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照
- 作品数:9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应”式分解: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的一种思路破析被引量:2
- 2011年
- "应"式思维是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中带有共性的思维倾向,强调失地农民问题的城市化背景和政府的过失性责任,推崇社会保障,期待政府自我纠错。然而,城市化背景和过失性责任存在着对政府应担责任的开脱嫌疑,社会保障不能成为破解失地农民问题的良方。由于中央对地方治理的依赖和行政监督体系的缺陷,具有自身利益的政府利益集团很难自我纠错。破解当前困局的治本之路是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 陈玉照
- 关键词:失地农民问题政治体制改革
- 别抽走公正的道德底牌
- 2010年
- 资本主义的历程说明,社会不公现象的蔓延和泛滥,和公正与道德被人为剥离不无关系。破解公正与道德被人为剥离的路径在于:一、公正去道德化的理由是缺乏可靠性的。二、公正去道德化与公正被绑架是同一过程。三、公正被绑架的实质在于畏惧公正背后的道德力量,公正与道德本质上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四、公正去道德化对社会构成了极大的危害性。决不能抽走公正的道德底牌。
- 陈玉照
- 关键词:公正
- 可持续:新农保生命力的实证考察被引量:7
- 2013年
- 可持续是新农保的生命力之魂。新农保实证调查的数据显示:新农保养老金待遇低,保基本实现难;广覆盖重"普"轻"惠",持续难;有弹性力度小,激励难,新农保可持续性堪忧。新农保试点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为本,实现真正的、可持续的"老有所养"。
- 马杰陈玉照
- 关键词:新农保
- 公正与社会和谐的哲学思考
- 本文探讨了公正与和谐社会的内涵,考察了中外思想家关于公正、和谐社会思想,指出了公正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公正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公正是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并进而提出了公正是和谐社会的价值核...
- 陈玉照
- 关键词:公正和谐社会公民权利
- 文献传递
- 社会保障:一个并非超越意识形态的领域——社会保障“超意识形态论”批判被引量:2
- 2012年
- 流行于西方国家并影响我国部分学者的社会保障"超意识形态论"是一种虚幻的乌托邦。资本主义福利国家不可能超越其阶级本质,所实行的福利政策不过是资本主义国家功能在社会保障领域的贯彻,难以改变社会保障"被支配"的地位和命运。当前,中国正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事业,一方面,需要借鉴、汲取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方面的有益经验;另一方面,必须高度警惕其阶级本性和破坏性作用,不能丧失在社会保障领域意识形态的批判视角。
- 陈玉照刘鹏
- 关键词:社会保障
- “正义之争”与马克思的“非道德论”问题——“塔克尔—伍德命题”引发的争论与思考被引量:4
- 2010年
- "塔克尔—伍德命题"引发的"马克思与正义"之争实质上是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与"科学主义"争论。英美马克思主义者围绕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批判而产生的马克思"道德论"与"非道德论"分歧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研究视角和理论旨趣上的必然反映,他们的探索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积累了新的知识资源。同时,他们的缺陷和不足也启示我们: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必须回到马克思,回到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坚持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这才是理解马克思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谛的科学原则与正确方法。
- 刘鹏陈玉照
- 不公正存在的原因及其危害
- 2010年
- 在公正问题上,研究不公正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何为不公正在认识论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公正的存在和肆虐是对人类智慧的考验。社会不公正现象产生和肆虐的根源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1、行不公正者的自私和逐利本性;2、受不公正者不觉醒和怯懦;3、执行公正者易于倒向行不公正者。由于不公正具有极强的仿效性和渗透性,使得不公正的社会危害性极大,不公正是社会毒瘤。社会不公的存在及其严重化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 陈玉照
- 关键词:公正
- 基于政治学科视角的高中生公平意识现状与对策研究
- 2012年
- 教育不公常作为宏大的社会不公的教育感受,且多以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为例,而教育公平研究往往着力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社会层面和社会模式探讨,比如教育体制机制问题、教育资源区域均衡问题、择校问题等。这容易忽视教育领域内部公平问题研究的细化和深化,忽视教育不公的最直接的被影响主体和感受主体,忽视教育领域内部许多因素对化解教育不公和促进社会公平一定程度的责任担当。
- 陈玉照陈国先
- 关键词:公平意识高中生教育公平问题教育不公社会不公
- 论社会保障的“人民性诉求”被引量:1
- 2013年
- 社会保障的"人民性诉求"是人民主体性诉求和全面发展性诉求,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上升性。社会保障的品质特性是"人民性诉求"而非"人民性"的理由在于:它能跨越不同社会形态,合理解释社会保障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破除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伪"人民性",有助于对社会保障各种"本质认识"的"去蔽"。社会保障"人民性诉求"的基本要求是: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回归;由客体向主体转化;由效率向公正转向。
- 陈玉照刘鹏
- 关键词: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