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玉祥

作品数:92 被引量:552H指数:12
供职机构:西南石油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金属学及工艺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期刊文章
  • 18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8篇化学工程
  • 13篇金属学及工艺
  • 4篇矿业工程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19篇纳米
  • 12篇橡胶
  • 12篇稠油
  • 9篇降粘
  • 7篇丁腈
  • 7篇丁腈橡胶
  • 6篇油气
  • 6篇缓蚀
  • 5篇氧化锌
  • 5篇油井
  • 5篇油田
  • 5篇数值模拟
  • 5篇螺杆泵
  • 5篇晶须
  • 5篇缓蚀剂
  • 5篇值模拟
  • 4篇定子橡胶
  • 4篇乳化降粘
  • 4篇石油
  • 4篇石油井

机构

  • 74篇西南石油大学
  • 12篇西南石油学院
  • 9篇中国矿业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江苏油田
  • 3篇川庆钻探工程...
  • 2篇山东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石化
  • 2篇中国石油
  • 1篇滨州职业学院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独山子石化公...
  • 1篇河南油田

作者

  • 91篇陈玉祥
  • 61篇王霞
  • 20篇侯铎
  • 9篇潘成松
  • 7篇刘多容
  • 7篇刘承杰
  • 6篇赵竹轩
  • 5篇范舟
  • 5篇张志东
  • 5篇周松
  • 4篇李春福
  • 4篇刘少伟
  • 4篇张建国
  • 4篇杜旭东
  • 4篇张智
  • 4篇罗太元
  • 4篇李刚
  • 4篇王斌
  • 4篇江文
  • 3篇王虎

传媒

  • 6篇弹性体
  • 4篇材料保护
  • 4篇化工设计通讯
  • 4篇钻采工艺
  • 3篇腐蚀与防护
  • 3篇天然气工业
  • 2篇化工管理
  • 2篇石化技术
  • 2篇应用化工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金属热处理
  • 2篇塑料工业
  • 2篇表面技术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油气田环境保...
  • 1篇全面腐蚀控制
  • 1篇化工时刊
  • 1篇陶瓷学报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国外油田工程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0篇2017
  • 7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11篇2009
  • 6篇2008
  • 11篇2007
  • 8篇2006
  • 6篇2005
  • 6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O/W型稠油乳状液的制备被引量:3
2008年
本文针对河南稠油制备乳状液为研究内容,根据稠油的乳化机理和O/W的制备方法,深入研究了乳化剂的选择以及乳化剂的类型、添加剂、混合方式、搅拌方式和搅拌时间等对乳状液配制的影响,优选出油水乳状液的制备条件,为室内配制乳状液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陈军陈玉祥李刚李国锋
关键词:稠油乳状液
沥青质/胶质影响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研究被引量:23
2009年
对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沥青质和胶质作为天然的乳化剂,对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沥青质的分散性是影响乳状液油水界面膜强度的重要因素,胶质是沥青质的良溶剂,和沥青质具有强的协同作用,同时发现在稠油中添加溶解剂对沥青质的分散性有较大的改善,从而增强了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认为,胶质含量为4%,沥青质含量为0.5%的情况下,乳状液稳定性较好,并且随着两者的大量增加或者减少,都不利于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
陈玉祥陈军潘成松李刚肖喜庆
关键词:乳状液沥青质胶质溶剂稳定性
纳米材料在国内外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2
2007年
从油气田开发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出发,从以下七个方面(钻探、采注、调剖、钻井液,污水处理、防腐、润滑)探讨了油气田开发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和应用纳米技术和材料的可能性和优势性,为今后纳米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刘多容陈玉祥王霞范洲彭键锋
关键词:纳米材料油气田开发
一种用于油田稠油开采的高温纳米降粘剂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油田热采的高温纳米降粘剂配方和生产步骤。本发明的降粘剂是以研制一种水溶性乳化降粘配方为基础,复合高温稠油裂解催化剂和纳米催化稳定剂,从而提高其高温稠油裂解度和稳定性,使稠油一些长碳链分子有效地降解为低...
王霞陈玉祥郝立军罗太元罗全民张志东方舒
文献传递
低碳微合金钢抗CO2/H2S腐蚀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针对用于可膨胀套管的低碳微合金钢CO2/H2S腐蚀问题,采用电极化实验、失重法及SEM等方法和手段对低碳微合金钢分别在单一H2S(pH=2.9)、CO2/H2S流量比为1∶1(pH=2.9)、CO2/H2S流量比为1∶1(pH=5.3)条件下的腐蚀行为和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微合金钢在单一H2S条件下,生成了铁的硫化物,使腐蚀速率高;在有CO2存在的情况下,由于CO2吸附在钢材表面,形成致密的吸附膜,提高了自腐蚀电位,减缓了CO2/H2S的腐蚀速率;由于组织不均匀及MnS的偏析,造成腐蚀后试样表面不平整,腐蚀产物膜存在微裂纹,pH值越低,腐蚀后试样表面越不平整,裂纹越明显,腐蚀越严重。
陈玉祥杜旭东范舟张慧柳庆仁
关键词:CO2/H2S腐蚀低碳微合金钢失重法SEM
不同合成原料对曼尼希碱缓蚀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分别以甲醛(苯甲醛)、苯乙酮(丙酮)、环己胺(二乙烯三胺、苯甲胺)为主要原料,合成不同的曼尼希碱缓蚀剂,合成条件为醛∶酮∶胺=1.5∶1∶1,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8 h,介质pH值为2,对合成产物进行分离提纯,通过红外光谱确认产物官能团,采用静态失重法和极化曲线法评价不同曼尼希碱缓蚀剂在15%盐酸介质中对N80钢的缓蚀效率。
王霞刘志辉陈玉祥罗全民
关键词:曼尼希碱缓蚀性能
有机-无机杂化硅溶胶改性环氧树脂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有机-无机杂化硅溶胶,将其作为改性剂来制备不同配比的改性环氧树脂涂层。利用红外光谱对合成的有机-无机杂化硅溶胶进行了表征。测试了改性涂层的物理化学性能和在模拟油田采出水中的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并对涂层进行SEM和EDS分析。结果表明:红外光谱分析合成的有机-无机杂化硅溶胶得到了所需要的特征基团;当m(杂化硅溶胶)∶m(环氧树脂)=5∶4时,涂层的物理性能最佳,同时涂层的耐酸、耐碱效果也得到增强;EIS分析得到其在模拟油田采出水中的耐腐蚀性能有显著改善;从SEM和EDS分析得到m(杂化硅溶胶)∶m(环氧树脂)=5∶4时,涂层的表面形貌相对最好且没有团聚现象,而当m(杂化硅溶胶)∶m(环氧树脂)=5∶1时,涂层的表面团聚现象较为严重。
王霞时圣闯陈玉祥吴艺琛吉兴星
关键词:电化学测试油田采出水
凝析气藏物质平衡方程计算新方法被引量:26
2005年
在气藏储量计算中,物质平衡方法是用得最多、计算较为准确的一类方法,而凝析气藏是一种复杂的特殊油气藏,其物质平衡方程与常规气藏相比有较大差别。为此,文章从油气藏物质平衡基本原理出发,建立凝析气藏物质平衡方程,与常规油、气藏物质平衡计算方法相比,该新方法考虑了储层流体组分及相态变化特征,并引入凝析油体积系数概念,同时考虑干气与凝析油两相因素。而且采用了相关曲线法求解,从而大大提高了凝析气藏储量计算精度。以大港千米桥板深8井为例,利用其相态数据对该新方法进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利用物质平衡方程计算新方法可以准确计算凝析气藏天然气和凝析油储量。
陈玉祥马发明王霞李敬松蒋华
关键词:凝析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凝析油相态体积系数储量计算
微滤膜技术及应用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随着膜制造技术的发展,微滤膜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具有越来越大的优势。文章对微滤膜的特点和过滤分离原理进行了阐述,对比分析了有机高分子微滤膜、无机陶瓷微滤膜和复合微滤膜各自的优缺点、制备工艺以及在油田中的应用情况,针对微滤膜在采油污水处理中膜通量下降快,使用周期短等弱点提出了防止膜污染和膜清洗的措施,并对微滤膜的发展及今后在油田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刘多容陈玉祥王霞潘成松
关键词:微滤膜采油污水膜污染
热处理对纳米Ni-W合金镀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将表面电镀纳米Ni-W合金镀层的p110SS油管钢在不同温度和保温时间下进行热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能谱分析(EDS)、电化学试验、显微硬度计、金相显微镜等方式研究不同温度和保温时间的热处理对纳米Ni-W合金镀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W合金镀层的主要成分为Ni_(17)W_3,镀层的平均晶粒尺寸为5.8 nm。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镀层的硬度先升高后降低,达到500℃时镀层的显微硬度达到最大值1196 HV0.1;镀层的腐蚀速率先减少后增大,500℃时腐蚀速率达到最低的0.1258 mm/a。镀层的硬度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少,腐蚀速率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加,保温1 h镀层的硬度最高,耐腐蚀性最好。经过热处理后的镀层与基体结合良好,均达到一级标准。纳米Ni-W合金镀层的最优热处理工艺为500℃保温1 h。
王霞李后国陈玉祥侯铎郭晨辉时圣闯
关键词:显微硬度耐腐蚀性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