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轶
- 作品数:18 被引量:153H指数:4
- 供职机构: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CR3的缺失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β-淀粉样蛋白和过度磷酸化tau蛋白的减少
- 2019年
- 目的慢性神经炎症可能参与阿尔茨海默病(AD),其特征在于,神经胶质细胞活化和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趋化因子CCL11已被证明是衰老过程中认知衰退的致病因素,但它是否参与AD的发病却很少被我们所知。在本研究中,我们拟在小鼠模型中回答CCL11及其受体CCR3是否参与AD发病过程的问题。方法我们采用了免疫组化、蛋白印迹和体视学细胞计数等方法来回答上述问题。结果 CCL11特异性受体CCR3的缺失使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tau蛋白磷酸化,Aβ沉积以及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显著降低。结论 CCL11的增加可能是AD的危险因素,并且拮抗CCR3可能给AD带来治疗益处。
- 隋轶张尧徐冰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CCR3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
- 脑微出血患者抗栓治疗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6年
- 脑微出血是脑小血管周围的含铁血黄素沉积(通常包含巨噬细胞)。目前至少存在2种病理机制导致微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和高血压微血管病变。在需要抗栓治疗的患者中,至少四分之一的患者存在微出血。目前多数研究支持抗栓治疗会增加患者脑微出血数量。另外,在亚洲人群中,脑微出血与再发性脑出血关系密切,而且脑微出血数量对抗血小板相关脑出血具有预测作用。基础脑微出血≥5个的患者脑出血风险可能大于二级预防带来的微小收益。
- 张尧隋轶孙晓红董玉霞王慕一
- 关键词:脑微出血脑出血抗栓治疗
- 偏瘫与血管狭窄发生在同侧的病例引发对盗血机制的探讨
-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颈动脉盗血综合征是否为短暂性脑缺血偏瘫发作的因素之一.方法:本病例为临床诊治的一位64岁因"阵发性左侧肢体活动不灵10天"为主诉入院的女性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5-6年.入院时ABCD2评分:3分.患者...
- 李添翼隋轶徐冰谭亮翟蕴新
-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脑缺血发作短暂性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综合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其有无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23例)、非出血转化组(60例)。采用统计学分析出血转化组、非出血转化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有关检测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转化组年龄、心房颤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溶栓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吸烟史、服用抗凝药、高血压史、清蛋白、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与非出血转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心房颤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溶栓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清蛋白、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服用抗凝药、高血压史、吸烟史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根据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可提供针对性护理护理干预措施。
- 陈瑶隋轶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出血转化
-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应用于急性后循环缺血血管内治疗开通良好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应用于急性后循环缺血血管内治疗开通良好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记录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脑部血流指标改善效果,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以及全血还原黏度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应用于急性后循环缺血血管内治疗开通良好患者中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脑部血流指标。
- 张颖楠曹晓攀姜扬任莉隋轶徐冰
-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血液流变学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6例
- 2002年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Rostrum Basilar Artery Syndrome RBAS)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5条血管交叉部,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该区域的循环障碍.病因主要为栓塞和血栓形成,本病以老年人发病为多,平均年龄为65岁,以眩晕、吐和视物模糊为主诉,常有神经眼征.
- 黄孝悦隋轶王静宁
-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脑梗塞脑干血栓形成影像学诊断
- 东莨菪碱与前庭习服训练防治晕动病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研究东莨菪碱与前庭习服训练防治晕动病(MS)的临床效果。方法 54例M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27例。参照组使用东莨菪碱进行治疗,实验组使用前庭习服训练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症状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当天、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参照组总症状评分分别为(15.56±5.31)、(9.16±5.89)、(14.72±4.36)、(15.83±4.41)分,实验组分别为(16.41±10.03)、(4.27±3.11)、(4.13±2.63)、(3.76±2.85)分。参照组治疗当天总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当天、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总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及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治疗后1周及1个月总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1.11%低于参照组的22.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MS,前庭习服训练与东莨菪碱相比具有更明显的防治效果,可使患者症状明显减轻,且不增加患者的不良事件。
- 张尧马小琦曹晓攀徐冰任莉隋轶
- 关键词:晕动病
- CCR3特异性拮抗剂GW766994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观察特异性CCR3拮抗剂GW766994是否通过拮抗趋化因子CCL11的作用影响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理变化。方法在原代海马神经元培养物中应用Western blot、ELISA和体视学细胞计数等方法,分别测定CDK5、GSK3β、磷酸化tau蛋白和可溶性Aβ的水平以及树突交叉和成熟树突脊的数量。结果 CCL11的受体CCR3由海马神经元表达,用CCL11处理原代海马神经元培养物(体外14 d,14 DIV),导致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CDK 5)和糖原合酶激酶-3β(GSK 3β)的激活,并与多个位点的tau蛋白磷酸化升高有关。CCL11培养也诱导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培养物中Aβ的产生和树突棘的缺失。所有这些作用都被CCR3特异性拮抗剂GW766994所阻断。结论体外海马神经元中一系列AD的病理变化均可由CCL11处理诱导,并能被CCR3特异性拮抗剂GW766994所阻断。GW766994作为一种特异性CCR3拮抗剂,显著逆转了上述过程,为AD治疗提供了可能的靶点。
- 隋轶徐冰任莉董春瑶张尧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趋化因子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
- miR-137参与阿尔茨海默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7年
-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主要病理机制包括细胞外沉积β淀粉样斑(Aβ)、神经元内过磷酸化tau蛋白引起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神经元内Ca^(2+)稳态失调等。近年研究发现,miR-137可能参与包括AD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过程。目前认为,miR-137可能通过调控其下游分子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和其靶基因CACNA1C、CHD12延缓Aβ沉积、调节神经元内Ca^(2+)稳态、参与神经元衰老过程等参与AD的发生、发展,但其具体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姜扬姜扬徐冰隋轶任莉孙晓红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微小RNA分子机制
- 针刺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对缺血性卒中康复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对缺血性卒中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并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观察组患者在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分;采用SF-36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生存质量进行测评;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8.37%(38/43)显著高于对照组67.44%(29/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F-36各项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 徐冰隋轶
- 关键词:针刺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