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新辉

作品数:68 被引量:638H指数:1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1篇标准

领域

  • 41篇农业科学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生物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8篇土壤
  • 26篇丘陵区
  • 25篇黄土丘陵
  • 25篇黄土丘陵区
  • 16篇有机碳
  • 14篇植被
  • 14篇退耕
  • 13篇黄土高原
  • 12篇土壤有机
  • 10篇土壤有机碳
  • 10篇退耕还林
  • 9篇厌氧
  • 8篇厌氧发酵
  • 8篇植被恢复
  • 8篇刺槐
  • 7篇微生物
  • 7篇林地
  • 6篇群落
  • 6篇秸秆
  • 5篇植物

机构

  • 68篇西北农林科技...
  • 39篇陕西省循环农...
  • 3篇延安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陕西理工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石河子大学

作者

  • 68篇韩新辉
  • 55篇杨改河
  • 26篇任广鑫
  • 25篇冯永忠
  • 13篇王晓娇
  • 10篇赵发珠
  • 9篇佟小刚
  • 6篇康迪
  • 4篇杨丽霞
  • 3篇张彤
  • 3篇杜英
  • 3篇宋籽霖
  • 3篇梁爱华
  • 3篇陈少锋
  • 3篇邓健
  • 3篇许亚东
  • 3篇杜约翰
  • 2篇冯慧娟
  • 2篇康乐
  • 2篇徐丽萍

传媒

  • 10篇环境科学
  • 7篇生态学报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草地学报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中国林业教育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农业机械学报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年份

  • 7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8篇2018
  • 2篇2017
  • 9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5
  • 1篇2004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村庄环卫保洁服务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村庄(社区)规划建设范围内的环卫保洁服务
李明韩新辉安梅陈峰涛周永明李博杨静祁香宁孙亚莉张沛
二元结构下城市化滞后效应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城市化滞后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分析其原因在于计划经济时期产生并延续下来的制度性二元结构。解决我国城市化滞后的根本途径是改革当前具有浓厚二元结构特征的各种政策制度,重构城乡联动发展的制度体系,走城乡一体化道路。
冯慧娟杨改河韩新辉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群落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关系研究被引量:58
2014年
为探讨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关系,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对5种不同植被群落特征、多样性、土壤碳氮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组成主要为菊科、禾本科和豆科,这3大科植物在该区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不同植被类型群落Gleason丰富度指数为30 a撂荒地最大,16 a撂荒地最小,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heldon均匀度指数均为30 a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最大,16a撂荒地最小;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其平均含量在0~30 cm和30~100 cm土层从大到小为30 a刺槐林>30 a撂荒地>16 a刺槐林>30 a柠条林(Caragana microphylla)>16 a撂荒地,30 a刺槐林表现出较好的土壤碳氮累积效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之间显著相关(P<0.05),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是影响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关键生态因子.
杨丽霞陈少锋安娟娟赵发珠韩新辉冯永忠杨改河任广鑫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群落多样性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
黄土高原与安塞县植被变化及其气候响应特征被引量:2
2009年
利用1982-2003年黄土高原和安塞县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安塞县气候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不同尺度范围植被的时间变异特征及其对安塞县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22年间黄土高原植被NDVI以年均7.0×10^-4增加,且春秋植被NDVI增加显著,表明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状况明显改善.(2)安塞县植被NDVI并未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且植被NDVI比黄土高原整体水平低22.93%,使得安塞县气候对黄土高原植被变化有显著的响应变化.(3)当黄土高原年际和春季植被NDVI每增加0.01,安塞县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增加0.42℃和0.26℃;生长季植被决定了黄土高原整体植被的分布,当其植被NDVI每增加0.01时,安塞县年均相对湿度增加1.14%,蒸发量和风速分别下降49.70 mm和0.06 m·s^-1.可见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其所含县域尺度区域的气候有明显影响.
韩新辉杨改河刘志超
关键词:植被变化NDVI黄土高原气候遥感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恢复过程土壤与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7
2019年
为揭示黄土高原典型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叶片与土壤碳(C)、氮(N)、磷(P)元素变化特征及其交互作用,以延安庙咀沟流域恢复20—40a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草地和坡耕地(对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样地植物叶片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从20a到40a的恢复过程中,3种植被叶片C含量均显著增加,草地叶片P含量显著升高,而刺槐、柠条叶片N和P含量则显著降低。刺槐、柠条及草地土壤C、N、P含量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而增加,比耕地分别增加了70%—349%、27%—202%、13%—62%(P<0.05),其中刺槐的增幅最大。从增速来看,刺槐和柠条林土壤表层C、N增速表现为前期(0—20a)大于后期(20—40a),而草地则相反。在20—40a的恢复过程中,刺槐、柠条叶片C∶N、C∶P均显著增加,草地叶片C∶P、N∶P则显著降低。恢复过程中,土壤C∶P在刺槐和草地中显著增加,而土壤N∶P仅在草地中显著增加,土壤C∶N则没有显著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叶片C和土壤C、N、P显著正相关,叶片N、P和土壤N显著正相关,叶片和土壤N∶P显著正相关,叶片P、C∶P与土壤C、N增速显著相关,表明叶片P可以指示土壤C、N增速的变化,而N∶P可以将植物和土壤联系起来。植被恢复过程中,叶片和土壤C、N、P含量及增速均发生显著变化,且存在密切的联系,这种变化的趋势在刺槐、柠条和草地中有所不同。
高德新张伟任成杰戴银月乔文静陈正兴杨改河韩新辉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土壤叶片
碳库管理指数对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指示作用被引量:21
2013年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退耕种植10~40a柠条、沙棘、刺槐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和相关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退耕期延长,100cm深土层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但退耕10a 0~40cm浅层土有机碳库既有显著增加,40~100cm深层有机碳库到退耕20~40a才显著提高.3种还林地碳库活度和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并未随土壤有机碳库增加而持续增长,而是在各土层间分别维持在0.35~0.75和0.25~0.42;碳库管理指数不仅随退耕期延长与土壤有机碳库变化一致,即在浅层土呈直线快速增加,在深层土以指数函数相对缓慢增长,而且与有机碳库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对比其他碳库指标,到退耕40a时仅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在不同林地差异变化一致,均为刺槐>沙棘>柠条,说明碳库管理指数能够良好的指示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
佟小刚韩新辉杨改河冯永忠任广鑫梁爱华康迪
关键词: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黄土丘陵区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种植业发展模式的能值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为客观评估和比较退耕还林后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不同种植业发展模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本研究通过能值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粮食和果树兼作、粮食生产为主和果树种植为主3种典型流域种植业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情况,建立能值分析指标体系,在自然资源压力、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进行比较,进而对3种模式的系统可持续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典型流域不同类型种植业系统外部辅助能值均占总能值投入的75%以上,且其中不可更新能值所占比例远大于可更新能值,由此造成了能值自给率低而环境承载率高的特点;流域粮食种植业生产具有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而水果种植和粮果兼作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3种模式能值密度均达到全国农业经济系统平均水平2倍以上,其中,粮食生产为主的模式净能值产出率最低而粮果兼作型最高;流域种植业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均<1,能值/环境可持续指标均远低于全国农业系统平均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以粮食和果树兼作的模式可持续发展指数最高.3种模式比较发现,粮果兼作发展模式在流域种植业发展中具有相对较好的发展能力和较高的系统稳定性,能值生产效率适中且可持续性最高,因此黄土高原地区以流域为单元的农业发展应该更加偏向于考虑多产业综合的复合结构生产方式.
邓健赵发珠韩新辉冯永忠杨改河
关键词:能值分析种植业流域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撂荒草地土壤碳库对两年增温增雨的响应被引量:3
2023年
阐明暖湿的气候趋势下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库不同活性组分和碳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对脆弱生态区碳库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评估区域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区自然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人工模拟增温和增雨,分析了在增温(W)、增雨(P50%)及其交互作用(WP50%)下植被群落变化特征、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含量、碳库组分的分配比例以及碳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增雨显著增加了植被丰富度指数,而增温和增温增雨显著降低了植被丰富度指数。(2)增雨处理下土壤有机碳、酸解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在两个取样年均显著高于对照;增温增雨处理则进一步增加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分配比例。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各个活性碳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3)增温增雨处理下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均高于其他处理。酸解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敏感指数在气候变化处理下相对较高。综上所述,暖湿化的气候背景下黄土丘陵区撂荒草地土壤有机碳、有机碳活性组分含量和分配比例以及碳库稳定性显著提高,有助于碳库良性发展,酸解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可作为未来土壤有机碳变化的重要指示。
王兴钟泽坤王佳懿简俊楠杨改河任成杰韩新辉
关键词:黄土高原气候变化有机碳组分
响应面优化猪粪、牛粪与玉米秸秆混合发酵工艺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猪粪、牛粪与玉米秸秆混合原料厌氧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猪粪与牛粪的混合比例(质量比)、粪秆比(猪粪和牛粪总量与玉米秸秆干物质质量比)、总固体质量分数3个因素对厌氧发酵过程累积产气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对厌氧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在单因素试验中,当猪粪与牛粪混合比例为1∶1,粪秆比为1.86∶1及总固体质量分数为11%时,累积产气量均较高。猪粪、牛粪与玉米秸秆混合厌氧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猪粪与牛粪混合比例为1.06∶1、粪秆比为2.94∶1、总固体质量分数为10.68%。【结论】在猪粪、牛粪与玉米秸秆混合厌氧发酵的最佳工艺下,累积产气量可达17 170mL。
李芳杨丽霞宋籽霖王晓娇韩新辉任广鑫
关键词:厌氧发酵
黄土高原丘陵区退耕还林地土壤碳氮库的动态变化(英文)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揭示坡耕地退化土壤植被恢复后土壤中碳(C)、氮(N)运移规律,采用植被次生演替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C、N库及其相互关系在土壤剖面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退化农地的造林显著地促进了CO2的固存,恢复了土壤N的可获得性,进而降低了N不足对可持续的CO2固存的限制。植被恢复显著地促进了0~60 cm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总氮(total nitrogen,TN)的积累,而只有在高于一定的恢复时间阈值(如26 a)下,促进了SOC库和TN库间的线性相关性。在土壤剖面上,SOC和TN库、SOC/TN库比以及SOC-TN间的线性相关性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林在短期内具有CO2固存的优势,但由于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SOC增幅越来越大于TN增幅的事实,表明造林对碳固存的可持续性需在一个较长的时段下来评估,尤其需要关注20 cm以下层土壤。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和减缓温室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梁爱华韩新辉赵发珠任广鑫杨改河
关键词:植被恢复退耕还林(草)黄土高原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