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守臣

作品数:104 被引量:618H指数:14
供职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1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7篇农业科学
  • 2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经济管理
  • 7篇生物学
  • 7篇文化科学
  • 5篇矿业工程
  • 2篇化学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0篇小麦
  • 28篇冬小麦
  • 23篇土壤
  • 20篇水分
  • 20篇利用效率
  • 18篇水分利用
  • 17篇水分利用效率
  • 10篇灌溉
  • 9篇籽粒
  • 8篇氮肥
  • 8篇污染
  • 8篇小麦籽粒
  • 7篇生态
  • 7篇麦田
  • 6篇指标体系
  • 6篇作物
  • 5篇有机物料
  • 5篇重金
  • 5篇重金属
  • 5篇耕作

机构

  • 87篇河南理工大学
  • 37篇河南师范大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中国矿业大学...
  • 5篇兰州大学
  • 5篇河南农业大学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郑州铁路职业...
  • 2篇甘肃省农业科...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河南科技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国土资源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河南省科学院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03篇马守臣
  • 32篇邵云
  • 28篇李春喜
  • 21篇王锐
  • 14篇徐炳成
  • 13篇张合兵
  • 13篇李凤民
  • 12篇姜丽娜
  • 8篇郭灵辉
  • 8篇杨慎骄
  • 8篇黄占斌
  • 7篇郝成元
  • 7篇马守田
  • 6篇郭增长
  • 6篇聂小军
  • 5篇吕鹏
  • 5篇蔡太义
  • 5篇李向力
  • 4篇陈惠婷
  • 4篇王和洲

传媒

  • 6篇河南农业科学
  • 4篇湖北农业科学
  • 4篇麦类作物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煤炭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应用与环境生...
  • 3篇华北农学报
  • 3篇作物杂志
  • 3篇灌溉排水学报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湖南农业科学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资源开发与市...
  • 2篇生态与农村环...
  • 2篇城市地理

年份

  • 4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8篇2019
  • 6篇2018
  • 9篇2017
  • 4篇2016
  • 11篇2015
  • 8篇2014
  • 5篇2013
  • 7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7篇2004
  • 3篇2003
1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基于根源信号特征的冬小麦节水灌溉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根源信号特征的冬小麦节水灌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置湿润微区、设置湿润微区内土壤含水量、监测大田作物非水力根源信号和土壤含水量上限、监测大田作物水力信号和土壤含水量下限、计算大田灌溉量、对冬小麦进行灌...
马守臣
文献传递
土壤水分对两个冬小麦品种产量和竞争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8
2007年
研究了黄土塬区两个旱作冬小麦品种(长武135和平凉40,前者是后者的换代品种)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竞争能力和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设2种土壤水分条件(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和40%~45%),采用生态替代法设计了同一播种密度的6个播种比例组合的盆栽试验。低水分单播条件下,长武135具有较高的产量(长武135为27.59g/pot,平凉40为24.91g/pot),而混播条件下平凉40在产量和相对产量上较长武135品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高水分条件下,平凉40产量随播种比例的减小下降较快(长武135产量曲线斜率35.468,平凉40为36.237)。平凉40低水分单播时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少(长武135为0.67g/pot,平凉40为0.55g/pot),而混播时较多(长武135各比例均值0.58g/pot,平凉40为0.71g/pot),导致了平凉40品种单播时产量较低和混播时产量较高。平凉40地下生物量显著大于长武135(高水分条件下,长武135为10.03g/pot、平凉40为11.51g/pot;低水分条件下二者分别为8.41g/pot和10.69g/pot),且耗水量大(高水分条件下平凉40多耗水2.72kg/pot,低水分条件下多耗0.98kg/pot),而耗水量/地下生物量的比值平凉40低于长武135,从而平凉40品种单位根量消耗的水分低于长武135。总之,在两个生长属性接近的冬小麦品种中,老品种以较大的根系生物量赢得了较高的竞争能力,消耗了较多的水分,而新品种虽然根系生物量较低,耗水量较少,但籽粒产量却较高。亦即,小麦新品种籽粒产量的提高是与根系的减少和对水资源竞争能力的下降相伴随的。
刘琳徐炳成李凤民马守臣
关键词:土壤水分冬小麦
基于粮食安全的河南省耕地压力动态分析及预测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明确阐述河南省的耕地压力状况和粮食供给情况,依据统计数据,分析了1978—2012年河南省耕地、人口、粮食产量等的动态变化,计算了耕地压力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最后应用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对2013—2022年的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由于耕地生产率的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却逐渐增加,从而耕地压力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呈波浪式递减趋势。通过预测,2013—2022年河南省的耕地压力指数持续缓慢减小。可见,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能够减轻耕地压力,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宋香平马守臣张合兵秦伟霞
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压力指数土地资源承载力
不同耕作措施对采煤沉陷区坡耕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针对采煤沉陷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通过田间试验,以平作为对照(CK),研究平作+残茬覆盖(T1)、横坡垄作(T2)和横坡垄作+残茬覆盖(T3)对坡耕地夏玉米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苗期到拔节期,残茬覆盖明显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2 个残茬覆盖处理(T1 和T3)0~100 cm 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CK(P〈0. 05);到拔节期时,T1 和T3 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比CK 提高9. 64%和9. 74%.玉米拔节后降雨增多,与CK 相比,T1、T2 和T3 处理地表径流减少,坡耕地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T1、T2 和T3 处理还显著提高了玉米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降雨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P〈0. 05),其中T3 处理保水保肥和增产效果最好,其玉米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降雨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较CK 提高16. 59%、31. 20%、16. 55%和16. 59%.通过横坡垄作并附以秸杆覆盖是适用于采煤沉陷区坡耕地的有效农耕措施.
马守臣张合兵马守田李春喜邵云
关键词:采煤沉陷区坡耕地残茬覆盖
秸秆还田方式对麦田土壤碳、氮、水动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8
2014年
为了解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效果,在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J)、过腹即牛粪还田(F)和发酵后沼液还田(Z)后麦田土壤碳、氮、水和小麦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了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增量(即相对于播前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量),在0~20和20~60cm土层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增量均分别以越冬期和拔节期最高。在越冬期,F和Z处理0~40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显著增加,J处理土壤氮含量与不还田对照差异不显著;在拔节期和开花期,三种秸秆还田处理0~20cm土层以及F和J处理20~40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均显著增加。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保水能力,在开花期,三种秸秆还田处理0~8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在越冬期和拔节期,F和Z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干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J处理显著降低;三种秸秆还田处理的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干重均显著增加,以J处理最高。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穗数和产量,其中Z处理增产23.0%。因此,三种秸秆还田方式均能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小麦产量,其中沼液还田综合效应最好。
邵云马守田李学梅马守臣冯荣成陈惠婷王文斐郝真真
关键词:小麦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
返青期根修剪对冬小麦后期耐旱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8
2008年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返青期根修剪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后期耐旱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返青期设置了两个根修剪处理:1)小剪根,在植株一侧切去部分侧生根;2)大剪根,在主茎四周切去部分侧生根。不剪根者设为对照(CK)。研究结果显示,两个根修剪处理均显著减少了小麦的根系,但对根冠比没有显著影响。在花期,两个根修剪处理的小麦旗叶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化学效率(The maximum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SⅡ,Fv/Fm)、PSⅡ潜在活性(PSⅡpotential activity,Fv/Fo)、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Effective PSⅡquantum yield,ΦPSⅡ)、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Apparent rate of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port,ETR)、光化学淬灭系数(Coefficient of photochemical quenching,qP)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Coefficient of 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NPQ)值,在停止供水7d后,均显著高于对照,这表明根修剪小麦的耐旱性强于对照,因此在干旱胁迫下有较高的光化学活性。小剪根处理在高水条件下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在中度干旱条件下显著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因此,小剪根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的抗旱系数;小剪根处理在高水分处理(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85%)和中度干旱胁迫处理(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5%)条件下,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但大剪根处理由于严重影响了群体数量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抗旱系数均没有提高。可见,适当地减少根系有助于小麦的耐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马守臣李凤民徐炳成黄占斌
关键词:冬小麦耐旱性水分利用效率
小麦籽粒中戊聚糖及相关性状的通径分析
选用18个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按随机区组设计,对小麦籽粒中戊聚糖及其他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总戊聚糖与结实小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呈一定负相关,穗粒数和群体数对总戊聚糖直接作用较大,可见多...
姜丽娜张霞马守臣明红邵云李向力李春喜
关键词:小麦戊聚糖通径分析聚类分析籽粒
文献传递
根、蘖修剪对冬小麦竞争能力、根源信号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在旱作农业区,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目标。本文采用盆栽试验与大田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根修剪后冬小麦的根系大小、分布、竞争能力、根系效率、根源信号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进行测定,探讨通过影响根系对同化...
马守臣
关键词: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
文献传递
煤矿沉陷区沉陷裂缝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7
2015年
为了研究煤矿沉陷区沉陷裂缝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长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沉陷裂缝周围土壤水氮含量、微生物学特性和作物生理、产量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陷裂缝导致了土壤水、氮的流失。距沉陷裂缝越近,土壤含水量和有效氮含量越低,当距裂缝距离超过120 cm 时,沉陷裂缝对土壤含水量和有效氮含量影响不显著。土壤水肥特性改变也导致了土壤微生物特性的改变,距沉陷裂缝越近,土壤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和土壤呼吸速率越低。当距裂缝距离超过90 cm时,沉陷裂缝对土壤微生物的特性影响不显著。沉陷裂缝通过影响土壤中水分和矿物营养的含量,进而影响到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当裂缝距离超过60 cm时,沉陷裂缝对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显著。在拔节期,沉陷裂缝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在距裂缝0~60 cm范围内,当距裂缝距离超过60 cm时,沉陷裂缝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不显著。但到花期时,当距裂缝距离超过90 cm时,沉陷裂缝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不显著。沉陷裂缝对小麦各产量性状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距裂缝0~60 cm范围内,沉陷裂缝对株高、单茎重和穗粒数均有显著影响,当距裂缝距离超过90 cm时,则影响不显著。沉陷裂缝导致小麦穗数和产量的下降,距裂缝越近,小麦穗数和产量下降幅度越大,与距裂缝120 cm处小麦相比,裂缝边缘0~30 cm范围内小麦穗数和产量分别降低43.7%和53.3%。总之,开采沉陷产生的裂缝(隙),导致附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和养分流失加剧,降低了土壤质量,影响到作物的生长,最终导致作物产量显著降低。
许传阳马守臣张合兵王锐关中美
关键词:沉陷裂缝土壤特性作物生长土壤微生物活性光合作用
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群体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群体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共设置4种氮肥处理,分别为CK(基肥∶追肥=10∶0)、N1(基追比为7∶3)、N2(基追比为5∶5)和N3(基追比为3∶7)。结果表明,合理追施氮肥可以提高冬小麦的有效茎数和分蘖成穂率,并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花后叶面积,从而改善冬小麦的群体结构。增加基施氮量可以显著提高冬小麦的千粒重;随着追氮比例的增加,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过高的追氮比例不利于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提高。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N1处理冬小麦群体结构较好,耗水量最少,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较高,为最合理的氮肥运筹模式。
杨明达马守臣杨慎骄李春喜张素瑜马守田王多多
关键词:冬小麦氮肥基追比例水分利用效率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