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玉

作品数:5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自闭
  • 3篇自闭症
  • 3篇儿童
  • 2篇多目标追踪
  • 2篇视觉
  • 1篇多目标
  • 1篇神经机制
  • 1篇视觉注意
  • 1篇提示信息
  • 1篇注意资源
  • 1篇自闭症儿童
  • 1篇孤独症
  • 1篇孤独症儿童
  • 1篇儿童视觉
  • 1篇范式

机构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宁夏工商职业...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5篇马玉
  • 5篇张学民
  • 3篇张盈利
  • 2篇魏柳青
  • 1篇冯晴
  • 1篇李永娜
  • 1篇王立新

传媒

  • 2篇中国特殊教育
  • 1篇心理学报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心理发展与教...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自闭症儿童视觉动态信息的注意加工特点——来自多目标追踪任务的证据被引量:9
2013年
为了考察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在动态条件下的多目标注意加工特点,研究采用多目标追踪实验范式,具体追踪任务采用多目标随机运动和碰撞反弹算法。实验设计为两因素混合设计,组间变量为年龄和性别匹配的中低功能自闭症和正常儿童组,组内变量为追踪目标数量(分别为1、2、3、4个目标),因变量为被试在多目标追踪任务中的追踪正确率和追踪容量。结果发现:(1)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在目标数量为1到目标数量为4时的正确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且标准差变异较大,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的多目标的持续追踪能力和稳定性存在一定的缺陷;(2)当目标数量为1时,正常组儿童与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的追踪容量差异不显著;目标为2、3、4时,两组追踪容量差异均显著。不同目标数量情况下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平均的注意容量为0.83~1.24个(平均容量约为1个)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的0.95~3.72个(最大容量接近4个)。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在多目标追踪上表现为单焦点注意加工的特点,存在一定程度的注意转移缺陷。
马玉张学民张盈利魏柳青
关键词:多目标追踪
自闭症儿童共同注意干预的现状与展望被引量:11
2012年
自闭症是一种发展性障碍。共同注意作为自闭症儿童的核心技能缺陷,与社会认知技能障碍如语言、游戏、积极情感等存在紧密的联系。目前很多研究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共同注意实施干预,已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文章在阐述国内外相关共同注意干预研究和干预方案的基础上,对当前取得的成果和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评价和总结,并就自闭症干预方面提出了建议。
张盈利张学民马玉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自闭症者的视觉认知障碍及其神经机制被引量:16
2011年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自闭症者的非社会性信息加工表现出非典型特征,其社会性功能存在严重缺陷,使得自闭症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减弱。本文从自闭症者的认知能力、社会性发展及神经机制的角度进行整体综述,总结自闭症者对社会性与非社会性刺激加工的特点与规律,最后指出该研究领域尚存在的或未涉及的问题。
马玉王立新魏柳青冯晴张学民
关键词:自闭症神经机制
视听通道双任务对多目标追踪的影响:干扰还是促进?被引量:9
2014年
通过3个实验分别考察了视觉和听觉任务对同时进行的多目标追踪任务干扰程度的差异,以及当视觉与听觉任务的信息加工与多目标追踪的身份特征相一致时,视觉与听觉任务是否会对多目标追踪产生促进作用。在控制眼动的情况下,听觉任务对多目标追踪的干扰程度大于视觉任务;而在不控制眼动的情况下,听觉任务对多目标追踪的干扰程度小于视觉任务。说明多目标追踪过程既要占用编码阶段的视觉注意资源,又要占用中央加工阶段的中央注意资源。当视觉或听觉数字判断任务中的数字与多身份追踪任务中目标的数字身份相一致时,该相容性会对追踪表现产生促进作用并降低两任务间的干扰程度。这是由于追踪过程中目标的数字身份被储存在视觉工作记忆中,节约了用于数字加工的认知资源,从而促进了两项任务的表现。最后,对多目标追踪中的注意分配机制进行了讨论。
魏柳青张学民李永娜马玉
关键词:多目标追踪
孤独症儿童对静态和动态视向提示信息的加工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索在静态和动态呈现条件下孤独症儿童对视向提示信息加工的特征。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儿童和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儿童各10名。通过1张图片形成的静态视向提示和5张图片形成的动态视向提示,采用2(组别:孤独症儿童,正常儿童)×2(呈现方式:静态,动态)×2(提示性:有效提示,无效提示)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儿童在不同呈现方式下的视向提示反应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结果:在静态条件下,孤独症儿童识别视向的正确率低于正常对照组儿童[(94.8±1.3)%vs.(99.5±1.3)%,P<0.05],且反应时较长[(470.2±23.8)ms vs.(389.2±23.8)ms,P<0.05];在动态条件下,有效提示的识别正确率高于无效提示[(98.8±0.5)%vs.(93.8±0.3)%,P<0.05],且有效提示的反应时短于无效提示[(463.1±19.7)ms vs.(504.8±21.4)ms,P<0.01],孤独症儿童的反应时长于正常对照组儿童[(544.6±28.4)ms vs.(423.3±28.4)ms,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提示孤独症儿童存在与正常儿童一样的视向注意转移,并无特异性视向注意损伤,孤独症儿童对动态视向信息加工可能较静态视向信息加工更敏感。
马玉张学民张盈利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