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超

作品数:53 被引量:263H指数:9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9篇细胞
  • 7篇前列腺
  • 7篇前列腺癌
  • 7篇腺癌
  • 7篇干细胞
  • 6篇术后
  • 6篇牵张
  • 6篇间充质干细胞
  • 6篇骨髓间充质
  • 6篇骨髓间充质干...
  • 6篇充质干细胞
  • 5篇血液
  • 5篇血液流变
  • 5篇增殖
  • 5篇人前列腺癌
  • 5篇牵张应力
  • 5篇骨折
  • 4篇血液流变学
  • 4篇体外
  • 4篇脊髓

机构

  • 49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三峡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咸宁医学院附...

作者

  • 51篇陈超
  • 23篇李光辉
  • 16篇陈安民
  • 15篇李锋
  • 10篇郭风劲
  • 10篇夏仁云
  • 9篇邵景范
  • 8篇黎润光
  • 8篇杨小进
  • 8篇魏明发
  • 7篇宋登新
  • 6篇廖晖
  • 5篇王晋贤
  • 5篇谢柏臻
  • 5篇杜杏利
  • 5篇王子民
  • 4篇洪振亚
  • 3篇方煌
  • 3篇王泰仪
  • 3篇赵东明

传媒

  • 4篇中国矫形外科...
  • 4篇中国康复
  • 4篇中华小儿外科...
  • 3篇医药导报
  • 3篇中国中医急症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临床外科杂志
  • 2篇创伤外科杂志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微循环
  • 1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9篇2008
  • 8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10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牵张应力对小儿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成脂肪分化的相关性研究
2009年
目的 探讨周期性机械应力对小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方向的影响。方法利用自行建立的机械牵张应力装置,对体外MSCs加载力学信号,并复合成脂肪诱导剂,选用化学染色、RT-PRC、免疫组化、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MSCs干预后成骨指标(OC、BMP-2、Ⅰ型胶原)和成脂肪分化的指标(PPARγ2、脂滴)。结果MSCs受力后,细胞OC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且与干预时间相关;干预7d后,细胞内BMP-2、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MSCs在成脂肪诱导过程中,接受应力后细胞脂滴的出现和PPART-2mRNA的表达均明显下降。结论适当的应力促进MSCs向成骨方向分化,抑制其向脂肪方向分化。
黎润光邵景范魏明发洪振亚杨勇杨小进周学峰陈超冯杰雄袁继炎
关键词:牵张应力间质干细胞细胞分化
电磁场刺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即刻早期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08年
背景:细胞受刺激后即刻早期基因在细胞核内快速表达,其编码的核蛋白作为反式作用因子,通过激活某些基因的转录而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等生物学行为。目的:观察电磁场刺激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fos、c-myc和c-jun即刻早期基因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电刺激干预的体外细胞学观察,于2006-10/2007-01在同济医院矫形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6只,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电磁场发生器由海军工程大学电机系设计制造。方法:贴壁筛选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4代按2×103个/孔接种,每孔均加入200μL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分为2组,对照组细胞置于普通培养箱中培养3d,暴磁组在培养箱中安装电磁场发生器,频率50Hz、强度1mT的正弦波,每次刺激30min,间隔11.5h,2次/d,共刺激5d。主要观察指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RT-PCR检测即刻早期基因的表达。结果:电磁场刺激3d后,暴磁组MTT产物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电磁场刺激5d后,暴磁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暴磁组c-fos和c-myc基因表达均有不同水平的上调(P<0.01),c-jun基因无明显变化。结论:电磁场刺激可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c-fos和c-myc即刻早期基因的表达,可能通过该途径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性,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
赵东明吴华祝文涛杨勇陶超雄陈超
关键词: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即刻早期基因增殖分化
伤科接骨片对家兔骨折后血液流变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 研究伤科接骨片对家兔胫骨骨折后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将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骨折对照组和实验组,取骨折对照组和实验组制成家兔骨折模型。实验组予基础饲料和伤科接骨片,其余两组仅予基础饲料。骨折后第10d测定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作对比分析。结果与正常组对比,骨折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升高,而实验组除血沉外,其余各项与正常组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伤科接骨片能有效改善骨折后家兔的血液流变性,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李光辉陈超
关键词:骨折血液流变学深静脉血栓伤科接骨片
波形蛋白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内侧软组织中的表达
2009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CCF)软组织挛缩的机制。方法收集本院20例(2006年8月~2007年8月)手术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的内侧三角韧带组织和5例尸体正常三角韧带组织进行对照研究。所取标本进行常规HE组织学染色观察以及波形蛋白(Vimentin,Vim)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染色结果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和SPSS软件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统计学结果显示:马蹄内翻足标本中波形蛋白(Vim)均呈现阳性反应,表达光度值为(0.51±0.07);而对照组5例中仅有少数波形蛋白(Vim)反应阳性,表达光度值为(0.234±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波形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促进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内侧软组织孪缩。
武娜邵景范杨小进黎润光陈超柴成伟王子民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腰腿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腰腿痛的疗效。方法将813例患者分为治疗组(713例)及对照组(100例)。在控制类固醇用药剂量和时间的前提下,对治疗组患者进行小针刀松解、局部注射类固醇、密集银针艾蒿熏疗;对照组患者仅局部注射类固醇。结果治疗组有90.7%的患者基本痊愈,6.7%的患者好转,2.5%的患者未愈,3.45%的患者复发;对照组有65.0%的患者基本痊愈,15.0%的患者好转,20.0%的患者未愈,27.5%的患者复发,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慢性腰腿痛具有显著疗效。
陈超王泰仪许涛李光辉王晋贤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腰腿痛小针刀类固醇
人前列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建立人前列腺癌裸鼠骨转移动物模型。方法采用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细胞悬液,分别通过胫骨髓腔注射、左心室注射及尾静脉注射3种方法接种于裸鼠体内,定期进行影像学观测;8~16周后处死动物行病理切片检查,观察骨转移情况。结果经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组织学鉴定,PC-3细胞经胫骨髓腔注射后,该组裸鼠于第2周出现骨转移表现,转移率为100%(7/7);左心室注射后,至第12周影像学检测到骨转移率为28.6%(2/7),处死动物后经病理学检查骨转移率为42.9%(3/7);而尾静脉注射组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骨转移(0/7)。结论胫骨髓腔注射和左心室注射两种方法均能在短期内建立人前列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
廖晖陈安民郭风劲李锋宋登新陈超
关键词:前列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
原发骨肿瘤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原发骨肿瘤组织中的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ELISA法对21例骨肉瘤、11例骨巨细胞瘤、9例软骨肉瘤、3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脊索瘤、11例骨软骨瘤、5例骨样骨瘤、4例非骨化性纤维瘤、6例孤立性骨囊肿及7例正常骨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45例原发恶性骨肿瘤中有38例显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4.4%,26例良性病变组织中只有2例骨软骨瘤具端粒酶活性,7例正常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结论:恶性骨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和正常组织,有可能成为恶性骨肿瘤的一种潜在性生化标志物和鉴别诊断的指标。
郑勇李光辉陶德定李锋陈超夏仁云
关键词:骨肿瘤端粒酶
牵张应力对儿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与向成骨分化的影响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观察周期性牵张应力对儿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增殖活性与向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儿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体外装置对3~6代细胞加载不同大小的牵张应力,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分布的变化,分别用细胞计数法、四甲基偶氮唑(MT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同时检测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的活性。结果牵张应力干预MSCs后,细胞形态变长,沿受力环切线方向规则排列,细胞增殖能力增强,细胞周期比例改变,增殖指数增大,细胞凋亡则没有明显差别,ALP、OC的活性显著增强。结论适当的周期性牵张应力可以提高MSCs的增殖能力并促使细胞向成骨分化。
邵景范黎润光魏明发杨小进陈超王子民赵东明洪振亚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细胞分化
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培养与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验证骨髓基质细胞 (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向成骨细胞转化的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取健康成年大白兔股骨大转子红骨髓 ,在DMEM标准培养液中原代培养骨髓基质细胞 ,传代细胞分别用DMEM标准培养液和加入地塞米松、β 甘油磷酸钠、L 抗坏血酸的条件培养液培养 ,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培养条件下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进行酶学测定 ,计数传代细胞中成骨样细胞转化率 ,免疫组化法检测Ι型胶原表达。同样方法培养人BMSCs,与同种异体骨基质明胶充分混合 ,应用于临床修复创伤所致的骨缺损、骨不连或骨折延迟愈合。结果 体外培养条件下 ,原代细胞呈长梭形 ,具有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特性 ,条件培养的传代BMSCs变为三角形或锥形 ,呈多层生长 ,无接触抑制现象 ,具有与成骨细胞相似的形态和生长特点。ALP染色阳性率可达 85 %以上 ,Ι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呈强阳性 ,具有与成骨细胞类似的功能性表现。临床应用 4 2例病人 ,随访 8~ 2 6个月 ,取得了满意疗效。结论 BMSCs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和增殖 ,是骨组织工程学种子细胞的理想来源 。
李光辉陈超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细胞培养生物学特性骨髓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延迟愈合对机体免疫状态及其生存期影响的初步研究
目的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是食管癌围手术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尤其胸内吻合口瘘多伴发感染及高代谢状态,严重时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吻合技术的进步、外科理念的更新和积极的预防措施,致死性胸部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随之降低,但细小...
朱珉陈超徐沁孜孙威邓豫赵波汤应雄廖永德付向宁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