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明清

作品数:108 被引量:1,802H指数:10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85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8篇科技成果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9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8篇肠癌
  • 33篇肿瘤
  • 20篇大肠
  • 18篇直肠
  • 18篇大肠癌
  • 13篇细胞
  • 13篇肠肿瘤
  • 12篇血管
  • 12篇结肠
  • 12篇结肠癌
  • 12篇结直肠
  • 10篇血管生成
  • 10篇直肠癌
  • 10篇直肠肿瘤
  • 9篇息肉
  • 8篇内皮
  • 8篇内皮生长因子
  • 8篇基因
  • 7篇血管内皮
  • 7篇血管内皮生长...

机构

  • 66篇昆明医学院第...
  • 23篇云南省肿瘤医...
  • 17篇昆明医科大学
  • 10篇昆明医学院
  • 8篇昆明医学院第...
  • 2篇东南大学
  • 2篇云南省第一人...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中华医学会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昆明市疾病预...
  • 1篇云南省医学会

作者

  • 107篇陈明清
  • 31篇董坚
  • 12篇珠珠
  • 12篇杨军
  • 10篇王志强
  • 8篇张洪斌
  • 8篇李云峰
  • 8篇刘为青
  • 7篇曾仲
  • 7篇董坚
  • 6篇王熙才
  • 6篇刘流
  • 6篇李强
  • 6篇洪敏
  • 6篇李文亮
  • 6篇黄汉飞
  • 5篇张灿珍
  • 5篇伍治平
  • 5篇段键
  • 5篇李文亮

传媒

  • 15篇昆明医学院学...
  • 8篇世界华人消化...
  • 3篇临床肿瘤学杂...
  • 3篇生命科学研究
  • 3篇中国普通外科...
  • 3篇实用癌症杂志
  • 2篇肿瘤防治杂志
  • 2篇科学通报
  • 2篇中国行为医学...
  • 2篇实用肿瘤杂志
  • 2篇肿瘤防治研究
  • 2篇西部医学
  • 2篇中国新医药
  • 2篇国际肿瘤学杂...
  • 2篇中华肿瘤防治...
  • 2篇第七届全国大...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上海医药

年份

  • 1篇2017
  • 7篇2013
  • 18篇2012
  • 5篇2011
  • 12篇2010
  • 8篇2009
  • 14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 9篇2005
  • 13篇2004
  • 5篇2003
  • 2篇2002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6
  • 1篇1991
10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癌症病人生命质量研究概况被引量:25
2002年
概述了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以及测评应用状况。结果表明 :①癌症病人的普适性量表主要有EORTCQLQ C30、FACT G、FLIC、CARES、QLQ CCC等 ;癌症病人的特异性量表主要有EORTCQLQ和美国FACT两个系列。②癌症病人生命质量测评主要用于 :评价癌症治疗效果 ;进行治疗方案选择 ;抗癌药物筛选 ;
万崇华罗家洪张灿珍陈明清
关键词:癌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
恶性肿瘤化疗多药耐药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王熙才陈明清汤学良蒋永新伍治平金从国谷玉兰陈晓群
利用BABL/C小鼠,腹腔接种S-180瘤细胞建成小鼠肿瘤动物模型,在低济量阿霉素腹腔注射治疗下,经过15个周期的培育传代,在小鼠体内培育获得了耐药的肿瘤细胞株S-180R。此耐药细胞株对阿霉素的耐药性比亲本细胞株高66...
关键词:
关键词:恶性肿瘤多药耐药动物模型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探讨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建立并优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分离、消化、传代扩增等培养方法 .方法 :以Percoll (1. 0 73g/mL)、Ficoll (1. 0 77g/mL)和A液 (笔者配制 ) 3种分离介质分离MSCs .传代时以不同浓度胰蛋白酶对MSCs进行消化 .结果 :A液对MSCs的分离效果最佳 ,不同浓度的胰蛋白酶液对MSCs消化能力不同 .结论 :建立了一套稳定、低耗、有效的MSCs培养方法 .
陈明清熊亚隆邹云鹏朱蓓陈华梅刘菁
关键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培养方法胰蛋白酶传代
肝移植胆道重建方法的临床近期疗效观察
2008年
目的观察肝移植胆道重建方法的临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07年3月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5例原位肝移植资料,供受者的胆管行端端连续缝合49例,间断缝合6例,均未放置T管.结果2例(3.6%,2/55)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分别于术后6d、10d发现胆道吻合口漏,除3例移植术后感染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良好的胆道重建技术和精细的操作能减少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对胆道并发症的早期处理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曾仲陈明清崔平黄汉飞段键梁荣毕
关键词:肝移植胆道重建
胰蛋白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原代培养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的比较被引量:21
2012年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人胚胎干细胞(hESCs)体外培养的饲养层细胞,但MEFs存在寿命短、动物源性污染等问题,需要探索适于hESCs体外培养且寿命长的人源性饲养层.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分别原代培养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s),探索hFFs原代培养的最佳方法,为hFFs作为饲养层在hESCs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通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状态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结果显示两种原代培养方法获得的hFFs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均符合成纤维细胞;通过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及MTT法检测,结果显示两种原代培养方法获得的不同代数的hFFs均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传代10余代仍能保持较好的细胞形态,可以制备成饲养层用于hESCs的研究.
王志强梁锐陈明清邓俊李文亮陈天星文政琦杨军
关键词:原代培养组织块法饲养层人胚胎干细胞
伯氏疏螺旋体膜蛋白BmpA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2年
莱姆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成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引起全球关注.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病原体,通过蜱叮咬传播而引起莱姆病,其表面存在的膜蛋白具有免疫性和致病性.BmpA(Borreliaburgdorferi membrance protein A)是伯氏疏螺旋体的主要抗原之一,为层粘连蛋白结合蛋白,是莱姆关节炎的重要致病因子,对蛋白功能、诊断应用和莱姆关节炎致病机理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宝福凯赖名耀张云波董坚赵桂萍陈明清柳爱华
关键词: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
青年性大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遗传背景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分析青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及遗传背景。方法:收集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89年~2007年间收治的229例年龄≤40岁青年性大肠癌患者的资料,与同期收治的年龄60岁以上的818例老年大肠癌患者作为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年人大肠癌占同期大肠癌的13.65%;临床症状以大便性状改变和血便为主,但与老人组相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部位直肠为主;组织学类型以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为主占66.4%;TNM分期以Ⅲ期和Ⅳ期为主,占71.7%;遗传背景分析发现,有家族史的青年性大肠癌患者占14.0%,与老年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性大肠癌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明显,早期诊断困难。组织类型分化较差;遗传在青年性大肠癌发病上起重要作用。
李文亮张洪斌董坚陈明清
关键词:青年人大肠癌遗传易感性
直肠癌术前放疗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观察直肠癌术前放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2 8例直肠癌病人进行术前放疗 ,观察肿块变化情况 ,不良反应 ,进行术后随访等。结果 放疗后肿块缩小 ,保肛率提高、局部复发率降低。结论 术前放疗可以减少复发率 ,提高切除率 ,增加保肛率 。
赵贤宝季风存陈明清
关键词:直肠癌术前放疗疗效观察
经腹会阴尿生殖间隙的低位直肠癌根治术
1999年
作者自1994年8月~1996年6月对21例低位直肠癌行经腹会阴尿生殖间隙的根治性切除术和超低位原位肛门吻合术,近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低位直肠癌患21例中,男16例,女5例;年龄30岁~61岁,平均45.5岁.肿块下缘距肛缘(术中测量)6~8cm.大体形态为:溃疡型13例,肿块型8例.组织分型:均为腺癌.术后病理分期A_2期6例,B期15例.1.2 手术方法 腹部手术操作同Miles手术,充分游离直肠达盆底肌水平,术者用手指钝性沿膀胱后壁,前列腺(女性为阴道后壁)与直肠前壁间隙分离达尿生殖膈间隙、向下直达会阴。
陈明清李强李文亮
关键词:直肠癌并发症手术
缺血后处理在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6组.(1)假手术组:开腹后仅游离肝周韧带;(2)缺血再灌注组:仅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术;(3)缺血后处理10s/10s组: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开放前行再灌注10s/阻断10s的缺血后处理;(4)缺血后处理30s/30s组:后处理为再灌注30s/阻断30s;(5)缺血后处理60s/60s组:后处理为再灌注60s/阻断60s;(6)缺血后处理90s/90s组:后处理为再灌注90s/阻断90s.后处理组再灌注/阻断6个循环后完全开放门静脉.分别于门静脉恢复血流后2h和6h采集标本,观察血清肝功能、肝组织病理改变、肝脏组织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此外,还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率.结果:缺血后处理30s/30s和60s/60s组在术后2h和6h,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肝功能明显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损伤明显减轻,其中缺血后处理60s/60s组效果最佳,其余后处理组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没有保护作用.缺血后处理60s/60s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术后6h肝组织MDA水平明显降低(8.69μmol/g±1.68μmol/g vs14.31μmol/g±2.43μmol/g,P=0.0087),而SOD活性则显著增高(10.01UN/mg±0.89UN/mg vs6.92UN/mg±1.19UN/mg,P=0.0092).除假手术组外,缺血后处理60s/60s组大鼠存活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缺血后处理能减轻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肝组织氧化应激,提高大鼠存活率,其中以再灌注60s/阻断60s循环作用最佳.
黄汉飞宋飞张玉君喻智勇段键徐王刚陈明清曾仲
关键词:肝移植缺血后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