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鲁来玉

作品数:61 被引量:424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交通运输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0篇天文地球
  • 10篇理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8篇面波
  • 15篇瑞利波
  • 9篇地震
  • 9篇频散
  • 8篇频散曲线
  • 8篇勘探
  • 7篇反演
  • 6篇噪声
  • 5篇层状半空间
  • 5篇M
  • 4篇瑞利波勘探
  • 4篇瑞利面波
  • 4篇散射
  • 4篇时频
  • 4篇时频分析
  • 4篇频分
  • 4篇灵敏度
  • 4篇敏度
  • 4篇互相关
  • 4篇各向异性

机构

  • 40篇中国地震局地...
  • 22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地震局
  • 3篇中南大学
  • 2篇中南工业大学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川庆钻探工程...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 1篇江苏省有色金...
  • 1篇江苏省地质勘...
  • 1篇首钢地质勘查...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作者

  • 61篇鲁来玉
  • 21篇张碧星
  • 17篇丁志峰
  • 14篇何正勤
  • 10篇汪承灏
  • 7篇吴萍萍
  • 5篇王凯明
  • 5篇郭慧丽
  • 4篇常利军
  • 4篇胡刚
  • 4篇吕苗苗
  • 4篇鲍光淑
  • 4篇王椿镛
  • 3篇叶太兰
  • 3篇刘庆华
  • 2篇曾融生
  • 2篇李大虎
  • 1篇武岩
  • 1篇韩雪君
  • 1篇吴昊

传媒

  • 14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地震学报
  • 3篇物探化探计算...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声学学报
  • 2篇工程地球物理...
  • 2篇地球与行星物...
  • 2篇2003苏州...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2017中国...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地质论评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中国声学学会...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声学学会...

年份

  • 5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6篇2004
  • 5篇2003
  • 3篇2002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深度学习震相拾取和密集台阵数据构建青海玛多M_(S)7.4地震震源区高分辨率地震目录被引量:5
2022年
高分辨率地震目录有助于描绘断层的精细结构和认识发震断裂的构造形态及发震机制.基于玛多地震科考布设的短周期台阵数据,本文利用深度学习自动拾取P/S波震相、震相关联、绝对定位、相对定位等定位流程,构建了玛多M_(S)7.4地震后第14天至第43天的高分辨率地震目录,揭示了玛多震源区主震西侧以及主震向东20 km区域范围内的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发震断层的几何形态.定位结果显示地震的发生频次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地震序列整体上沿着地表破裂呈现条带状展布,集中分布于破裂带偏北一侧,走向为NWW-SEE.发震深度主要集中在15 km以内.地震剖面图显示发震断层整体向北倾斜,但在深度8~10 km左右,倾角转变为向南倾,表明可能受到局部构造应力或物性差异的影响,破裂面并非单一的平面结构,浅部与深部的破裂存在差异.不同区域的断层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在西段(鄂陵湖南)走向为近E-W向,与整体序列的走向呈现一定拐角,断层倾向为近垂直,发震优势层为8~12 km.中间段(鄂陵湖至黄河乡)地震活动性较弱,地震深度浅,集中在2~5 km;以野马滩大桥为界,该段西侧地震序列较宽且连续,东侧地震序列表现为不连续性,出现小的地震空区或稀疏区.东段(主震向东)地震活动性最强,发震深度主要在8~12 km,地震序列在该段有一个向北凸起的弧度,说明该区域可能受到局部构造作用,形成复杂的孕震环境.
郭慧丽常利军鲁来玉吴萍萍吕苗苗丁志峰
关键词:地震定位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22年
本文利用玛多7.4级地震科考密集台阵150个台站和固定台站MAD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采用横波分裂分析方法测量,总计得到22518对有效横波分裂参数,获得了震源区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果显示,震源区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区特征,但未能表现出随时间的规律性变化特征.最明显的横波分裂特征表现在沿主破裂余震密集区,快波偏振方向呈现出与主破裂带走向和余震序列展布较好的一致性,沿主破裂余震密集区各台站所得到的慢波延迟时间明显大于南北两侧余震密集区外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且包括主震在内余震最为密集的主破裂东段的慢波延迟时间大于中段和西段,主破裂附近北侧的慢波延迟时间大于南侧.主破裂余震密集区外两侧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随着台站与主破裂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到一定距离后,慢波延迟时间趋于稳定.这些特征反映了玛多M_(S)7.4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积累主要集中在沿主破裂余震密集区,且主破裂东段的应力积累要强于中段和西段,主破裂附近的应力积累北侧强于南侧,随着距主破裂距离的增加,应力积累效应减弱,到一定距离后变得很弱.由于科考密集台阵在主震后第12天才开始布设并投入观测,这时主震和大部分强余震已经发生,并且中小地震的最高峰也过去,余震频次趋于稳定,孕震过程中积累的应力尚未释放完全,应力释放和调整过程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在余震活动观测期内,分裂参数没有表现出随时间规律性的变化特征.
曹学来常利军鲁来玉吴萍萍郭慧丽吕苗苗丁志峰
关键词:横波分裂应力场
浅层结构研究中高阶模式瑞雷面波对低速层的约束
2023年
在实际中常遇到一类含有低速层的介质,其频散曲线在感兴趣的频率范围并无视觉上的交叉现象,也无明显的低速层指示。针对此类介质,基于地震反射资料中的面波信息,综合实例和数值模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如果观测的基阶模式频散曲线不包含对低速层深度敏感的频段,单独基于基阶模式的频散曲线可能无法恢复模型的低速特征;但如果同时利用相同频段的多阶模式信息,即使观测的频散曲线没有明显的低速特征指示,也可以通过多模式频散信息反演重建模型的低速特征。
冯宣政鲁来玉王少曈秦彤威
关键词:低速层频散曲线浅层地震反射
分层介质半空间瑞利波模式分析和介质参数反演
利用瑞利波信息反演层状半空间介质的性质和状态,是地震勘探、岩土工程、及超声检测领域关注的研究课题.该文由层状半空间瑞利波的实验数据,分析给出了层状半空间中瑞利波的传播模式和频散曲线,并进而利用基阶和(或)高阶模式瑞利波频...
鲁来玉
关键词:瑞利波层状半空间时频分析反演
文献传递
基于瑞利波高阶模式反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0
2006年
通过超声实验研究了沿分层介质,特别是含有低速层的分层介质传播的瑞利波频散特征.分别对有机玻璃/钢构成的两层速度递增的半空间和铝/有机玻璃/钢构成的含有低速层的三层半空间进行了超声探测实验,采用频率波数分析方法分析了多模式的瑞利波频散曲线,对于速度递增的两层半空间,得到了第一和第二个模式的频散曲线;对于含有低速层的三层介质,实验得到的频散曲线在不同频段对应不同的模式,从而在模式之间产生跳跃,分析表明模式跳跃是由各个模式在表面位移幅度的不同分布引起的.文中明确指出了低速层存在时,反演研究不仅要考虑各模式的频散特性,同时还要考虑不同模式在表面的位移分布情况,给出了低速层存在时的反演方法,避免了模式的误判.利用遗传算法对两种实验模型的介质参数进行了反演,得到了和实际参数吻合的反演结果.
鲁来玉张碧星汪承灏
关键词:低速层遗传算法
三维非均匀结构体对面波的多次散射被引量:2
2008年
在面波层析成像和传统面波勘探中,都假定地球或浅层探测对象是一个均匀分层的多层介质模型,而实际上,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广泛存在于从地球直到超声尺度的各种范围内。这里采用模式耦合的方法,研究了均匀半空间和二层介质中(也可以是多层的),三维非均匀体对Rayleigh面波的多次散射,计算了频率和时间域中的散射波场,并分析了散射波场的特点,为散射面波的应用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钱美平鲁来玉刘斌
关键词:面波多次散射
微动H/V谱比方法被引量:6
2021年
微动H/V谱比,即地表记录的不同频率地震背景噪声的水平分量与垂直分量的比值.在工程地震领域,通常用V表示微动记录的垂直分量,用H表示微动记录的水平分量,测得作为频率函数的H/V谱比曲线后,依据一定的关系(通常是经验的),建立H/V谱比曲线的峰值与地层结构基阶共振频率之间的关系,从而估计沉积层厚度或场地放大因子,有时也称为HVSR(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或QTS(Quasi Transfer Spectrum)方法.由于微动中波型成分的物理来源模糊不清,其主导能量究竟是Rayleigh波、S波或者其它波型成分存在争议,因此,虽然在工程地震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微动H/V谱比法仍然缺乏严格的理论解释.这导致该方法趋于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从地震记录中,识别出Rayleigh波能量,计算Rayleigh波的ZH幅度比,又称Rayleigh波椭率(ellipticity).之所以称为Rayleigh波ZH幅度比,是因为在地震层析成像领域,V常用来表示Rayleigh波水平分量的特征函数,多用Z表示Rayleigh波的垂直分量.作为独立变量,Rayleigh波ZH幅度比对浅层速度结构更为敏感,在区域尺度地震层析成像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用于弥补单独相(群)速度对浅层结构,尤其是沉积层结构约束不够的缺点.这种方法意味着H/V谱比曲线中的主要能量是Rayleigh波,除了在区域尺度与Rayleigh波的频散和(或)接收函数联合反演地球结构之外,在工程物探领域,也利用Rayleigh波椭率反演近地表S波速度结构.基于H/V谱比曲线的峰值推断场地响应的理论假设是SH波占据微动的主导能量,这与微动观测记录通常由Rayleigh波能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不符,因此H/V谱比法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发展不同的背景噪声源模型,考虑可能贡献的背景噪声能量,解释H/V谱比曲线.这样就避免了微动记录的主导成分是面波还是体波的争论,发展更适合或接近实际记录的微动模型解释H/V谱比曲线,该�
秦彤威王少曈冯宣政鲁来玉
地脉动空间自相关方法反演浅层S波速度结构被引量:8
2016年
在近地表地球物理领域,基于地脉动(或称背景噪声)提取的面波频散曲线反演地下S波速度结构是一种简单经济的工程勘察方法.本文基于地脉动的空间自相关方法对一个微型台阵观测的背景噪声记录进行处理,介绍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提取频散曲线的数据处理方法,获得了6.7—23Hz频段的可靠频散曲线;通过对该观测频散曲线与预测模型的频散曲线进行拟合,反演得到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速度结构与钻孔直接测试的结果相吻合.
刘庆华鲁来玉何正勤胡刚王凯明龚艳
关键词:地脉动频散曲线面波反演S波速度结构
地震反射法在玉溪盆地普渡河断裂探测中的应用
2012年
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支持下,由中国地震局组织、启动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首先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南北地震带南段开展以大型地震台阵观测为主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并将分区逐步在整个中国大陆开展流动地震台阵探测,以全面认识中国大陆地震孕育的深部构造背景环境和大陆岩石圈的动力学结构,为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和地球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基础资料。
何正勤沈坤鲁来玉胡刚叶太兰李桂银
关键词:地震反射法综合地球物理盆地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及其发震构造特征被引量:4
2022年
2021年5月22日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发生了青海玛多M_(S)7.4地震,而精确的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有助于判定发震构造和探究地震的孕震机制.本文基于玛多地震科考获取的高质量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玛多地震震源区18次中小型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进一步获取了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特征.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这18次中小型余震包含16次走滑型和2次逆冲型地震,揭示出玛多M_(S)7.4地震的发震断层——江错断裂具有高倾角左旋走滑性质,且沿着破裂带自西向东具有分段性差异,表明发震断层构造形态的复杂性.余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均在10 km之上,主要集中于4~8 km,说明后续中小型余震的能量释放主要集中在浅部上地壳.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震源区最大水平主压应力轴方位为53°(NEE),倾伏角为13°,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揭示余震的发生仍主要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综合已有的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推测玛多M_(S)7.4地震的发生与上地壳速度结构的非均匀性及中下地壳软弱物质的挤压和垂向上涌密切相关.玛多M_(S)7.4主震发生之后,震源区应力不断调整,局部地震活动性明显增强.同时在局部速度结构复杂性及独特的断层系统的共同影响下,余震震源机制解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吕苗苗常利军鲁来玉刘嘉栋吴萍萍郭慧丽曹学来丁志峰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构造应力场发震构造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