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茜
- 作品数:29 被引量:200H指数:8
- 供职机构: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科技厅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一种基于遥感数据的油菜关键发育期识别和预报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遥感数据的油菜关键发育期识别和预报方法。所述基于遥感数据的油菜关键发育期识别和预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采用遥感监测对油菜花面积进行提取;S2:确立油菜生育期Suomi‑NPP NDVI时间变化特征;...
- 李璠陈国茜赵梦凡陈奇李菲严应存颜亮东
- 基于高分1号卫星数据的青海湖扩张及湖滨沙地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9
- 2022年
- 基于多源卫星数据和气象站点资料,分析了2013—2020年青海湖面积、湖滨沙地面积、沙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特征,结合流域气候环境变化讨论了影响湖泊及周边沙地演变的因素。结果表明:(1)青海湖持续扩张,2017年以来布哈河入湖口、沙柳河入湖口、沙岛、鸟岛、泉湾等区域扩张明显;尕海与主体湖协同一致变化,但扩张速率小于主体湖。(2)湖泊扩张导致曲折低洼处、湖滨沙地和沙堤被淹没,其中鸟岛沙区已被完全淹没,岸线长度呈现波动缩减趋势,2017年以后岸线缩减明显。(3)沙区植被总体呈现覆盖度偏低、分布不均匀、空间聚集、年际间波动变化明显、稳定性不足等特征。(4)青海湖流域总体呈现气候暖湿化、积雪面积增大、积雪日数增多、冰川退缩、季节冻土年最大深度减小的态势。(5)流域降水增多,积雪季积雪面积增大,积雪日数增多等补给入湖河流,与湖泊面积变化呈极显著相关(P<0.01);气温升高、季节性冻土退化、冰川退缩,间接影响流域水资源分配。区域暖湿化气候背景下,湖泊扩张对区域生境的改善值得关注,也为干旱区沙区生态修复工程创造了良好的契机,青海湖扩张已对鸟类栖息地和周边基础设施产生一定影响,需进一步注意防范区域潜在生态风险。
- 祝存兄史飞飞乔斌张娟陈国茜
- 三江源地区土壤水分的地理分区遥感模型构建及时空变化被引量:4
- 2021年
- 为探求三江源地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对研究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水源涵养能力建设、气候变化与灾害预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因素对研究区进行地理分区,分析常用光学遥感干旱指数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数据构建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模型,反演2003—2020年5—9月土壤水分,进行地面真实性检验,分析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理分区的设置可减少大地形、植被差异对土壤水分遥感反演精度的影响,模型绝对误差为5.3%、均方根误差为6.8%;2003—2020年平均土壤水分为20%,以0.05%·a-1速率波动增加,且中北部和东北部局地明显趋湿、中部和东部局地变干;土壤水分变化受降水和气温的共同影响,尤其是降水影响明显。
- 陈国茜陈国茜李素雲周秉荣周秉荣李甫周华坤
- 关键词:土壤水分地理分区遥感监测
- 青海省农牧业气候资源综合区划及评价被引量:11
- 2013年
- 青海高原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农牧业气候资源类型也非常丰富。全球变化背景下,青海省呈现降水增多,气温升高、有效积温增加趋势,农牧业气候资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采用青海省1961年-2008年全省54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建立了青海省≥0℃年积温、7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空间推算模式,得到青海省500m×500m网格化气候资源要素空间分布结果;结合青海省第二次气候资源区划指标,建立了≥0℃年积温、年降水、7月平均气温三级气候区划指标体系:以≥0℃年积温500℃、1500℃、2000℃、3000℃作为寒冷、寒温、冷温、凉温、暖温一级气候区的阈值;年降水50mm、200mm、400mm、600mm为极干、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二级气候区的阈值;7月平均气温6.0℃、11.5℃、13.5℃、18.0℃为种植青饲料、青稞或小油菜、春小麦、冬小麦三级气候区的阈值。按照上述指标,将青海省划分为39类气候区。对其中12类气候区的降水、气温及气象灾害等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各区适宜种植作物以及农牧业生产、发展建议。
- 周秉荣胡爱军陈国茜张海静何永清张成祥
- 关键词:区划
- 青海省高寒生态气象服务
- 2023年
-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区核心地带,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又敏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与功能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对该区生态安全和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气象服务作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决策支撑,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高原生态安全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双碳”目标、探索绿色发展模式的具体行动。
- 祝存兄周秉荣肖建设李晓东陈国茜
- 关键词:生态气象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安全气候变化背景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动态及对降水的响应——以青海省互助县浅山旱地为例被引量:2
- 2020年
- 摸清青海旱作农业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对保障农作物产量形成和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野外采样结合统计学方法,探究青海互助浅山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季节动态、垂直剖面特征及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耕作层(0~30 cm)土壤含水量季节动态存在明显的干湿周期变化,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影响不显著(P>0.05),降水事件、降水量级是影响耕作层(0~30 cm)土壤含水量季节动态的主导驱动力;(2)0~30 cm土层是雨养耕作层,典型土壤含水期分为干旱期、湿润期、常态期和过渡期,土壤干旱发生一般由表层开始,随着土壤水分耗损加重土壤干旱逐渐向深层土壤延伸;(3)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与前期累计降水量变化基本一致,亚表层(10~20 cm)和深层(20~30 cm)土壤含水量与前期累计降水量极显著相关性(P<0.01)。因此,在干旱事件频繁的青海旱作区发展“浅埋滴灌技术”是寻求土壤供水平衡的有效路径。
- 乔斌陈国茜石明明赵慧芳赵慧芳曹晓云史飞飞
-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含水量耕作层
- 黄河源区玛多县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演变被引量:65
- 2020年
- 黄河源区玛多县作为“世界的一方净土”,开展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化评价,以期为保障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提供支撑。以黄河源区玛多县为研究案例,统计了2005—2015年玛多县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计量了2005—2015年玛多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0年间玛多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高覆盖度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8.30%和3.85倍,低覆盖度草地、林地分别降低了44.29%和86.55%。(2)10年间林地、低覆盖度草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8.65%、-4.43%,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3.83%、2.83%,土地利用类型演变表现为从林地、低覆盖度草地向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的转移;前期(2005—2010年)林地、低覆盖度草地迅速减少,后期(2010—2015年)建设用地急速扩张。(3)10年间玛多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呈增长趋势,从2005年的911.24×10^8元增长到2015年938.87×10^8元;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水文调节的ESV贡献量最大,在53.70%—55.24%之间。(4)10年间水域面积比例在8.21%—8.31%之间波动,ESV贡献量约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在50%左右,未利用土地和高覆盖度草地的ESV贡献量分别为16.85%—17.26%和13.78%—18.50%,低覆盖度草地的ESV减少了44.29%。
- 肖建设乔斌陈国茜史飞飞曹晓云祝存兄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基于Suomi NPP/VIIRS数据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夏季土壤水分监测模型的应用研究
- 2023年
- 土壤水分是量度干旱程度最重要的指标,如何对其有效监测与预警一直是各界致力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基于Suomi NPP/VIIRS数据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归一化植被水分指数NDWI、植被状况指数VCI,分别构建了青海省东部农业区3种土壤水分监测模型,利用连续的野外定点观测数据及生态站点观测数据进行模型检验,并在2017年夏旱过程进行了应用检验。结果表明:2012—2016年模型回代检验中,TVDI指数模型表现最优(RMSE为4.4%),其次为VCI指数模型(RMSE为4.7%),NDWI指数模型表现最差(RMSE为5.2%);2018—2020年夏季互助遥感检验场定点观测检验中,TVDI指数模型表现最好(RMSE为3.8%),VCI指数模型次之(RMSE为5.0%),NDWI指数模型表现最差(RMSE为8.8%);2017年夏季干旱过程中,TVDI指数模型反演的旱情发展过程及分布范围与实际旱情情况相符,而NDWI指数模型反演的旱情分布范围明显偏小,VCI指数模型甚至不能反映旱情缓解、解除期的变化。
- 李素雲陈国茜祝存兄乔斌史飞飞曹晓云周秉荣
- 关键词:土壤水分
- 1961—2010年青海省霜冻灾害变化特征及风险区划被引量:19
- 2015年
- 基于青海省历史日最低气温、青海省农作物种植总面积、农作物产量等要素,运用数理统计构建致灾因子危险性、暴露性和灾损敏感性指数,采用图表法和指数乘积法开展青海省霜冻灾害变化特征及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青海省作物种植区均有霜冻灾害,中心集中在东部农业区的门源、大通、互助、湟源和湟中,柴达木盆地东部的德令哈、都兰和乌兰,以及贵南和共和等地;发生时段主要在4—9月,5月发生频率最高;年际间霜冻灾害呈波动增加趋势,但趋势不显著,年代际间霜冻灾害呈显著波动增加趋势;霜冻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门源、互助、大通和祁连东部。
- 严应存周秉荣陈国茜
- 关键词:霜冻灾害风险区划
- 基于卫星观测的青海高原对流层臭氧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1
- 2021年
- 基于OMI-MLS对流层臭氧总量数据集对2005—2019年青海高原对流层大气臭氧总量进行提取分析,探讨其时空分布格局及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OMI-MLS对流层臭氧总量数据在青海高原的适用性良好.(2)青海高原的多年平均对流层臭氧总量分布整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态势,受地形和大气环流形势影响较大.海东市的对流层臭氧总量最高,其次是西宁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玉树市的对流层臭氧总量最低.对流层臭氧总量月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倒V"型特点:峰值位于6—7月,谷值位于1月,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对流层臭氧总量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异质性强,夏季最高,春季、秋季次之,冬季最低.(3)近15年青海高原对流层臭氧总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平均增加速率为0.22 DU,4个季节的对流层臭氧总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冬季的对流层臭氧总量增加速率最快,其次是春季、夏季,秋季增加速率较慢.(4)影响青海高原对流层大气臭氧总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气温和降水,而次要因子表现略有不同.
- 曹晓云祁栋林肖建设陈爱军陈国茜乔斌谈昌蓉李璠
- 关键词:对流层臭氧时空分布特征