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松

作品数:6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 2篇电气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2篇电池
  • 2篇质子
  • 2篇质子交换
  • 2篇质子交换膜
  • 2篇质子交换膜燃...
  • 2篇质子交换膜燃...
  • 2篇燃料电池
  • 1篇电流
  • 1篇电流密度
  • 1篇旋流
  • 1篇液膜
  • 1篇直接数值模拟
  • 1篇三维模拟
  • 1篇三维数值模拟
  • 1篇射流
  • 1篇守恒
  • 1篇守恒型
  • 1篇数值模拟
  • 1篇速率
  • 1篇统计特性

机构

  • 6篇浙江大学

作者

  • 6篇陈松
  • 6篇樊建人
  • 3篇罗坤
  • 3篇岑可法
  • 2篇胡桂林
  • 2篇邵长孝
  • 1篇蔡丹云
  • 1篇桂南
  • 1篇刘永江
  • 1篇柴敏

传媒

  • 3篇工程热物理学...
  • 1篇化工学报
  • 1篇中国电机工程...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0
  • 1篇2006
  • 2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强旋流中颗粒运动特性的直接数值模拟
2010年
本文采用直接数值模拟计算了Re=669,S=1.42强旋流中的颗粒运动特性。计算的部分流动条件依照Sommerfeld&Qiu的实验条件进行模化。模拟的结果揭示了旋流近场的颗粒运动的浓度,速度的时均量和脉动值的统计分布特性。
桂南樊建人陈松
关键词:旋流直接数值模拟统计特性
不同流道结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传递现象的三维模拟被引量:7
2005年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建立了用于模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传递特性和电化学性能的稳态、等温的三维数学模型.计算了传统流道和交叉梳状流道燃料电池的流场、电流密度和组分浓度等的多维分布.与传统流道的燃料电池相比,交叉梳状流道所产生的电极内强烈的强制对流机理提高了反应物和产物的传输速率,从而改善了电池的极限电流和极化性能等.利用模型估算的极化特性和文献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刘永江陈松胡桂林樊建人岑可法
关键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三维模拟电流密度极化特性传输速率反应物
单液滴撞击液膜的颈部射流模拟及机理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本文采用DNS耦合ACLS方法对喷雾中常见的单液滴撞击水平液膜现象进行二维的数值模拟,通过撞击后形态演变及内部场信息对比,重点分析颈部射流的形成机理,随后将研究对象拓展到倾斜液膜。本文验证了ACLS方法的准确性,成功捕捉到液膜倾角对空气卷吸现象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局部压差是液滴撞击水平液膜后产生颈部射流的直接原因,而对于撞击倾斜液膜的案例,前后两端颈部射流成因不同:前端射流由局部压差产生而后端射流随着液膜倾斜角的增大,旋涡机理的影响比重逐渐增强,两者处于共存竞争关系。
柴敏陈松邵长孝罗坤樊建人
关键词:倾斜角
一种模拟液体雾化的守恒型Level Set方法
2015年
本文发展了一种追踪气液界面的守恒型Level Set(LS)方法。针对LS方法本身质量不守恒的缺陷,本文提出了基于局部曲率的质量弥补修正措施,提高了LS方法的质量守恒性。本文采用Zalesak's disk和二维变形速度场两个验证性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该方法为以后详细研究雾化机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邵长孝罗坤陈松樊建人
关键词:LEVELSET方法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两相流动和传递现象的三维数值模拟被引量:7
2005年
为更好地模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的复杂传递过程,发展了一个三维稳态的、非等温的气液两相流模型,模型综合考虑电池内的流动、传热、传质等过程,以及水的相变过程对电池内传质和温度场的影响.本模型的特性是可以详细地模拟和估计电极电化学动力学,考虑电子在扩散层和催化层,以及质子在膜相中的传递规律.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详细的组分浓度、电位和温度等在电池内的空间分布.比较了估算的极化性能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结果表明两者较好地相符合.
胡桂林陈松樊建人岑可法
关键词: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两相流
气固两相圆柱绕流近场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2006年
采用PIV实验技术对气固两相圆柱绕流的近场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图像进行数据处理,发现Stokes数为0.97的颗粒与涡结构的相互作用最为强烈,在尾迹中心区流向平均速度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大,但脉动速度和湍动能较高。而较大Stokes数的颗粒不易受涡结构的影响,流向平均速度在尾迹中心区的分布也较平缓,但脉动速度和湍动能在两侧的剪切层区较高。各种颗粒在圆柱绕流回流区的脉动速度和湍动能都要高于近尾迹区的相应值,这为颗粒的混合和稳定燃烧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罗坤陈松蔡丹云樊建人岑可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