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腾伟

作品数:41 被引量:129H指数:9
供职机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螺旋体
  • 9篇钩端螺旋体
  • 8篇鼠类
  • 8篇布鲁氏菌
  • 7篇菌病
  • 6篇宿主
  • 6篇宿主动物
  • 6篇布鲁氏菌病
  • 6篇出血热
  • 5篇疫情
  • 5篇肾综合征
  • 5篇肾综合征出血...
  • 5篇综合征
  • 5篇综合征出血热
  • 5篇恙虫病
  • 5篇虫病
  • 4篇血清
  • 4篇人间布鲁氏菌...
  • 4篇螺旋体病
  • 4篇钩端螺旋体病

机构

  • 41篇福建省疾病预...
  • 14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41篇韩腾伟
  • 32篇肖方震
  • 30篇刘维俊
  • 25篇邓艳琴
  • 25篇刘菁
  • 22篇王加熊
  • 21篇林代华
  • 18篇周淑姮
  • 18篇徐国英
  • 8篇陈阳
  • 5篇林文
  • 4篇李述杨
  • 3篇潘敏楠
  • 3篇刘菁
  • 3篇何似
  • 3篇陈亮
  • 2篇洪荣涛
  • 2篇祝寒松
  • 1篇郑奎城
  • 1篇叶玲清

传媒

  • 10篇海峡预防医学...
  • 10篇中国人兽共患...
  • 7篇中国媒介生物...
  • 4篇中国病原生物...
  • 3篇疾病监测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预防医学论坛

年份

  • 3篇2023
  • 11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12年第18卷第12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2013年
P1929农场动物接触是传播牛相关亚型沙门氏菌的危险因素//KevinJ.Cummings,LorinD.war。nick,MargaretA.Davis,等 沙门氏菌病通常与食源性传播有关。为了证实来自动物接触的风险,我们采用美国纽约州和华盛顿州2008年3月1日至2010年3月1日期间收集的数据,比较了感染牛相关亚型沙门氏菌的病例组病人和感染非牛相关亚型沙门氏菌的对照组病人组间的动物暴露情况。
韩腾伟邓艳琴
关键词: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沙门氏菌病食源性
2012-2017年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分析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和《福建省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在福建省布病重点地区开展监测,对各年度上报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结果 2012-2017年间,在福建省8个设区市22个监测点共检测布病高危人群血清标本6 713份,检出阳性64份(SAT法),阳性率为0.95%;各类布病职业人群中,以肉类加工和饲养放牧人员阳性率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972, P>0.05);年龄分布看,30~50年龄组检出最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33, P>0.05);性别分布看,男女性别比为1.6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2, P>0.05)。在哨点医院开展主动搜索,共检测人群血清1 815份,发现病例62例,阳性率为3.42%。结论 2012-2017年间,福建省闽南沿海地区疫情较重,并有向内陆闽北山区扩散趋势。
林代华韩腾伟王加熊刘菁肖方震刘维俊邓艳琴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人间血清学
DNA条形码技术在福建省大田县山地生境中鼠种调查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和应用基于COI的DNA条形码技术对福建省大田县野外生境进行鼠种调查。方法采用笼夜法在大田县境内捕鼠,对捕获鼠进行形态学鉴定后,经肝脏组织核酸提取、目标条带COI基因片段的扩增及测序获取序列信息,通过同源性比对、遗传距离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对所捕获的野栖鼠进行准确鉴定。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24只野栖鼠,经形态学鉴定青毛鼠14只、板齿鼠6只、白腹巨鼠3只、黄毛鼠1只。经DNA条形码技术鉴定,其中青毛鼠13只、板齿鼠6只、白腹巨鼠4只、大足鼠1只。各鼠种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21%,种间遗传距离为13.24%~18.03%,种间遗传距离显著高于种内遗传距离。DNA条形码技术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存在2份标本的差异,经再次鉴定,更正了形态学鉴定结果。结论DNA条形码技术可作为形态学鉴定方法的补充,应用于鼠种调查和分析中。探讨和应用基于COI的DNA条形码技术对大田县山地生境进行鼠种调查。
刘维俊徐国英肖方震林代华刘菁韩腾伟
关键词:DNA条形码
福建省2004-2018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特征及防控对策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分析福建省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趋势,为制定有效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省2004-2018年报告的布病病例进行流行特征分析。结果 2004-2010年报告布病15例,年均发病率0.006/10万。2011-2018年病例大幅上升,报告496例,年均发病率0.163/10万,其中2015年病例达高峰,报告104例,年发病率0.2733/10万;南平市和漳州市年均发病率较高;每年各月均有病例,4~8月为发病高峰;农民病例最多(52.1%);发病年龄主要在30~60岁组(78.7%);男女性别比为2.6∶1。病羊、病猪是布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以直接接触染疫动物或其产物而感染,或食用污染羊奶通过消化道感染。结论福建省县(市、区)有报告布病者占85.2%(75/88),疫情呈上升趋势,闽西北及闽东南局部地区疫情较严重。应建立联防联控机制,进行高危人群职业活动干预和健康教育,加强牲畜流通环节的检疫和管理,消灭传染源,是当前布病防控的重点措施。
林代华韩腾伟肖方震王加熊刘菁刘维俊邓艳琴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防控对策
2020年福建省恙虫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福建省2020年恙虫病流行特征,为恙虫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福建省2020年报告的恙虫病病例信息,采用WPS Office 2016和SPSS 20.0对恙虫病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20年福建省共报告恙虫病病例1317例,发病率为3.17/10万,死亡病例1例。发病高峰在6-10月,报告病例前三位的地市(漳州市、南平市、龙岩市)占病例总数的77.37%。发病数男女性别比为1.07∶1,发病年龄集中在40~<70岁(76.01%),以50~<60岁年龄段最多(31.44%)。职业以农民为主(76.92%)。结论福建省恙虫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集中性,应加强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的日常监测,采取干预措施,控制恙虫病发生和流行。
曾志伟韩腾伟刘维俊刘菁周淑姮徐国英王加熊肖方震
关键词:恙虫病发病率
三明市鼠类携带蜱传病原体的混合感染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检测福建省三明市鼠类携带蜱媒传染病病原体种类,了解其混合感染情况。 方法笼日法捕鼠,鉴定鼠种后采集血液以及肝、脾等组织,PCR法检测无形体、巴尔通体、巴贝虫、伯氏疏螺旋体与新埃立克体核酸,并对阳性标本进行测序,确定感染病原体种类,分析混合感染状况。 结果共捕获172只鼠,无形体、巴尔通体、巴贝虫、伯氏疏螺旋体与新埃立克体检出率分别为12.79%、9.88%、10.47%、3.49%和12.21%。其中混合感染17只,混合感染率9.88%,以新埃立克体与巴贝虫、无形体与巴贝虫的混合感染多见,占29.41%(5/17)。野鼠和家鼠病原体混合感染率分别为12.21%和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雌鼠、雄鼠混合感染率分别为11.69%与8.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鼠、亚成年鼠混合感染率分别为10.87%和5.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三明市鼠类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新埃立克体、无形体、巴尔通体和巴贝虫感染及混合感染。可为当地蜱传疾病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肖方震陈美宝韩腾伟周淑姮邓艳琴
关键词:蜱媒传染病伯氏疏螺旋体无形体巴尔通体
福建省5县(市)鼠类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调查研究
2019年
目的初步了解福建省部分地区鼠类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状况及其分子生物学分型。方法于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采用笼日法在邵武、古田、石狮、闽侯、长乐5个县(市)捕鼠,采集鼠肝、肾等组织提取核酸,并通过巢式PCR法对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进行基因扩增,应用MEGA 6.0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捕鼠192只,其中家栖鼠81只,占捕鼠总数的42.19%(81/192);野栖鼠111只,占57.81%(111/192)。共检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鼠4只,占捕鼠总数的2.08%(4/192),其中家栖鼠1只,占家栖鼠总数的1.23%(1/81);野栖鼠3只,占2.70%(3/11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邵武标本SW14与石狮标本SS53均为法雷斯疏螺旋体(Borrelia valaisiana),二者分别与法雷斯疏螺旋体型分离株R48(B. valaisiana isolate R48,EU160458.2)、法雷斯疏螺旋体分离株11(B. valaisiana isolate 11,JX888445.1)在基因序列上一致或高度相似。邵武标本SW15与古田标本GT38均与以上法雷斯疏螺旋体基因序列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调查的5个县(市)鼠类携带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与周边省份一致,为法雷斯疏螺旋体。
刘维俊肖方震林思娴韩腾伟周淑姮邓艳琴
关键词:伯氏疏螺旋体RRNA鼠类基因型
福建省鼠类携带新埃立克体调查及16S rRNA和groEL基因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调查福建省鼠类携带新埃立克体情况,了解福建新埃立克体的16S rRNA和groEL基因特征。方法在福建省5个市15个县(市、区)采用笼日法捕鼠,心脏采血,PCR扩增新埃立克体的16S rRNA基因和groEL基因,纯化、测序后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福建省鼠中新埃立克体阳性率为6.67%,福州、南平、三明和宁德4个市的8个县检出新埃立克体,以三明市阳性率较高,为12.21%;其次为南平、宁德市和福州市分别为6.61%、5.56%和3.51%。黄胸鼠、褐家鼠、板齿鼠和黄毛鼠均有新埃立克体检出,其中野鼠阳性率为9.40%,以板齿鼠阳性率较高,为23.53%;家鼠阳性率为4.28%,以黄胸鼠阳性率较高,为6.94%。家鼠和野鼠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鼠类感染新埃立克体的因素为鼠龄和生境。序列分析显示福建省鼠感染新埃立克体的16S rRNA和groEL基因序列高度一致。结论福建省鼠类新埃立克体感染普遍,且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属新埃立克体的自然疫源地,可为福建省新埃立克体病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
肖方震邓艳琴林代华韩腾伟徐国英刘菁刘维俊
关键词:鼠类基因特征
南平市啮齿动物蜱传病原体检测及复合感染研究
2022年
目的了解南平市啮齿动物监测点中蜱传病原体的种类及复合感染情况,为蜱传疾病防制提供依据。方法用笼夜法于2015—2020年对南平市7个监测点进行捕鼠。用PCR方法对鼠标本进行伯氏疏螺旋体、巴尔通体、新埃立克体、巴贝虫和无形体相关基因片段检测。结果捕获331只鼠,病原体感染率:巴尔通体13.6%(45/331)、无形体4.2%(14/331)、新埃立克体3.9%(13/331)、巴贝虫2.4%(8/331)、伯氏疏螺旋体1.5%(5/331),复合感染率4.5%(15/331)。结论南平市啮齿动物中存在巴尔通体、无形体、新埃立克体、巴贝虫和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及复合感染,该调查可为南平市蜱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曾志伟周淑姮韩腾伟刘维俊刘菁徐国英王加熊邓艳琴肖方震
关键词:啮齿动物巴尔通体无形体伯氏疏螺旋体
龙岩市武平县2017—2021年人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状况
2022年
目的分析龙岩市武平县人间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状况和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健康人群血清,用钩体显微镜凝集试验进行检测,并分析菌群分布。结果武平县2017—2021年共报告钩体病10例,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共检测健康人群血清360份,阳性率21.1%(76/360),男、女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抗体阳性率在2018年高峰后下降;高年龄组(40~59岁)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9.9%(44/147),而低年龄组(10~39岁)仅为15.0%(32/213,χ^(2)=11.61,P=0.01);农民的感染率为22.1%(64/290),学生的感染率为18.2%(12/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4,P=0.487);2017—2018年主要菌群为秋季群、2019—2021年为澳洲群,存在主要菌群的变迁现象。结论武平县2017—2021年钩体病疫情和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菌群构成复杂,存在暴发的可能,仍应加强钩体病的防控工作。
刘维俊何嘉春韩腾伟徐国英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血清群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