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骥
- 作品数:17 被引量:180H指数:8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更多>>
- 城市生态环境资产的内涵与评价体系研究
- 2021年
- 生态环境资产作为城市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何科学地界定城市生态环境资产的内涵、主要科目,构建系统的评价体系,总结城市生态环境资产管理的经验和实现路径,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从厘清和阐述生态环境资产的概念与范畴出发,分析了一线全球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资产的需求,界定了其概念内涵、评价的主要科目,提出了面向全球城市的评价体系,结合文献计量分析总结了全球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五大共性问题,总结提出了加大城市生态环境资产累积与利用的路径,为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资产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管理建议。
- 韩骥郭洪伟邓鹏翔张玉
-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 以材料“创造”土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被引量:4
- 2019年
- 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土地为载体,通过大量投入钢铁、水泥等建材大规模修建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创造出大量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空间。利用1985—2010年中国省级行政单元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总面积、城市住宅总面积和城市住宅建筑材料总使用量等数据,识别城市扩张模式,揭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建筑面积及其构筑材料三者间的关系。研究表明2000年是中国城市扩张的重要分界点,2000年之前中国各省份的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城市住宅总面积和城市住宅建筑材料总使用量均较小且省份间差异不大,2000年之后三者迅速增长且省份间差异逐渐扩大。在地区尺度上,三者均呈现东部地区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特点,地区内部差异则表现为东部地区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的特征。大多数省份的城市住宅总面积及其构筑材料总量随着城市建成区的扩张而增长,表明城市在发展初期以扩大建成区和水平扩张为主。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内部空间重组和用地置换导致高层建筑逐步替代了原有的单层或低矮建筑,城市扩张的方向由依赖土地的水平扩张转向以大量使用建筑材料为基础的垂直扩张,使得许多省份的城市住宅总面积逐渐超过辖区内居住用地总面积。这种以建筑材料“创造”出更多“土地”的城市垂直扩张在满足人们对城市生产和生活空间需求的同时,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空间,但需要以消耗更多的建筑材料并承担建筑材料在开采、制造、运输、使用和废弃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为代价。
- 李佳佳刘宇鹏韩骥张超张超张超
- 关键词:城市建成区建筑材料产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
- 全球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发展趋势预测——以上海市为例被引量:15
- 2017年
- 全球城市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作为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层面直接影响着全球事务.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引领者,提高宜居性是其建设全球城市的重要目标之一.参考已有的全球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现代城市发展特点对指标进行了修正,并以上海市为典型案例,结合全球城市纽约和东京的发展历程,验证了全球城市宜居性发展的N型曲线假说:即随着城市人均收入的增长,城市宜居性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发展阶段.通过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宜居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同时采用指数平滑法和Logistic增长模型对上海市未来30年宜居性进行了四种情景预测.以东京为参照,得出了未来30年上海能达到最高宜居性的结论,可为上海全球城市的宜居环境建设提供方向.
- 韩骥袁坤黄鲁霞孟醒
- 关键词:城市宜居性情景分析
- 物质代谢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7年
- 从物质代谢的视角研究物质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流通过程,不仅能深入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更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物质代谢的研究方法、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应用、资源和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较全面的对上述研究中已取得的成果以及尚待完善之处进行总结.物质代谢研究应从过去的单一理论和方法向多学科和方法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以解决复杂的代谢问题.随着城市在全球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应加强传统的代谢研究与地理空间分析的结合,并将人类福祉等评价指标纳入物质代谢的研究范畴,进而从物质代谢的视角提出节约资源、降低环境负荷、提高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管理对策.
- 韩骥周燕
- 关键词:代谢可持续发展
- 区域碳源碳汇的时空格局——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被引量:20
- 2015年
- 长三角地区是世界第六大也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地区,其快速而大规模的城市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核算了1995—2010年长三角地区的碳源碳汇并分析了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长三角地区的碳汇增长943×104t,其中,浙江省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量的增加是主要贡献,这主要得益于国家2003年起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该地区的碳排放增加3.27×108t,其中,能源消费和工业过程排放所占比重在2010年达96%.江苏省的排放量与增长速度都位居长三角第一,其以重工业和制造业等高能耗和高碳排的产业结构是造成其碳排放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由于建设用地的净碳排放量增速大于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导致该地区单位面积建设用地的净碳排放强度明显增大,江苏省的建设用地净碳排放强度增速最快.
- 义白璐韩骥周翔杨芳孟醒曹武星黄鲁霞象伟宁
- 关键词:碳源
- 快速城市化地区交通主干道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4年
- 交通主干道建设对两侧景观格局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探索其影响机制对道路生态环境评价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京沪高速公路(简称G2)为例,利用TM遥感影像,提取出1995、2000、2005和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图。同时,用缓冲区分析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别计算不同时段和地域段G2缓冲带景观数量结构特征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率;并结合相关分析和非线性回归方法研究指数变化率与缓冲带距离的关系,据此判断G2对沿线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程度和范围。研究结果表明:(1)G2沿线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程度与缓冲带距离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G2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呈现明显的"轴带"规律;(2)G2对沿线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范围比自然生态脆弱区的道路建设更广,2000-2005年为6 km,2005-2010年扩大到9 km;(3)从整体来看,2005-2010年间的景观数量结构特征指数相关系数明显高于2000-2005年间,而景观格局指数相关系数则相反,"轴带"影响存在时间差异性;(4)从不同区域段来看,苏北和苏南段景观动态度相关系数均高于上海段,在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域段,"轴带"影响更加显著;(5)通过对比道路沿线地区不同时段、不同地域段的相关景观特征指数变化率,并结合缓冲带分析和数量统计方法,较好地评估了交通主干道对沿线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 曹武星罗飞雄韩骥武彩燕象伟宁
-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地区交通主干道京沪高速公路
- 上海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内涵、特征及其实施路径被引量:3
- 2019年
- 上海实现高品质生活,必须坚持以创新改变上海经济尚未占据产业链高端、产品附加值低的现状,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为高品质生活建设提供扎实的经济基础;以安全保障社会发展,为高品质生活建设提供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服务吸引优秀人才,为高品质生活建设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生态文明保护环境,为高品质生活建设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 韩骥张艳琦邓鹏翔刘嘉斌
- 关键词:环境品质
- 城市化对中国地级市NO2污染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城市的空气质量。利用地表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城市形态数据以及人口数据等,研究中国2018年NO 2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构建了地级市尺度下城市形态(城市面积、斑块数量、形状指数、分维数)、人口密度与NO 2之间的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索城市形态、人口密度对NO 2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8年中国的京津冀、中原、山东半岛和长三角等城市群NO 2污染最突出;(2)GWR模型的结果表明,城市形态、人口密度与NO 2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城市形态对NO 2浓度分布的影响有着较大的空间差异。应构建集约高效、紧凑型的城市形态,并通过提高植被覆盖度以及调节城市形态的结构与配置,从而降低能源消耗以及NO 2浓度。
- 王媛媛王媛媛韩骥
- 关键词:大气污染NO城市形态人口密度城市化
- 上海建设全球宜居城市研究
- 2017年
- 全球城市的建设包含多个方面,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以及宜居城市的建设则是实现全球城市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全球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上海要在未来30年建设成全球城市,其城市生活和生态环境必须向宜居性发展,打造宜居型的全球城市。
- 韩骥
- 关键词: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宜居城市
- 快速城市化地区耕地流失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综合分析——以江苏省苏锡常地区为例被引量:14
- 2014年
- 基于遥感影像、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及地理空间数据,以耕地流失显著的江苏省苏锡常地区为例,在分析耕地流失时空特征的基础上,不仅剖析了驱动耕地数量减少的宏观政策与社会经济因素,还重点研究了影响耕地流失格局的微观空间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耕地数量经历了快速减少-缓慢减少-加速减少的变化轨迹,这与不同时期国家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紧密相关;1990-2010年间耕地流失总量为24.46万hm2,主要流向为建设用地与水库坑塘;②城镇人口的激增和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是驱动研究区耕地数量锐减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③高程因子、距离与交通通达因子、邻域因子均不同程度影响耕地流失的空间格局,其中占主导的是到中心城区的距离、交通便利性以及邻域效应的驱动作用;④未来区域规划应考虑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和区域整体规划以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工矿用地以及与三产相关的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促进耕地资源开发的合理、有序。
- 周翔韩骥孟醒义白璐曹武星黄鲁霞象伟宁
- 关键词:耕地流失二元LOGISTIC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