多评论家关注的一个方面。论文从原型的角度出发,解读作品中多重原型,引导读者透视现象中的本质,进而表现人物特征。
- 付洁
-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拉尔夫·埃里森神话原型
- 试论美国人对文化身份的追寻——以《典型的美国人》《莫娜在希望之乡》为例被引量:1
- 2017年
- 以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莫娜在希望之乡》这两篇小说为例,结合美国历史与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借助身份理论,围绕阶级、政治、文化、种族等因素对作品中所体现的身份问题以及焦虑情绪做出具体的分析,表明作者在丰富美国文学创作的同时,还深刻介入到那个时代的生活与思想。
- 付洁
- 关键词:《典型的美国人》阶级身份
- 词块教学法在英语读写中的运用
- 2013年
- 词块教学法应用于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已经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其在课堂上的具体实施研究尚不多见。文章试图将词块教学法贯穿实施于高职职业英语读写课程的阅读和写作环节,以期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语言产出的流利性、准确性和地道性,进而达到提升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
- 付洁
- 关键词:词块教学法职业英语读写课程
-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和困境隐喻被引量:1
- 2017年
- 《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反思二战为主题,被认为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奠基之作。作者创造了一个令人无法脱身的军规,以其逻辑困境把英雄变成反英雄。其"黑色幽默"的运用,展示了战争逻辑的荒谬;其独特的艺术结构,体现了主人公面临的共同的悲剧命运;其零情感的写作态度加深了对荒诞命运的嘲讽,使读者体味到现实的困境及其中蕴含的诗意。
- 付洁
- 关键词: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
- 失火的天堂 泯灭的童真——小说《蝇王》的人物塑造
- 2008年
- 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1954年出版以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及独特的艺术手法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和评论界的推崇,小说成功的人物塑造为突出主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人物语言设计、心理以及行为描写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该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
- 付洁
- 关键词:《蝇王》语言设计心理探索
- 荆棘之中的挣扎——试论《看不见的人》尾声的精神升华
- 2016年
- 美国黑人作家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在1952年发表后,立即被文学界赞誉为经典之作,并被认为是美国二战以来最具有影响意义的小说之一。本文从作品结尾的"尾声"部分入手,着重就该部分在建构文章的重要性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其作品真正的内涵是主人公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的精神领域的升华,正是因这看似怪诞的逃避才能触及读者内心,引起共鸣。
- 付洁
-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拉尔夫·埃里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