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红敏

作品数:31 被引量:298H指数:9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9篇经济管理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
  • 4篇隐含
  • 4篇影响因素
  • 4篇碳排放
  • 4篇企业
  • 4篇节能
  • 4篇节能减排
  • 3篇中小企业
  • 3篇交易
  • 3篇城市
  • 2篇低碳
  • 2篇对外贸易
  • 2篇亚硝酸盐氧化...
  • 2篇氧化菌
  • 2篇政府
  • 2篇人力资本
  • 2篇生物法
  • 2篇生物法处理
  • 2篇碳交易
  • 2篇碳排放交易

机构

  • 3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31篇陈红敏
  • 3篇戴星翼
  • 2篇王寿兵
  • 2篇陆淼菁
  • 2篇杨小龙
  • 1篇朱燕妮
  • 1篇陈越
  • 1篇陈婧

传媒

  • 5篇科学发展
  • 3篇资源科学
  • 3篇中国人口·资...
  • 2篇上海环境科学
  • 1篇经济纵横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财贸研究
  • 1篇复旦学报(自...
  • 1篇世界经济研究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上海城市规划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经济
  • 1篇人口与发展
  • 1篇中国环境管理
  • 1篇城市观察
  • 1篇可持续发展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破解资源节约与扩大内需的矛盾被引量:4
2010年
在粗放的增长模式下,资源节约与扩大内需构成了一对现实的矛盾,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内需。作为增长动力的需求是具有层次的,并不是任何消费需求都是合理的,因此,需求结构的优化应当成为扩大内需的基本思路。本文从发展模式角度破解我国资源节约与扩大内需的现实矛盾,并主张从健康的城市化、大幅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与反哺自然三个方面来实现资源节约与内需扩大的融合。
戴星翼陈红敏
关键词:节俭城市化人力资本
中小企业有效响应新《固废法》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结合上海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进一步优化本地工业固体废物收运、利用、处置网络,辅以政策倾斜吸引行业投资,建设集工业固废流转回收、综合利用于一体的,符合本地工业固废产生与分布规律的工业固废利用处置网络,以满足上海工业固废安全处置需求,尽可能实现工业固废“自产自消”。
徐倩曾铃杰陈红敏
关键词:工业固废
改进的产业碳关联系数及应用——以上海为例被引量:2
2013年
投入产出分析中重要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被引入到我国的产业环境关联研究中,但采用的计算方法却多是存在缺陷的传统公式,对指标的政策意义解读也有待深入.在梳理2项指标前沿发展的基础上,以部门最终产品构成系数为权数,改进了表征产业碳关联的碳影响力系数和碳影响诱导系数(代替原碳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并指出前者主要对应产业政策,对部门划分水平较不敏感,而后者主要对应节能减排政策,对部门划分水平较敏感.将改进的指标应用于2010年上海市,结果表明,其产业政策应扶植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鼓励重化工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转型,逐步淘汰多数传统中低端制造业,节能减排政策的重点实施部门则应扩大到部分高能耗服务业.
陈越陈红敏
上海市通勤高碳排放群体识别与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近年来,居民交通需求的扩大导致交通领域的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而通勤作为交通出行的刚性需求,对碳排放有重要影响。基于2013年"上海居民生活碳消费状况调查"中的交通出行数据,本文测算并深入分析了上海市常住居民的日通勤碳排放量及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上海市常住居民人均通勤碳排放量为1 213.9g/日,个体间差异巨大,20%的通勤群体碳排放量占总通勤碳排放的80.6%。本文结合发达国家的交通碳排放情况和调研的实际情况,将人均通勤碳排放量3 000g/日及以上的个人定义为显著高碳排放者,此类人群约占总样本量的11.5%;而将目前碳排放量低于3 000g/日,但选择高碳出行方式的个人定义为潜在高碳排放者。通过有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显著的通勤高碳排放者主要是男性群体,而潜在的高碳排放者受接送孩子等家庭因素的影响更多,且多为远郊区的居民。收入和受教育水平高是通勤显著高碳排放者和潜在高碳排放者的共同特征。
朱燕妮陈红敏陆淼菁
关键词:通勤
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看中国的碳税发展前景被引量:2
2012年
王文革《关于我国碳税制度设计的关键问题》一文探讨了碳税制度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而设计了碳税制度的具体内容。颜士鹏《欧盟航空碳税之合法性质疑及中国的法律应对》一文对欧盟航空碳税性质进行解读,质疑其合法性,并提出中国应对欧盟航空碳税的法律路径。陈红敏《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看中国的碳税发展前景》一文从缓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碳减排压力、为参与绿色经济时代世界规则的重新制定积累制度经验、中国税制的绿色化改革的需求以及发展方式转型的需求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开征碳税的必然性,并通过对发达国家碳税发展经验的梳理,对中国未来碳税的开征提出了几点建议。邹敏、张璐《论中国碳税制度的建立》一文提出中国已经初步具备开征碳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应加强对碳税开征时间、税率标准与征税对象的确定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等问题的研究,为中国碳税制度的逐步确立与完善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陈红敏
关键词:应对气候变化碳税二氧化碳排放博弈国家领土
城镇化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考察不同区域和城市规模下城镇化发展对绿色发展效率影响的差异性,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优化提供理论参考。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19年我国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城市和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并分别从区域和城市规模两个角度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异显著,效率从高到低分别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与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显著的正“U”型影响关系,拐点为74.96%,城市规模越大则城镇化水平越早达到拐点,从而实现对绿色发展效率的正向影响。
徐倩陈红敏
关键词:城镇化
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难点与对策被引量:29
2018年
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将垃圾放对位置的过程,是一个重新组织社会、培养居民环境责任意识和公共行为规范的过程,也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契机。上海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还承担着特殊的功能,即重新组织社会,培育现代公民。这既是上海垃圾分类需要承担的特殊使命,也是垃圾分类的必由之路。
陈红敏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资源环境
通过培养硝化联合菌群对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处理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培养硝化联合菌群对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处理的方法。本发明方法包括:氨氧化菌群的活化,氨氧化菌群菌液的培养,亚硝酸盐氧化菌群的筛选,硝化联合菌群的培养,硝化联合菌群对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硝化联合菌群在短...
王寿兵尹志凯杨小龙陈红敏
文献传递
不同收入人口生活完全能耗差异分析——以上海为例被引量:2
2012年
运用环境投入产出法,分析上海2005-2008年不同收入人口生活完全能耗的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口,消费水平越高,生活更为高能耗,从而人均生活完全能耗越高。对私家车的购买和使用是导致高收入人口人均生活能耗与社会主体脱节的重要原因。对于非高收入阶层,随着收入增长,其生活能耗上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应警惕其效仿高收入者的生活方式,加大我国节能减排压力。
陈婧陈红敏
关键词:投入产出法基尼系数
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能变化的影响因素——基于结构分解分析的研究被引量:22
2009年
利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可以将中国1992—1997年以及1997—2002年间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又进一步分解为能源利用技术效应和中间投入技术效应。结果显示:出口规模的扩大是导致隐含能出口上升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应应是减少隐含能出口的关键因素,但并非绝对,1992—1997年,技术效应增加了隐含能的出口,而在1997—2002年间,技术效应对减少隐含能出口有很大作用。在技术效应中,中间投入技术效应的影响在各部门间的变化不大,能源利用技术效应在部门间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各部门技术效应的影响方向具有主导作用,特别是在1997—2002年其作用更加明显。而出口结构效应虽然对隐含能出口变化的影响不大,但是也经历了从增加隐含能出口到降低隐含能出口的变化。
陈红敏
关键词:结构分解分析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