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熙
- 作品数:34 被引量:69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 城市日常生活实践的自愈与回归——民俗传承变迁路径的第四种解释被引量:2
- 2018年
- 在讨论近几十年来中国民俗的传承与变迁路径时,民俗学者的解释主要可以归纳为适应论、复兴/延续论与革命论三种。这三种理论均从民俗事象和历时变化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但无法解释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符合明清时期"旧传统"的现象。在这种二维分析框架之外,使用结构分析的新方法,发现互联网经济中的DT模式与北京旧日会馆、"大众点评网"与《帝都岁时纪胜》中的"皇都品汇"在内在机制上一致,都是基于高度分工与消费社会的城市日常生活方式在文化上的表现。这种现象不是某一种民俗事象的适应、复兴/延续或革命,而是民俗自愈机制在压力解除后的自然选择,导致内在机制一致的不同民俗事象反复出现。这就是民俗传承变迁路径的第四种解释——自愈论。
- 鞠熙
- 碑刻所见18世纪北京内城民俗的变化被引量:3
- 2015年
- 明清之际,北京城市民俗在外在形式上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民俗承担者及其传承动机却大有不同。从585通北京内城碑刻来看,进入18世纪以后,北京内城不仅出现了立碑高峰,而且修庙立碑的主体也由明代的官员太监、清前期的汉族官员转为了普通市民,且碑阴题名中第一次出现了行会与商号的名称,具有自治色彩的民间组织层出不穷,女性组织开始出现,反映出社会转型的事实。如关帝圣诞、丫髻山进香等民俗活动虽与明代一脉相承,但民俗传承的主体与动因都发生了根本转变。这表明,将民俗作为资源而加以改造利用的行为,不仅存在于现代社会。碑刻资料有助于我们深入民俗的表面形式,发现其内在机制。
- 鞠熙
- 关键词:城市民俗碑刻
- 19世纪北京国子监街火神庙商会研究
- 2017年
- 本文以19世纪以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中的市民组织火神庙商会为研究个案,发现传统北京社会组织有三大特点:第一,商人在基层社会组织中扮演核心角色;第二,商会不仅是地缘性组织,还首先是商品市场中的经济合作组织,商人与市民是主体;第三,火神庙商会在传统城市社会中既是基层治理的主体,也是经济合作与互助的联盟,以这一组织为纽带,在街区居民之间形成中产阶层联盟,降低了经济风险,有效增强了中下层市民应对社会动荡的能力。
- 鞠熙
- 关键词:社会组织
- 丹尼尔·法布尔的狂欢节研究
- 2013年
- "狂欢节精神"历来是中国学术界讨论的重要问题。巴赫金的著作《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被介绍到中国以后,便在文学理论界、民俗学界和人类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学者纷纷用这一理论对照中国的本土节日,在群体性的民众广场娱乐活动中探讨节日时间与日常时间的差别、民间社会的组织形式、
- 鞠熙
- 关键词:拉伯雷民俗学家宗教人类学民俗学者民俗志
- 随手行动与生生世界:福建霍童的山民和青草被引量:1
- 2023年
- “三十六小洞天”之首的福建霍童以草药而闻名。正是当地人“随手”采集和种植青草的行为编织出了“洞天”中的“生生”世界。在这一世界中,青草是食物而不是医药,它存在于非系统性、非专业化的实践中,依赖人的耕作扰动而生长,并与作为商品的茶叶泾渭分明。长期的游耕方式与山林所有制传统使霍童山区既是人们熟悉的田园,也是与祖先和后代共享的家园,但始终潜藏的危险与不确定性又使得青草难以被规模化利用。“随手”只能发生在这样的生境中,其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又反过来避免了公地悲剧,维护了青草之生生不息。“随手”行动源于惯习和传统,关切自我、赞育万物并随时行动,这决定了“生生”世界与“环保”和“交染”观念都不同。
- 鞠熙高洁
- 关键词:洞天福地青草生生交染
- 身体、家庭与超越:凡女得道故事的中法比较被引量:4
- 2015年
- 在中国与法国的宗教传说中,有一类极为相似的故事,它们都讲述一个凡人女孩生来美丽,却因宗教信仰而招致磨难,最后舍去身体而获得神性,成为被崇拜和祭祀的对象。这类"凡女得道"的故事与中法两国普遍存在的民间信仰有关,在两国都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对两国同类故事的相似之处进行描述并深入探讨故事的母题细节后,可以发现故事所反映出来的,是中法两国关于女性的身体、家庭和超越等方面截然不同的观念。
- 鞠熙
- 关键词:故事类型女性意识
- 美国民俗学的实践理论——兼论西蒙·布朗纳的有关阐释被引量:4
- 2021年
- 西蒙·布朗纳于202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系列讲座,紧紧围绕民俗学的实践理论这一主题进行。民俗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曾深刻影响了美国民俗学的道路,但美国不同于欧洲的特点使其民俗学长期以来强调个人主义、语言学路径与艺术文本,使得美国民俗学在"超级时代"来临后面临许多挑战。为此,布朗纳提出了以传统为中心的民俗学实践理论,这要求我们重新理解和阐释"实践"和"传统"这些重要概念,并从心意与认知的角度去解释现代社会中究竟是什么激发、活化与生产了传统。这种研究路径强调将物质与非物质交织在一起研究,也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与发现。在此系列课程中,他以大量中国民俗的事例与美国民俗相互比较,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他提出的实践理论和对中美民俗比较的设想,都可以为中国民俗学界带来启发。
- 鞠熙许茜
- 关键词:物质文化
- 城市景观与文化自觉——清前期(1644~1796)北京城市景观书写方式的转变被引量:1
- 2015年
- 清代前期(1644~1796),文人笔下的北京城市景观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形成审美模式的过程,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相比,文化自觉意识兴起对此有更深层的影响。文人从对北京视而不见,到重新发现,再到指导他人观看,内在原因是北京居民从文化不自觉到认同觉醒,再到有意建构其文化影响力。文化自觉促成了城市形象的转变,使包括民俗风情在内的城市景观获得了审美价值乃至政治价值。
- 鞠熙
- 关键词:城市景观文化自觉
- 法国故事类型索引编制史与口头文学研究思潮被引量:3
- 2016年
- 与很多国家一样,法国故事类型索引的编纂,直接受到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影响,使用AT(现为ATU)分类法。但是,这项工作在法国一开始就有较强的地方文化研究色彩,并始终与口头文学的研究思潮保持密切关系:故事形态学、结构主义、民族志的研究转向,直到文化遗产学的理念,无一不在编制类型索引中留下印迹。文章主要阐述法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编纂的历史与现状,除介绍索引本身的内容与体例外,重在分析每一阶段编纂索引的理论特点及其学术史背景,以期对中国学者有所借鉴。
- 鞠熙
- 关键词:口头文学
- 北京城市工业环境中的用水民俗——以首钢征地村庞村的用水变迁为个案
- 本文选择永定河畔首都钢铁公司内部“城中村”庞村为个案,主要从民俗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切入,围绕着庞村用水变迁的历史,考察明清以来至现代社会,北京水源地村落的生产用水、生活用水以及公共用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了解它们在为北京城市...
- 周锦章鞠熙
- 关键词:城市供水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