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隋丹丹

作品数:13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2篇电子电信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篇铱星
  • 2篇铱星系统
  • 2篇数据传输
  • 2篇数据传输安全
  • 2篇水文
  • 2篇同化
  • 2篇涡动
  • 2篇南海北部
  • 2篇海洋观测
  • 2篇航次
  • 2篇浮标
  • 2篇北斗
  • 1篇电缆
  • 1篇东印度洋
  • 1篇珊瑚
  • 1篇深海
  • 1篇声学
  • 1篇声学释放器
  • 1篇时间滞后
  • 1篇数据集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福州市海洋与...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深...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13篇隋丹丹
  • 7篇何云开
  • 7篇谢强
  • 6篇王东晓
  • 6篇陈举
  • 4篇舒业强
  • 2篇周峰华
  • 2篇陈荣裕
  • 2篇肖贤俊
  • 2篇陈偿
  • 2篇施平
  • 1篇徐玉芬
  • 1篇毛华斌
  • 1篇郭峰
  • 1篇张月宝
  • 1篇王强
  • 1篇刘钦燕
  • 1篇徐鸣泉
  • 1篇杨跃忠
  • 1篇吴湘玉

传媒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海洋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4~2013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水文调查被引量:9
2015年
为了探索海上观测平台共享机制,发挥国内多方科研力量的综合优势,加强海洋现场数据的长期积累,促进海洋科学研究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考察船2004年起开始实施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观测计划.该计划以珠江河口和南海北部海洋多尺度海洋动力和环境过程为观测对象,以提高认知和预测自然与人类活动对南海近海生态系统影响的能力为目标,为南海海洋管理可持续发展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曾丽丽王强谢强施平杨磊舒业强陈举隋丹丹何云开陈荣裕王东晓
关键词:南海北部水文调查航次海洋动力
基于北斗铱星双星通信的海-气耦合实时观测浮标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北斗铱星双星通信的海‑气耦合实时观测浮标系统,包括海‑气耦合观测传感器单元,数据采集通信控制单元、锚定单元、浮标体平台、供电单元以及数据处理中心;浮标数据采集通信单元采取北斗卫星系统传输对数据安全性要...
周峰华谢强王东晓隋丹丹陈举陈偿何云开邢焕林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集合最优插值的风云卫星海温资料同化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集合最优插值的风云卫星海温资料同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同一区域多源的海洋温度观测数据和数值预测模型,构建数据集合;计算区域内每个数据点分别与海洋温度观测数据和数值预测模型的相关性,并根据相关性的结果...
周巍隋丹丹罗耀姚景龙王卫强
东印度洋海洋学综合科学考察航次概况被引量:3
2018年
赤道东印度洋海域是西半球暖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季风系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印度洋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开展东印度洋海洋调查也是保障海上丝绸之路安全的重要一环.自2010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贯彻落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而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印度洋综合航次",极大地促进了海洋学科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丰富了该海域的海洋观测数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本文介绍了2010年起至今的东印度洋海洋学综合科学航次考察的内容、进展和成果,并展望了东印度洋海洋学综合科学考察航次今后的主要方向.
梁湛林何云开李健陈荣裕隋丹丹张镇秋谢强陈举
关键词:东印度洋水文观测综合科学考察
与南海西边界流有关的区域海洋学进展被引量:10
2013年
从动力学角度,回顾了与南海西部主流系及其涡旋研究有关的南海物理海洋学的进展.主要内容涉及南海西边界流漂流浮标观测、西边界流源区涡旋遥感观测、西边界流源区跨陆架交换、涡流相互作用、西边界流年际变化、西边界流区海气相互作用、南海贯穿流等方面的进展.西边界流是一个强流系,其与季节和年际变化相关的结构特征、变率及跟某些动力过程的关联有待研究.在西边界流变率、涡旋环流相互作用、海气过程以及南海贯穿流取得了以下成果:(1)利用漂流浮标观测样本对南海西边界环流进行分析,指出南海西边界表层环流在到达越南中部沿岸后伴随着流幅变窄的同时流速加强;探讨了南海北部环流变化机理,定量诊断南海西边界流北支冬季逆风流产生的动力机制;利用航次数据对18°N断面的经向地转流进行诊断,表明南海西边界流的经向输送年际变化明显;(2)结合航次观测数据,对2003/2004年冬季南海北部2个反气旋涡旋和2007年夏季18°N附近的3个反气旋涡旋进行研究,指出冬季2个涡旋产生后以罗斯贝(Rossby)波速度(约0.1m/s)沿北部陆坡向西南方向传播,并初步揭示了南海西边界环流与夏季3个涡旋的相互作用;南海北部陆架区涡旋西南向传播最大(最大为0.09m/s),而越南以东海域涡动能(EKE)最大,这都说明涡旋活动与南海西边界流存在强的相互作用;(3)发现南海西边界流附近海表面温度(SST)强的季节内振荡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此区域冬季SST季节内变化会使潜热季节内信号减弱20%;(4)探讨了南海贯穿流的长期变化特征以及与整个太平洋环流系统的相互关联.
王东晓刘钦燕谢强贺志刚庄伟舒业强肖贤俊宏波吴湘玉隋丹丹
关键词:西边界流季节内变化
南海潜热交换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的分析探讨被引量:2
2012年
根据一套客观分析潜热通量、基于绕岛理论诊断的南海贯穿流(LST)、南海热含量等月平均资料,分析南海表层潜热通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南海地区的潜热通量冬季强,春季的潜热通量弱;在秋冬季节,南海北部的潜热通量远大于南部;夏季南海潜热通量南部高于北部;从20世纪80年代初潜热通量逐渐增加。使用EOF经验正交分解,M-K检验方法分析南海潜热通量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前3个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3.01%(主要为长期趋势)、17.4%(年代际变化)、6.71%(年际变化)。分析表明在年际尺度上南海贯穿流(LST)减少导致南海海表温度(SST)增温幅度上升,海气温差比湿差减小,从而导致潜热释放减少,潜热通量呈负异常;反之LST进入南海增多,海气温差比湿差变大,导致南海潜热损失减少,潜热通量呈正异常。
隋丹丹谢强王东晓
关键词:潜热通量热含量年际年代际
一种适用于岛屿周边海域的实时传输观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涉及岛屿周边海域的实时传输观测技术与应用领域,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岛屿周边海域的实时传输观测系统,其包括:通讯小浮标、测流仪安装支架已以及承重模块,通讯小浮标内部安装有数据采集和发送模块,且所述通讯小浮标的上部设有...
黎大宁吴泽文许洁馨陈举何云开陈荣裕隋丹丹
黑潮入侵南海的强弱与太平洋年代际变化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的关系被引量:8
2014年
在黑潮入侵南海强弱的问题上,到底是太平洋年代际变化(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还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现象在起关键作用,目前还存在着较大争议。本文先以高盐水作为黑潮入侵强弱的示踪物,用120°E断面的高盐水数据和北赤道流分叉点(North Equator Current Bifurcation,NEC-Y)的南北变动进行相关分析,接着,进一步用学者所用的黑潮入侵指数(KI指数,Kuroshio intrusion index和NEC指数,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index)与北赤道流分叉点南北变动进行相关分析。最后,用EMD(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方法和相关关系分析法分别分析了PDO指数、Nio3.4指数与北赤道流分叉点南北变动的关系并用NECP风场数据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通过对120°E断面的高盐水的KI指数、NEC指数与NEC-Y的相关分析,表明了北赤道流分叉点的南北变动能够很好地指代黑潮入侵南海的强弱;(2)通过PDO指数和Nio3.4指数与北赤道流分叉点的南北变动的相关性分析,发现PDO指数、Nio3.4指数与北赤道流分叉点的南北变动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都在0.5水平。这些良好的相关性表明了PDO和ENSO对黑潮入侵南海的强弱都具有重要的影响;(3)当处于厄尔尼诺年(拉尼娜)时,赤道太平洋发生西(东)风异常,使得北赤道流分叉点偏北(南),使吕宋岛东侧的黑潮流速减弱(加强),黑潮入侵南海增强(减弱);当PDO处于暖(冷)阶段时,会加强热带太平洋的西(东)风异常,使得黑潮入侵南海增强(减弱)。
杨龙奇许东峰徐鸣泉隋丹丹吴品煌
关键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基于北斗铱星双星通信的海-气耦合实时观测浮标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北斗铱星双星通信的海‑气耦合实时观测浮标系统,包括海‑气耦合观测传感器单元,数据采集通信控制单元、锚定单元、浮标体平台、供电单元以及数据处理中心;浮标数据采集通信单元采取北斗卫星系统传输对数据安全性要...
周峰华谢强王东晓隋丹丹陈举陈偿何云开邢焕林
国际海洋观测技术发展趋势与中国深海台站建设实践被引量:26
2012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观测呈现"多元化、立体化、实时化"的发展趋势,地区和国家的海洋观测系统在关键海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理念的创新,区域海洋观测系统被广泛应用并得到不断完善。国际海洋观测台站如英国爱尔兰海区域、美国卡罗来纳州海区和加拿大维多利亚海底实验观测网的多元化观测系统(VENUS)都是值得借鉴的例子,他们把多元化、立体化的实时测量数据与海洋物理、生态和生物化学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海洋环境的可预报性。同时,美国、英德法等国和日本实施的一系列海底观测系统,使海洋观测更加完备化。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积极推进的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工程中的第一个深海台站——西沙海洋观测研究站在2008年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该台站实现了长时效的多参数海洋环境实时监控。西沙观测系统主要包括自动气象站、岛屿外缘坐底式海底和海底边界层观测子系统、生物捕获器、西沙上层海洋环境观测子系统和海洋光学监测子系统等。由于海洋环境结构复杂、工作环境恶劣以及资源缺乏等因素的影响,海洋观测一直是高风险的工作。最后希望通过比较国内外观测系统,中国海洋观测事业能够学习国外先进的思路和技术,自身取得更大进步。
李健陈荣裕王盛安毛华斌何云开隋丹丹谢强施平杨跃忠王东晓
关键词:海洋观测系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