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柏华

作品数:10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法律
  • 4篇法治
  • 3篇社会
  • 2篇市民社会
  • 2篇权利
  • 2篇公私
  • 1篇新著
  • 1篇行使
  • 1篇有效性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合法性
  • 1篇支配
  • 1篇职权
  • 1篇社会观
  • 1篇社会实在
  • 1篇社会视角
  • 1篇社会转型
  • 1篇社会转型期
  • 1篇设计性
  • 1篇事实性

机构

  • 9篇黑龙江大学
  • 4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10篇于柏华
  • 1篇齐延平
  • 1篇董凯
  • 1篇孙磊
  • 1篇胡东

传媒

  • 2篇黑龙江省政法...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求是学刊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法学论坛
  • 1篇北方法学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3
  • 1篇200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法治的市民社会视角被引量:1
2009年
当代社会的法治建构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现代化理论侧重于政府主导的作用,从而不能为法治建构提供一个妥当的解释模型。有鉴于此,需要从市民社会理论出发,从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法治建构。尽管由于"乡土社会"成分的存在,用市民社会理论分析中国法治处于一种"规范性"与"事实性"的张力之中,但从"参与者"视角出发可以化解此矛盾,为法治建构提出一种"中国式市民社会"理论。
于柏华
关键词:市民社会法治
综合性、设计性侦查学实验模式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侦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侦查学实验是侦查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传统的侦查学实验中,学生往往是不断地重复老师所作的项目内容,验证性的实验模式占了所有实验项目中的绝大多数。综合性、设计性侦查学实验模式改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而综合性、设计性侦查学实验模式改革的实施计划、人员组织分工、实验步骤、实验内容、成绩评定方法等事项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在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中应该得到相应重视。
胡东董凯于柏华孙磊
关键词:设计性
论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的法治理路——兼评马长山教授新著《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被引量:3
2003年
法治的生成自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根基 ,“乡土中国”构成了中国法治建构的当然前提。市民社会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越文化疆界的普世性的一面 ,但它对于中国法治进程具体场景的解释力又是有限度的。可能的中国法治理路将彰显于历史进程的非线性思路之中。
齐延平于柏华
关键词:市民社会理论法治进程乡土中国
韦伯论政治合法性与合法律性及其现实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政治的合法性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的首要问题之一,越是在变动社会中,越是如此。尽管作为西方文明成果的形式理性化法律自现当代以来不断受到质疑,但从目前所能够获得的历史经验来看,只有该种类型的法律方能为政治的合法性提供一个稳固的意识形态基础。韦伯对此进行了系统化的理论总结,重新考察该理论对于中国政治合法性建构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于柏华
法律权利规范论
法律权利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也是一个有着高度争议性的概念,自近代以来,针对法律权利,在法律理论上就一直存在着“意志论”与“利益论”的争辩。构成争论实质的是法律规范的本质,或者说法律的规范性问题,尽管这一点往往没有被论辩...
于柏华
关键词:法律权利法律规范事实性有效性
文献传递
职权为什么必须被行使?——为“职权”的法律意义而辩被引量:2
2009年
在我国的法理学中,法院等国家机关的职权被认为具有"必须被行使"这个含义,理由就是"不行使就是违反法定义务、要受到制裁"。这种解释的背后隐藏了一种独立于法律的事实意义上的国家(机关)观念,一方面只是一种职权的政治学、社会学概念,另一方面又与现今普遍被接受的法治理念相悖。因此,需要一种符合法治理念的国家观,并以此为基础重新解释职权的法律性质,确定一种职权的法律概念。
于柏华
关键词:职权国家观法治
社会实在的规范性与公私法的界限——与徐国栋教授商榷民法的“公私法混合说”被引量:2
2011年
民法的"公私法混合说"建立在"强行法说"基础之上,该理论通过区分任意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把私法的范围限于任意性规范。强行法说预设了一种缺少规范性的"社会实在":一方面忽略了法律对社会实在的构造功能,没能看到强制性规范与私人领域的构成性关系;另一方面忽略了通过强制性规范所表达的私人自治的规范性要素,没能看到强制性规范与私人领域之间在合法性意义上的共生性。尽管公私法的划分问题具有可争议性,但强行法说因其对社会实在的理解存在偏差而无法成为一种妥当的公私法界限理论,民法的"公私法混合说"自然无法成立。
于柏华
关键词:社会实在规范性
“公私法混合”、“公法私法化”与“私法公法化”辨析被引量:4
2010年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公私法观念重新得到中国学界的重视,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论,在公私法观念上也存在着一些误解和含糊之处。这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公私法混合"、"公法私法化"与"私法公法化"这三个概念的使用上。"公私法混合"、"私法公法化"与"公法私法化"往往被当作"标签"来指代法律社会化这个法律内容,二者之间被机械地建立起等值关系。但这一方面会限缩法律社会化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会不适当地扩张法律社会化的指涉范围。
于柏华
关键词:公法私法法律形式社会观
构建中国的法治本土化根基
本文从对中国法治建构的症结着眼,发现在“法治是什么”与“如何能法治”之间、在法治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结机制,这不仅是“法治”自身的模糊性所致,还有中国社会转型期特点的原因。笔者因此关注市民社会对法治建构的意义,...
于柏华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文献传递
哈特权利理论的分析面向被引量:1
2010年
哈特主要借助来自语言哲学的"言语行为"和来自理解社会学的"内在观点"这两个分析工具,为法律权利确定了"被法律保障的选择"这个核心。作为"一般性、描述学法理学"的具体表现,在其对权利概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最具启发意义的有两点:第一,哈特把权利的意义与授予权利的规则并进而与义务关联起来,展示了权利的"行动"面向。第二,他运用"合理重构"、"提炼使用中的概念"的方法,成功地贯彻了其"反还原论"立场。
于柏华
关键词:权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