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镇痛
  • 4篇静脉
  • 3篇硬膜
  • 3篇硬膜外
  • 3篇手术
  • 3篇曲马多
  • 3篇全麻
  • 3篇麻醉
  • 2篇异丙酚
  • 2篇异丙酚复合
  • 2篇硬膜外镇痛
  • 2篇人流术
  • 2篇全身麻醉
  • 2篇自控镇痛
  • 2篇哌啶
  • 2篇无痛人流
  • 2篇无痛人流术
  • 2篇小剂量氯胺酮
  • 2篇氯胺酮
  • 2篇丙酚

机构

  • 9篇广州市番禺区...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番禺区人民医...

作者

  • 10篇黄雁
  • 9篇江伟航
  • 6篇程平瑞
  • 5篇董静毅
  • 4篇褚天
  • 3篇李锡初
  • 3篇黄政通
  • 3篇黄芳
  • 2篇梁健华
  • 1篇徐世元

传媒

  • 3篇广东医学
  • 1篇华夏医学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海南医学
  • 1篇成都医药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年份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布托啡诺配伍曲马多用于腰椎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可行性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 观察布托啡配伍曲马多诺用于腰椎内固定术后静脉病人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择期腰椎内固定手术54例,ASAI~Ⅱ级,年龄35~65岁.术后随机分为曲马多、布托啡诺、曲马多配伍布托啡诺3组,每组18例,术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3组病例均行气管插管全麻,术毕拔管前静脉推注氯诺昔康16 mg作为负荷量.3组镇痛液分别为:曲马多800 mg(Ⅰ组),布托啡诺8 mg(Ⅱ组),曲马多400 mg+布托啡诺4 mg(Ⅲ组),各加氟哌利多5 mg和0.9%生理盐水至100 ml,采用LCP模式给药(背景剂量1.5~1.8 ml,PCA为1.8~2.0 ml,锁定时间为15 min).术后1、4、8、16、24、48 h进行镇痛评分(VAS)和镇静评分(SS),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Ⅱ组和Ⅲ组术后24 h前各时间段VAS评分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的镇静评分在4 h内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Ⅰ组的恶心呕吐、出汗的发生率明显多于Ⅱ组和Ⅲ组(P<0.05).结论 腰椎手术术后采用曲马多复合布托啡诺静脉病人自控镇痛临床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程平瑞董静毅黄雁江伟航黄芳黄政通
关键词:曲马多布托啡诺镇痛静脉
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无痛人流术的临床观察
2001年
目的 观察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无痛人流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 3 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为F组和FK组 ,每组 15例 ,K组静注异丙酚 2 .5mg/kg ,FK组先静注氯胺酮 0 .2mg/kg ,然后静注异丙酚 1.5mg/kg ,异丙酚均于 2 0~ 40秒内注完 ,注完后 3 0秒即开始手术。若患者不能耐受手术刺激 ,则追加维持药量 2 0~ 40mg。记录注药前 1′注药后 2′、4′、6′、8′、10′、12′、15′的SpO2 、SBP、HR以及异丙酚总用药量、诱导后至被唤醒时间、离院时间、术中意识及不良反应。结果 用药后SpO2 F组和FK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下降程度无明显区别 (p >0 .0 5 ) ,F组SBP、HR也明显下降 ,而FK组则未见明显变化。FK组异丙酚总用药量明显少于F组 (p <0 .0 1)。两组清醒时间、离院时间无显著差别 (p >0 .0 5 )。结论 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无痛人流术可减轻对循环的抑制 ,减少异丙酚的用量 。
黄雁褚天江伟航
关键词:异丙酚氯胺酮无痛人流术
纤维支气管镜清醒插管时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的效果被引量:23
2007年
目的观察纤维支气管镜(FOB)清醒插管时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的效果。方法择期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手术病人48例,年龄35~45岁,ASA均为Ⅰ级,Mallampati分级为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单纯表面麻醉组(L组)、表面麻醉+瑞芬太尼0.6μg/kg+咪达唑仑60μg/kg组(R1组)和表面麻醉+瑞芬太尼1.0μg/kg+咪达唑仑60μg/kg组(R2组),每组16例。3组病人均用1%地卡因行鼻腔、咽喉表面麻醉,R1组和R2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60μg/kg,3min后两组分别缓慢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6μg/kg、1.0μg/kg,1min后采用F1-10P型FOB行气管插管,记录麻醉前(T0)、FOB进入鼻腔或咽腔即刻(T1)、挑起会咽进入声门即刻(T2)、插入气管导管即刻(T3)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插管过程中有无躁动、呛咳、恶心等插管反应,术后随访插管过程中病人的知晓情况。结果与T0比较,L组T1、T2时MAP及HR明显升高,R2组T1和T2时SpO2下降,T1时HR明显降低,3组T3时MAP明显降低(P<0.05);与L组比较,R1组和R2组T1、T2时MAP降低,T1时HR降低(P<0.01);与R1组比较,R2组T1时HR降低,T1、T2时SpO2下降(P<0.05)。与L组比较,R1组呛咳、躁动及插管知晓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R2组各插管反应及插管知晓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与R1组比较,R2组躁动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表面麻醉的基础上,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0μg/kg复合咪达唑仑60μg/kg可为病人FOB清醒插管提供良好的条件。
程平瑞江伟航董静毅黄芳黄雁梁健华
关键词:哌啶类咪达唑仑清醒镇静
上腹部手术全麻复合硬膜外镇痛的临床观察
2001年
黄雁褚天江伟航李锡初
关键词:全身麻醉硬膜外镇痛血压上腹部手术复合麻醉
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无痛人流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观察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无痛人流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 3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为F组和FK组 ,每组 15例 ,F组静注异丙酚 2 5mgkg- 1,FK组先静注氯胺酮 0 2mgkg- 1,然后静注异丙酚 1 5mgkg- 1,异丙酚均于 2 0~ 4 0s内注完 ,注完后 30s即开始手术。若患者不能耐受手术刺激 ,则追加维持药量 2 0~ 4 0mg。记录注药前 1s和注药后 2s、 4s、 6s、 8s、 10s、 12s、 15s的SPO2 、SBP、HR以及异丙酚总用药量、诱导后至被唤醒时间、离院时间、术中意识及不良反应。结果 :用药后F组和FK组SPO2 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下降程度无明显区别 (P >0 0 5 ) ,F组SBP、HR也明显下降 ,而FK组则未见明显变化。FK组异丙酚总用药量明显少于F组 (P <0 0 1)。两组清醒时间、离院时间无显著差别 (P >0 0 5 )。结论 :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无痛人流术可减轻对循环的抑制 ,减少异丙酚的用量 ,可安全用于无痛人流术。
黄雁褚天江伟航
关键词:异丙酚氯胺酮无痛人流术
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输注对静吸复合全麻的影响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输注对静吸复合全麻的影响。方法 上腹部择期手术的患者 60例 ,随机分为全麻组 (Ⅰ组 )、全麻 +2 %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组 (Ⅱ组 )、全麻 +0 2 %罗哌卡因硬膜外持续输注组 (Ⅲ组 ) ,每组各 2 0例。 3组全麻方法相同 ,Ⅱ组、Ⅲ组全麻前先行硬膜外麻醉 ,Ⅱ组以 2 %利多卡因为局麻药物硬膜外麻醉 ;Ⅲ组以 0 2 %罗哌卡因行硬膜外麻醉 ,即先给予硬膜外麻醉负荷剂量 ,然后接硬膜外恒速持续输注泵 ,再行全麻。观察 3组患者在诱导时、插管时、术中探查时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记录各组芬太尼、异氟醚用量和拔管时间。结果 血流动力学改变Ⅲ组明显比Ⅱ组、Ⅰ组稳定 ,在诱导和探查前由于加深麻醉可见Ⅱ组血压明显降低 (P <0 0 5 ) ,而在插管和探查时Ⅰ组SBP明显高于Ⅱ ,Ⅲ组 (P <0 0 5 ) ,Ⅲ组则变化平稳。Ⅱ ,Ⅲ组全麻药用量明显少于Ⅰ组 ,清醒拔管时间也明显短于Ⅰ组 (P <0 0 5 )。结论 全麻复合 0 2 %罗哌卡因硬膜外持续输注用于上腹部手术能很好地抑制应激反应、减少全麻药的用量、缩短拔管时间 ,有利于循环稳定 ,可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黄雁褚天程平瑞李锡初江伟航
关键词: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输注静脉内麻醉异氟醚
氟哌啶和恩丹西酮联合用于预防全麻术后恶心呕吐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观察联合氟哌啶、恩丹西酮用于预防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腹部手术6 0例 ,随机分为A ,B ,C 3组 ,每组 2 0例。麻醉方法选择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术毕留置硬膜外导管行术后镇痛。手术结束前分别静脉给予A组 :氟哌啶 1 2 5mg ;B组 :恩丹西酮 4mg;C组 :氟哌啶 1 2 5mg +恩丹西酮 4mg。拔除气管导管后每 30min作恶心呕吐评估 ,记录术后 1 2h和 2 4h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治疗过程。结果 术后最初 2hA组和C组患者感觉良好程度明显好于B组。在 0~ 1 2h内A组和B组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 (P <0 0 5 ) ;在 1 2~ 2 4h内 3组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4h内 3组间的镇静评分无明显差别。结论 术后恶心呕吐为多受体激活所致 ,联合氟哌啶和恩丹西酮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在术后最初 1 2h疗效优于单一用药 ,术后 1 2~ 2
褚天黄雁李锡初
关键词:全身麻醉术后恶心呕吐氟哌啶恩丹西酮
曲马多复合氯诺昔康用于静脉病人自控镇痛的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评价曲马多复合氯诺昔康用于下肢手术静脉病人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下肢择期手术ASAI^II级60例,术后随机均分硬膜外镇痛组和静脉镇痛组。硬外组术毕首剂量为吗啡2 mg+0.25%布比卡因5 m l+氟哌利多2 mg,镇痛液为0.125%布比卡因100 m l+吗啡8 mg+氟哌利多3 mg,采用LCP模式给药(背景剂量1.8~2 m l,PCA为2 m l,锁定时间为15 m in);静脉组术毕注射负荷量氯诺昔康8 mg+曲马多100 mg+氟哌利多2 mg,镇痛液为0.9%生理盐水100 m l+氯诺昔康24mg+曲马多800 mg+氟哌利多3 mg,使用方法同硬外组。结果2组术后48 h VAS评分平均分别为1.81±0.69和2.31±0.83(P>0.05),2组镇痛效果都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副作用总发生率硬外组为26%,静脉组为12%(P<0.05),硬外组瘙痒和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高于静脉组,2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手术术后采用曲马多复合氯诺昔康静脉病人自控镇痛临床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轻微。
江伟航程平瑞黄雁董静毅黄芳黄政通
关键词:曲马多氯诺昔康投药镇痛病人控制
曲马多用于静脉和硬膜外镇痛的比较
2002年
目的 比较曲马多静脉与硬膜外镇痛两种不同用药途径患者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 ,评价曲马多应用的合理性。方法 选择下肢手术患者 48例 ,随机分成硬膜外 (PCEA)和静脉 (PCIA)术后镇痛两组 ,每组各 2 4例。两组镇痛模式按负荷量、背景剂量及PCA量给药。PCEA组 :硬膜外曲马多 +氟哌啶 ;PCIA组 :静脉只应用曲马多。记录两组PCA的按压次数、曲马多的 2 4h用药总量 ;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镇静评分和VAS评分。结果 硬膜外组曲马多 2 4h用量明显多于静脉组 (P <0 0 1) ,按压次数明显多于静脉组 (P <0 0 5 ) ,镇痛效果两组都较好 ,VAS评分静脉组要低于硬膜外组 (P <0 0 5 ) ,两组副作用发生率相似。结论 曲马多可通过多种途径给药达到镇痛目的 ,单独应用时静脉镇痛效果比硬膜外效果要好 ,并发症发生率相似。
黄雁程平瑞黄政通董静毅江伟航
关键词:硬膜外镇痛曲马多静脉镇痛
不同模式输注雷米芬太尼用于甲状腺手术的比较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比较不同模式输注雷米芬太尼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最佳模式和安全性。方法96例ASAⅠ级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年龄23~46岁,体重46~73kg,随机分成人工控制输注组(Ⅰ组)、靶控输注(TCI)组(Ⅱ组),每组48例。两组均在颈丛神经阻滞后采用人工控制或TCI输注雷米芬太尼。I组雷米芬太尼以0.12μg·kg-1·min-1速度输注,3min后改为0.05μg·kg-1·min-1,术中以0.01μg·kg-1·min-1速度递增或递减,最大剂量不超过0.08μg·kg-1·min-1;Ⅱ组以血浆靶浓度为2ng/ml输注,术中以0.1ng/ml速度递增或递减,最大剂量不超过3ng/ml。皮肤缝合时停止药物输注。记录患者在麻醉前(T0)、切皮时(T1)、分离峡部或腺体上极时(T2)、切除腺体时(T3)、缝合皮肤时(T4)的改良镇静/警醒评分(OAA/S),两组雷米芬太尼用量。观察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I组雷米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Ⅱ组(P<0.01)。两组间各时点OA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麻醉后各时点OAA/S明显高于T0(P<0.05)。Ⅰ组的呼吸抑制发生例数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雷米芬太尼人工控制输注比TCI更适合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
程平瑞徐世元江伟航董静毅黄雁梁健华
关键词: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甲状腺手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